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103例中低位直肠癌施行腹腔镜直肠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资料。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龄32~85岁,平均61.6岁。肿瘤距肛缘7~12cm。术前评估T1N0M026例,T2-4N1-3M077例。从腹腔镜腹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便功能等评价手术质量。采用门诊检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至2015年4月。结果本组103例手术经过顺利均获成功,平均检出淋巴结12枚以上,行预防性横结肠和回肠造瘘术12例,3个月后还纳造口。术后3~5d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术后平均11d出院。术后病理为T1-T2N0M015例,T2-4N1-3M082例,T2-4N1-3M1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9%),2例经结肠腹部临时造口,3个月后还纳愈合,1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愈合;吻合口狭窄2病例(1.9%),均经扩张狭窄解除。局部肿瘤复发4例(3.8%)。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切除双吻合器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符合微创原则,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外科缝合器缝合
  • 简介:目的:探讨髁状游离再植术在髁状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 标签: 髁状突 骨折 下颌升支部截骨 髁状突再植 外科手术
  • 简介:背景:先天性脊柱后凸和继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并不常见,但有潜在的严重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畸形可能加重并有截瘫的危险。我们对这些畸形的治疗使用单一后路切口,结合肋骨横切除入路,同期完成、后路半椎体切除或脊柱截骨术,术后进行前和(或)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据我们所知,这种手术入路尚未有过报道。方法:1988至2002年,在我们中心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脊柱后凸和继发性脊柱侧后凸患儿16例,对他们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12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后凸14例,由于手术失败引起的继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术前平均后凸畸形为65°(范围,25°~160°),平均侧凸为47°(范围,7°-160°)。15例通过单一的后路切口及肋骨横切除入路,完成脊椎切除或截骨术、后路内固定加、后路融合术。另1例接受椎体切除术时年龄太小,未做脊柱固定术。最后用自创的简化评分表评价手术结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60.1个月。术后平均后凸畸形校正为31。(范围,0°-82°),侧凸畸形校正为25。(范围,0°-68°)。4例出现并发症:1例后路内固定失败,需要翻修,1例下肢出现感觉麻木,2例后期出现融合远端骨盆倾斜加重。用简化评分表根据患者满意度评价手术结果,满意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同期、后路经肋骨横切除入路是一种有难度但安全、用途广泛和有效的手术入路,在治疗复杂的胸椎后凸畸形方面效果明显,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小。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脊柱侧后凸畸形 后路半椎体切除 肋骨横突切除 手术入路 脊柱后凸 治疗性
  • 简介:齿骨折占颈椎骨折的10%~15%.其中AndersonⅡ型(通过齿基底部)的骨折占齿骨折的2/3。此型骨折常出现明显的寰枢椎不稳,易引起神经症状,且不愈合率高,常需内固定治疗。如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将影响40%~50%一的颈椎旋转动度。而采用齿螺钉直接内固定,不但可以保留

  • 标签: Dens双螺钉 内固定 齿突骨折 寰枢关节 影像学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式乳根治术及乳填塞术治疗儿童中耳胆脂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放式乳根治术及乳填塞术治疗6~14岁中耳胆脂瘤患儿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术后2a胆脂瘤复发。干耳时间为8~10周,干耳率为87.1%。31例患儿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a复查听力,与术前听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耳胆脂瘤患儿,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同时行自体骨粉乳填塞术及外耳道成形术,可减少胆脂瘤复发,提高听力。

  • 标签: 儿童 中耳 胆脂瘤 乳突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一些相关问题.方法作者自1992年10月至2000年1月,对63例低位直肠癌施行超低位切除经肛门吻合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切除,吻合成功.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1%(7/63),吻合口狭窄15.9%(10/63).局部复发率12.6%(8/63),5年生存率81%(51/63).结论超低位切除经肛门吻合保肛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一种易行、安全、经济的术式,并可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直肠癌 超低位前切除 保肛术
  • 简介:目的探讨粪便中T淋巴细胞成熟相关蛋白(MAL)、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DKN2A)和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在结直肠癌和癌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结直肠癌、24例腺瘤、19例增生性息肉患者及26名健康人群的清晨粪便标本,提取其DNA并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分析MAL、CDKN2A及MGMT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与粪隐血试验(FOBT)的诊断敏感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8.3%、52.5%、55.1%,腺瘤患者分别为58.3%、41.7%、37.5%,增生性息肉患者分别为26.3%、15.8%、10.5%,正常对照人群分别为3.8%、0、3.8%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3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增生性息肉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和腺瘤敏感度分别为92.8%和70.8%,明显高于FOBT的29.0%和25.0%(均P<0.05).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结论粪便中MAL、CDKN2A、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和腺瘤患者中明显升高,其联合检测可望成为结直肠癌及其癌病变筛查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基因甲基化 粪便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ASARP)治疗新生儿中低位肛门闭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中低位肛门闭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患儿接受结肠造瘘术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ASAR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中低位肛门闭锁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 手术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Ⅳ期结直肠癌化疗血小板参数与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院内Ⅳ期结直肠癌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统计患者化疗血小板计数,评估患者化疗效果。观察不同血小板计数分组患者的化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结合血小板数量进行分组,其中血小板计数≤276×109/L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00%,比照血小板计数>276×109/L组患者的36.36%,明显较高(P<0.05)。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100例患者中3例失访,获取完整随访资料共计97例,两组患者3年与5年内生存率对比无差异性(P>0.05),但血小板计数>276×109/L的化疗后复发率为9.62%,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276×109/L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与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水平过高可降低化疗敏感性,并增加化疗后复发风险。

  • 标签: Ⅳ期结直肠癌 化疗 血小板参数 化疗敏感性 预后关系
  • 简介: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黏液血便3月余于2005年17月19日入院。以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未及肿块,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直肠下段壁距肛门5cm处见一1.5cm×3.0cm广基带蒂腺瘤,绒毛状、质软、易出血,指套有少量黏液血。病理检查:直肠绒毛状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术前纤维肠镜诊断:直肠下段绒毛状腺瘤常。

  • 标签: 直肠类癌 直肠腺瘤 直肠绒毛状腺瘤 黏液血便 直肠下段 肛门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乳—副”定位穿刺法在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骨折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6-2023.6我院收治的18例采取“乳—副”定位穿刺法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患者,与2021.6-2022.5我院收治的16例采取常规透视下穿刺法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患者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采取“乳—副”定位穿刺法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患者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出血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采用“乳—副”定位穿刺法在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骨折时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方面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经皮椎弓根螺钉 腰椎骨折 乳突 副突
  • 简介:摘要第三腰椎横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本文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解剖病理方面着手,对第三腰椎横的应用解剖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第三腰椎横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

  • 标签: 第三腰椎 横突 应用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直肠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的病率近20年来逐步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全系膜 切除技术 直肠全系
  • 简介:目的总结可旋转3D腹腔镜直肠切除手术中的经验,初步探索与2D腹腔镜对比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我院86例行腹腔镜下直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0例,2D腹腔镜组46例,对比两种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86例直肠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与2D腹腔镜组相比,3D腹腔镜组具有一定优势,如定位准确层次清晰,术中出血更少(35.0±16.8mLvs.44.3±18.2mL,t=-2.449,P=0.016)。两组手术时间(126.2±24.2minvs.131.8±30.2min,t=-0.939,P=0.350),术后排气时间(2.7±1.2dvs.2.8±0.9d,t=-0.441,P=0.661),术后住院时间(8.4±2.6dvs.8.6±2.5d,t=-0.363,P=0.717),淋巴结清扫数量两组间(16.4±3.4个vs.15.8±5.2个,t=0.623,P=0.535)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旋转3D腹腔镜应用于腹腔镜直肠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旋转3D腹腔镜与2D腹腔镜有着一样的操作灵活性,但其空间定位更加准确,解剖层次更加清晰,分离更为精细。

  • 标签: 3D腹腔镜 直肠癌 直肠癌前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对距肛缘5~8cm的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术(LP术组)53例及传统开腹根治术135例,比较两组和两组内患者造口与未造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差异。结果L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1/22)与6.5%(2/31),X^2=0.0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3)与8.7%(8/92),X^2=1.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行造口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0P术组未行造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28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不会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外科手术 直肠肿瘤 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