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哪吒是印度佛教的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神也进行着中国化的演变。大概在南宋时期,随着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而演为李靖之子,实现中国化。在《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神通广大,而本相仍是三头六臂,形象是外道内佛。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完全道教化的英雄神,但还是有佛教因子。明以后的哪吒神是多种版本形象的融合,同时又成为镇水之神。哪吒神形象的演化说明中华文化最有特性,也最有包容性,因而也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活力。

  • 标签: 哪吒神 形象 养生学
  • 简介:“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宗因依《中论》、《十二门》、《百》立宗而得其名。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性空”,所以三宗又称为空宗。因为该宗主张“诸法无相”,所以三宗又称为无相宗或无相大乘宗。因为该宗主张“中道正观”,所以三宗又称为中观宗。因为该宗主张一切无所得,所以三宗又称为无得正观宗。因为该宗主张破除一切法相,所以三宗又称为破相宗。

  • 标签: 法相 中道 中观 哲理 略论 法性
  • 简介: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中。对佛教史现有一系统明了的阐发: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发展与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质之传统,鉴于现实,“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趋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贯穿于赵朴初先生佛教史观的主题则是人,是思想文化。

  • 标签: 赵朴初 佛教史观 人间佛教
  • 简介:返朴归真,这是道家、道教在日常生活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老子》一书中直接谈论这个问题的章句就有八处之多,如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马蹄》亦日:“纯朴不残,孰为牺尊。”

  • 标签: 圣人 返朴归真 无为 《老子》 道教 庄子
  • 简介: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道”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葛洪 君道 儒道合一
  • 简介:三、道敎中的外丹1.从历史和道教定义上考察天师道外丹作为道教的一个组成部份由来已久,这一概念已然成了定论,所以人们也就不感觉这一定论的根据尚有模糊之处。如果要考察其根据,首先得给道教下个定义。虽然英译的有关文献资料有不少错误和混乱,给道教下个定义其实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困难。我们往往忘记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好处,其实历史上的定义都是事后总结归纳出来的。

  • 标签: 外丹 道教史 上清经 丹法 杨羲 张道陵
  • 简介:提要思想进行还原之后.将会得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认识:《物不迁》的主旨是非动非静、非体非用。也即是说,《物不迁》谈论的不是体用问题,即有即无也不能混同于非有非无。因为,既有既无是典型体用一如的玄学思维模式,是对有和无的肯定。而非有非无强调的不是体用关系,而是大乘中观语义下无知而知的般若,它所观照的是不可言说的真谛。所以,如果说“即迁即不迁”是一种玄学的说、形式的说.那么,非迁非不迁则是一种宗教的说、实质的说。这种实质的说,从历史上看,为中国涅槃佛性作好了逻辑上的铺垫与理论上的准备。

  • 标签: 《物不迁论》 体用论 玄学思维模式 佛教
  • 简介:一、引言饶申布什(WalterRauschenbuseh,1861—1918)被誉为"美国神学界最富创造性的作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评价他是"这个国家社会基督教的真正创立者",社会福音"最卓越的、普遍令人满意的解释者"。其社会福音理论已在现代宗教思想上掀起了一次巨大浪潮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布什 社会重建 神学 帝国 社会性
  •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 标签: 唐哀帝 庙号 后唐明宗 后唐庄宗
  • 简介: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大师辈出,寺院众多,崇佛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是我国古代佛教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学识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对佛教的认知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其中,作为朝廷最为重要官员的宰相对佛教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通过对唐代部分宰相对佛教认知的研究,探析唐代宰相是如何认知佛教以及这种认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宰相的思想。

  • 标签: 宰相 佛教 认知 戒律
  • 简介:《马太福音》5章38-42节记载的关于耶稣报复的教训这是登山宝训中耶稣所讲的六个旧约律法与耶稣教训中的第五个对比例证。在记述耶稣报复这个教训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稍有不同,《路加福音》作者把这段经文中的一部分资料插人他平原宝训

  • 标签: 耶稣教 报复 例证 教训 宝训 原则
  • 简介:《太平经》作为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其宗教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化趋向。它赞“道”之美为“神”,体现了早期道教超越现实的美学要求;它将类美感的“喜乐”,当做通向“道德”的起点和门户;它将心灵的“清静”状态,作为符合“天地之至情”的趣味。这说明,它的美学思想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应有其特定地位。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美学 “神” 宗教伦理 伦理化 美学思想
  • 简介:老子学说向以清虚自守为特色,其一贯的宗旨是倡导谦卑退让,对此历史文献中有不少记述。如《史记·老子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庄子也评论老子“以濡弱谦下为表”(1);《吕氏春秋·不二》也认定“老聃贵柔”,而《汉书·艺文志》的评论也颇近似:“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据史载,老子后学也大都持这类立场。如关尹“贵清”,

  • 标签: 老子哲学 老子学说 历史文献 吕氏春秋 艺文志 评论
  • 简介:中国佛教三宗直接继承了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思想体系,也继承了中观学派的判教主张。中观学派的判教主张是在中观师智光与唯识师戒贤的争论中提出的。关于智光和戒贤的争论情况,法藏的《十二门宗致义记》记载如下。

  • 标签: 法藏 唯识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中观 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