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尽管有人会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诗人,他/她对生活或多或少有种诗意的态度与追求,某个时刻在心中也会有对事物的诗性感触与理解;但我想我们谈论的严肃的诗作必将是落到文字层面上的字句组合,它是工具、载体也好,还是说它本身就是某种诗意的存在也罢,事实是我们谈论诗时总是绕不过语言这个层面,或者说它所对应的就是“怎么写”这个问题。我将“语言”视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能力.

  • 标签: “语言” 收集 写作者 诗人 诗意 谈论
  • 简介:英国剧作家兼诗人马洛的《牧羊人恋歌》被公认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美的抒情诗之一。该诗问世后引起了众多诗人对之进行续写、引用模仿。16世纪,巴恩菲尔德的《深情的牧羊人》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7世纪,雷利的《美女答牧羊人》、布雷顿的《多情的牧羊人》、多恩的《诱饵》、赫里克的《致菲利斯,爱他并和他同居》沃尔顿的《娴熟的垂钓者》;20世纪,刘易斯的《歌两首》纳什的《共和党或民主党统治下的爱》,这些都是精彩的范例;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与原作之间构成了复杂而丰富的“互文性”,而探讨它们之间的互文关系对理解欣赏这些诗歌大有裨益。

  • 标签: 《牧羊人恋歌》续写 引用 模仿 互文性 误读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对童话的借鉴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正>罗曼·罗兰中学时就立下了“不创作,毋宁死”的誓言。高师毕业不久,他就开始创作。他最初写的是剧本。罗兰的作品可以说是从阴暗的天空中产生的,是从血腥的土地上产生的,它们全含着新的斗争新的精神。罗兰的童年,甚至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战败国的颓唐气氛中度过的。1870年到1871年,法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全军复灭,拿破仑三世本人也被普军俘虏。法国战败,签订了屈辱的条约。第二件大事是巴黎公社起义被残酷镇压,反动派气焰嚣张,革命处于低潮。人民群众无所适从,知识分子歧途傍徨。艺术,甚至左拉莫泊桑的艺术,也去迎合庸俗的情趣,仅仅反映腐败颓废的时代。政治变得谨小慎微,哲学成了学院式的抽象议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巴黎日常生活中占统治

  • 标签: 罗曼·罗兰 知识分子 托尔斯泰 思想 日常生活 长篇小说
  • 简介:<正>写作是我的职业,这我已经知道很久了。如果我做些别的什么。如果我研究一门外国语,或者试着学学历史、地理、或速记。如果我试图去演讲、从事编织或去旅行,那我可就受罪了,就要不断地问自己别人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而且我似乎觉得自己眼昏耳愦,感到腹中有几分恶心。但在写作

  • 标签: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生活中 笔记本 说写 粗面粉
  • 简介:<正>自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小说兴起以来,不少英国作家在小说写作技巧上,作了不断的探索、实验与创新;尤其在叙事方法上,他们创造了不同的叙事观点,显示了各自的才能,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以理查逊(SamualRi-chardson,1689—1761)、菲尔丁(HenryFielding,1707—1754)、

  • 标签: 叙事方法 英国小说 理查逊 叙事观点 菲尔丁 女主人公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的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学界的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的菲裔移民作家的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的美国梦的虚幻性,以及世界性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的潜移默化影响其实质性的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的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的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的这种同化性的“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的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的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的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的不过是一种世界性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性想象所勾勒出来的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的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期许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Hello!树先生》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电影,通过一位农村底层人物树的个人命运以及他所经历的灵魂煎熬,揭示了现代文明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树的命运经历了父兄惨死留下的伤魂心境、无处附着的游魂状态,以及狂喜狂怒之后的失魂状态这几个阶段。影片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隐含着个体面对大时代的无奈无力。

  • 标签: 传统 现代 伤魂 游魂 失魂
  • 简介:吕碧城(1883-1943)是晚清民初著名女词人,尤其是人民国后,从事报业工作并担任政府职务,她的词作又彰显其报人心境与女官视角,成为近代词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城原名贤锡,字遁天、明因,后改字圣因,别署兰清、信芳词侣、晓珠等,出身于安徽旌德望族,祖辈多掌文衡,其父吕凤岐历任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山西学政,著有《静然斋杂谈》等;其母严氏为来安严琴堂孝廉之女,著名女词人沈善宝之外孙女,为吕凤岐继室,生四女,其中惠如、美荪与碧城俱工诗词,人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 标签: 女官 心境 报人 晚清民初 女词人 吕碧城
  • 简介:鲁迅的《伤逝》堪称“最伟大的抒情诗”,把它置于中西悼亡诗之中进行比较解读,不难发现它与整个悼亡诗文类的动机及其传统的契合差异关系。《伤逝》既是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又是个人超越意识的结晶。它既保留了中国悼亡诗惯有的感性力量,又浸染上西方悼亡诗擅长的思辨色彩。它是“诗”与“思”的混合物。

  • 标签: 中西悼亡诗 《伤逝》 动机
  • 简介:  是美国道布尔戴公司于2003年4月出版的一部通俗小说,出版后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其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它一直位于美国畅销书之列,还曾于2003年6月跃居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二位.……

  • 标签: 之间评 影像现实 现实之间
  • 简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曾经唤醒了多少人的天涯流浪梦。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在港台及海外华文圈里被誉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一生走过四十八个国家,写了二十六部作品,启迪了许多年轻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情操与理念。

  • 标签: 三毛 小说 贝拉 玫瑰 《橄榄树》 生命的意义
  • 简介:<正>花鸟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里,不仅有百花齐放,而且有百鸟争鸣。她们在诗歌中的形象,对于抒发诗人的感情、烘托诗歌的气氛、深化诗歌的意境、拨动读者的心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要谈的是夜莺杜鹃这两种鸟分别现英汉诗歌中的形象意义,并作一些粗略的比较。一这两种鸟都有动人的传说。我国《词源》中,《杜宇》条目下注曰:杜宇:古蜀帝名,化为杜鹃。后人因称杜鹃为杜宇。太平御览一六六汉杨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又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关于蜀王杜宇之魂化为杜鹃的传说,我国读者一般都比较熟悉。

  • 标签: 英汉诗歌 夜莺 杜鹃 形象意义 诗歌翻译 美好的事物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的溃退中,风狂雨骤的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的悲苦生活的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奥莉加的自叙,加上作者的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的《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的不幸的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的开头:“战争刚开始,我的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的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的老母亲和十四岁的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的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解读小说《西北》,重点关注故事中相互并置的人物菲利克斯安妮。深受后帝国时期忧郁症影响的安妮生活状况困顿,同时陷入自恋情结的怪圈无法自拔,对有色移民的他者极度排斥,而作为她前男友的菲利克斯却是欢快文化的代表,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共栖互动的原则。安妮象征着身患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英格兰,病态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菲利克斯则象征着从社会底层涌起的改变力量。因此以菲利克斯为代表的有色移民就是英国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处方。

  • 标签: 《西北》 后殖民 忧郁症 欢快文化
  • 简介:惊人的相似──《东航卡迪夫》《人与鼠》孙太1916年夏天一个黑暗的晚上,在普罗文斯敦剧社的“码头剧场”,以乔治·柯克苏珊·格拉斯佩尔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组织上演了剧本《东航卡迪夫》。演出舞台就设在一条船上,当时大雾迷漫,三面环水,跟剧本中的环境极其相...

  • 标签: 奥尼尔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文学 中篇小说 神秘力量 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以及作者致力于联结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与世俗生活,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伦理关怀的创作意旨。作品将被遗忘的身体推上人类认识自我舞台的中央,呼唤"无器官身体""奇境"的到来。

  • 标签: 《奇境》 身体政治 身体美学 无器官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