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1江西发展低碳工业的基础优势(1)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不断增强。以2009年GDP7589亿元为基数,增速只要维持在10%-13%,到2012年将突破1万亿元,从而进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行列。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工业 低碳 鄱阳湖 经济发展 俱乐部
  • 简介:研究了水稻株高增长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水稻株高,株高增长速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和宁夏灌区水稻株高分布函数,揭示水稻生长发育与气候因子、不同灌溉量的变化规律.

  • 标签: 水稻 株高 气候生态模型
  • 简介:乐清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乐清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紧缺,全面发展乐清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只能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乐清地处浙南沿海,气候资源丰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解决能源紧缺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标签: 生态城市 气候资源 可持续发展
  • 简介:重点介绍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的背景、研究定位与研究方向,主要观测场及观测仪器设备,已有基础数据积累和科研任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盘锦站应在建设目标、人才队伍建设及规范管理方面的重点工作。为将研究站建设成为生态气象监测示范与技术支持基地、研制生态气象业务评估方法与模型的平台、生态气象业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作为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的孵化器,最终成为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野外试验和研究平台提供保障。

  • 标签: 盘锦 湿地 野外观测站 定位 研究方向 基础设施
  • 简介: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组合成100项热量特征指标,利用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该区域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并采用贡献率探讨了最高、最低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不同气温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同,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空间分布形态一致,均呈西低东高分布;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升温的不均匀性,气候变暖以最低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最高气温在春季起到升温加速作用,导致洞庭湖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较其他季节大。气候变暖带动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升温的不均匀性直接关联到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日平均温度初、终日期的变化及积温突变时间的变化,5℃、15℃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0℃、≥5℃、≥1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低气温相近,≥15℃、≥2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高气温相近。

  • 标签: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农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 简介:通过揭示定西地区历代土地不断开垦导致气候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改善气候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从中记取教训——不能以毁林毁草为代价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要重视对气候生态环境的保证

  • 标签: 土地 开垦 生态 气候
  • 简介:1998年4月19日,来自内蒙古西部的沙尘暴肆虐华北部分地区,使北京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沙雨”。这一天气现象立刻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注意的焦点。此次沙尘暴使阿盟、巴盟、伊盟地区遭受严重损失,死亡牲畜20000余只,3000多处草库伦被沙埋,80万kg牧...

  • 标签: 草原 生态环境 围封休牧 适时补播 耕翻技术 施肥
  • 简介:生态农业是根据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态的优化模式,主要手段是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使物质在系统内得到多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以高效和无废物来组织和发展农业,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和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增加农民收入。

  • 标签: 生态农业发展 鄱阳湖区 低碳 强化 现代科学技术 循环再生
  • 简介:“中国西部农业和生态的气候资源及灾害数据库“项目执行时间:2001~2002年。2001年主要完成的工作有:项目分解:本项目是2001年2月15日获国家科技部批准,3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分解会,承担此项工作的单位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部11省(区)的气象部门。

  • 标签: 农业 生态 气候资源 灾害数据库 土壤
  • 简介:气候学理论认为,在晴朗天气条件下,从日出到日落,绝对黑体随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其吸收太阳能的效果是最佳的。德州是中国太阳谷,是太阳能科技研发、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平板太阳能(板面近似绝对黑体)均为固定式安装在墙体或楼顶上,试想,如果它能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转动,使太阳能吸热板随时垂直于太阳光线,其吸热效果是怎样的那?我们通过理论推算与实践得出令人惊喜的结论。

  • 标签: 理论分析 实践验证 技术升级
  • 简介:运用气柱内辐射,相变,对流间的平衡及地表能量平衡条件研究了由于地表状况改变,即植被退化所造成的局地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反射率的加大及地面热通量的变化造成中国北方降水量的减少和温度的增加.粗糙度的减少也能造成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增加,这些结果与数值模拟一致.考虑平流作用以后,上述特征不变,但降水及温度改变量发生变化.在全球增暖背景下,降水减少和温度增加要更剧烈些.

  • 标签: 气候变化 反射率 土地利用 下垫面 气柱 平流作用
  • 简介: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研究成果 科学家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 简介:2008年该项目在我国南方暴雨研究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的取得为该项目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研究任务与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要进展简述如下:

  • 标签: 暴雨监测 南方 预测 致洪 科学问题
  • 简介:2003年12月18日,科技部委托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主持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急需,项目立项对推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开发西部资源意义重大.项目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生态气候 环境监测 预测方法 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 IPCC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 标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温 降水 历史事实 未来预估
  • 简介: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人员承担。在过去两年中,对中国沙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完成了对这些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和粒度分析。根据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适宜期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分布状况。

  • 标签: 生态脆弱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互作用 东亚季风 地质时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应对气候变化,江西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是重大行动。2010年是江西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江西省政协为了策应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3—4月份组织部分常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8日召开省政协常委会议,专题民主协商。本刊现将调研总报告和5个委员大会发言汇集刊载,以飨广大读者,并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

  • 标签: 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 低碳 专题调研 项目规划 江西省
  • 简介:根据生态经济战略的核心问题和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江西实施生态经济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了江西开展生态经济建设的几个切入点.

  • 标签: 生态经济 战略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