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美国历史上,尼克松是一位十分重要而又极有才华的总统。他在位期间,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不少成就,要不是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很有可能与美国历史上那些负有盛名的总统们并驾齐驱。尼克松是一个应时势要求脱颖而出的领袖,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心理特征顺应了当时的美国人对总统的期待。一般而言,政治家往往凭着自身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之中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可称之为政治家人格。尼克松的人格特征十分复杂,时而果断,时而踌躇。既富于理想,又十分务实。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尼克松的人格:不断进取的驴,狡猾的狐狸和难缠的刺猬。

  • 标签: 政治人格 人格特征 “水门事件” 共和党人 行为模式 人格魅力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标签: 社会个体化 政治认知 政治效能感 群己关系 中西文化
  • 简介:改革开放初期,“心理咨询”这个词在我国还鲜为人知。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也开始传入我国。当时由于人们不太了解“心理咨询”,所以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早就有了没有必要换个洋名;

  • 标签: 心理咨询 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 工作对象 工作任务 工作目的
  • 简介: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从某种决义上说,情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纽带和润滑剂。然而,在实际政治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忽略了这一诱因。

  • 标签: 情感激励 军队管理 政治工作 工作效率
  • 简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组织的相关理论被逐步介绍到国内时,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等学者就对这些自组织理论的功能进行了划分: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的,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的,突变论则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题,超循环理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分形和混沌理论,则被认为是从时序与空间序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1]

  • 标签: 自组织理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 耗散结构理论 动力学问题 超循环理论
  • 简介: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中提倡的积极体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积极的品质,积极预防,优化环境等对于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这种新的理念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从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 简介:摘要本研究利用主观情绪唤醒度、正负性和分化情绪量表对FilmStim大型情绪影片数据库进行本土化评定。研究发现,所有情绪影片唤醒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性影片;正、负性情绪影片诱发相应效价的情绪;悲伤、恐惧、厌恶和中性影片成功诱发目标情绪,愤怒、温和和愉快影片同时诱发同效价的其他情绪。结果表明:FilmStim中的中性影片可作为其他情绪的控制条件;除愤怒外的负性影片可有效诱发目标情绪;正性情绪影片没有有效诱发目标情绪,存在较大文化差异。

  • 标签: 情绪 影像库 FilmStim 本土化评定
  • 简介:采用婚姻满意度问卷、协同教养问卷调查全国336对青少年的父母,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APIM),探讨青少年家庭中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之间的关系,检验其中的父母差异及婚姻满意度相似性对协同教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之间,既存在外溢效应,也存在交叉效应;(2)婚姻满意度与协同教养间的外溢效应与交叉效应,在父亲与母亲之间不存在差异;(3)父母婚姻满意度相似性越高,母亲协同教养的冲突行为越少,但父母婚姻满意度的相似性对父亲的协同教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父母协同教养 父母婚姻满意度 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
  • 简介:近年来,社会信任问题备受各界关注,民众对家庭幸福感的追求也日渐高涨,但尚未发现直接探讨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国内研究文献。本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描述并分析了我国民众社会信任状况和特征,探讨了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态和健康自评状况群体的社会信任程度存在显著差别;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呈现"差序格局",对制度的社会信任较高;社会信任更高的人拥有更高的家庭幸福感,被他人信任的人的家庭幸福感也显著更高。本研究能够促进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理解,启发人们从社会信任角度提升家庭幸福感、推进家庭建设的研究思路。

  • 标签: 社会信任 家庭幸福感 家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