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交叉置钉技术对于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68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男10例,女58例,年龄11~16岁,平均135岁;其中4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其余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62°,胸椎(T5~T12)后凸角度平均177°,手术方法为后路交叉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侧凸进行矫正,对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到185°,与术前比较有差异(t=3705,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202°,与术后比无差异(t=1053,P>005)。胸椎(T5~T12)后凸角术后平均228°,末次随访时平均232°,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705%,而末次随访时虽然主弯矫正率(694%)有一定丢失,但和术后比较无差异(t=0126,P>005)。术后无患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结论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后路手术矫正,采用交叉置钉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低费用、高安全的脊柱侧凸矫正技术。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性别决定区Y基因相关高可变区基因10(SRYrelatedhighmobilitvgroup—BoXgene10,SOX10)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D)肠壁的表达情况,以进一步了解HD在分子基础上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取12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的手术标本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随机取12例非巨结肠手术病例(如结肠造瘘或关瘘手术)作为对照组,提取平滑肌组织总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病变段和正常段SOX10mRNA的表达,并与看家基因(B—actin)在病变段和正常段的表达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OX10mRNA在HD患儿痉挛段呈低表达,在扩张段及正常对照组呈高表达。痉挛段SOX10mRNA的表达量与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移行段、扩张段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患儿结肠SOX10mRNA的异常分布显示SOXIO基因是出生后肠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SOX10mRNA表达减少可引起肠管痉挛,肠腔狭窄,造成肠功能障碍。

  • 标签: Hirschsprung病/外科学 RNA 信使
  • 简介: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的作用。方法将68例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观察组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患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耐受性、机械通气并发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1),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体重增长快(P〈0.0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可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提高喂养耐受性,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没有上升。

  • 标签: 非营养性吸吮 机械通气 生长发育 早产儿
  • 简介:目的探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根治术,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效果.方法选择1996年1月~2002年12月的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78髋,其中45髋在术应用自体髂嵴三角形骨块移植于髂骨折断处(为A组),33髋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为B组).结果在髋臼指数的矫正上B组优于A组,对髋臼生长发育的影响、关节活动度、行走效果等方面,A、B组无明显差异,在骨愈合时间上,A组优于B组.结论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有其优越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同种异体骨移植 小儿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根治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在小儿手术建立喉罩通气(LMA)与气管内插管(Endotachealintadion)两种通气方式,总结喉罩通气(LMA)用于小儿手术的优越性。方法将80例拟行手术的小儿随机分成喉罩组(L组)与气管内插管组(E组),两组各40例,经快速诱导后分别插入喉罩和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放置与通气情况。结果喉罩顺利放入率为100%,气管内插管顺利率为90%,L组2例(5%)出现口腔漏气,E组无漏气,2种方法对通气均无明显影响。喉罩组插入喉罩后与诱导前循环各参数相比元明显差异。E组插管后,与诱导前循环各参数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5分钟后趋于平衡,呼吸复苏后拔喉罩前与拔管前循环各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喉罩通气相对气管导管插入简单、方便,患儿对喉罩插入的耐受性较好,反应性小,适合于部分气道困难的麻醉,其麻醉过程平稳,不影响通气,是小儿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外科手术 腹腔镜 喉面罩 肺换气
  • 简介:探讨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模式运用于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弥补院校教育的不足,以提高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水平。

  • 标签: 中医儿科学 师承教育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在小儿嵌顿疝术后的干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作者手术治疗小儿嵌顿疝59例,年龄1个月至2岁,平均1.1岁,男性52例,女性7例,嵌顿时间19-42h,平均30.5h,随机分黄芪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儿术后常规输液抗炎治疗,黄芪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术后连续3d给予黄芪注射液(0.5mL·kg^-1·d^-1)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静脉滴注,用药前和术后48h抽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P-选择素含量,并观察患儿临床指标(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改善情况。结果用药前SOD活性及P-选择素含量两组无差异,P〉0.05;用药后,黄芪组SOD活性140.77±8.22,P-选择素含量724.06±149.67,对照组分别是129.49±14.23,1222.64±1085.2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芪组临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黄芪组为(23.92±13.51)h,对照组为(35.57±15.14)h,两组比较,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小儿嵌顿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小儿 嵌顿疝 手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过去20年来,儿童结石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研究显示肾结石在儿童的发病率已经上升至5‰。儿童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各国地域不同,但是各国专家一致认为,面对高风险的儿童结石患病率及复发率,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结石 儿童 应用 结石患病率 发病率
  • 简介:目的分析润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住院的CVA患儿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与氯雷他定口服,观察组以自拟润肺止咳汤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浓度,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1/53),显著高于对照组75.5%(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总积分、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润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润肺止咳汤 临床症状 儿童
  • 简介: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自今仍未完全清楚。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热休克蛋白90(heatshockprotein90,HSP90)表达有异常,该研究探讨MG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SP90亚型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皮质醇的水平,以了解机体的应激状态。方法对新发MG患儿36例及健康儿童19例(作为对照组)留取新鲜血液,取其上清液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从其血细胞中分离出PBMC,采用RT-PCR方法检测HSP90α和HSP90β亚型mRNA。结果MG患儿HSP90α(0.7329±0.2120)、HSP90β(0.7193±0.2869)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为0.5574±0.2084,0.4892±0.2104)明显升高(P〈0.01);MG患儿血清皮质醇(285.04±146.39nmol/L)水平比对照组(196.25±64.52nmol/L)升高(P〈0.05)。结论HSP90α和HSP90β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MG疾病本身有关;而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表明机体处于高应激状态或可能与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异常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53-456]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热休克蛋白90 皮质醇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骨牵引在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治疗的作用与意义.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作者治疗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3.1岁;稳定型滑脱7例,不稳定型5例.轻度稳定型滑脱采用经皮1枚空心螺钉原位固定(3例).、重度稳定型滑脱(4例)及不稳定型滑脱(4例)先行股骨远端外展内旋位骨牵引2周,后在全麻下行经皮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X线摄片测量股骨近端正侧位头干角,自身比较股骨头骨骺复位情况.采用Iowa髋关节评分评价最后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6年.稳定滑脱组牵引前-牵引后-术后的正位头干角与侧位头干角均无显著差异;不稳定型滑脱组正位头干角牵引前与牵引后和术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治疗经过复杂的不稳定型滑脱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其余未见严重并发症.该例Iowa髋关节评分86分,其余均在90分以上.结论空心钉固定前骨牵引对于不稳定型滑脱复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对于、重度稳定型滑脱,骨牵引无效.

  • 标签: 青少年 骨牵引复位法 股骨头 骨骺 治疗
  • 简介:目的寻找特异的蛋白质标记物,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血清蛋白质标记物的检测及初步诊断模型的构建和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血清样本87例,其中47例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30例为其它恶性实体肿瘤患儿,10例为健康儿童;用ZUCI—ProteinChipDataAnalyzeSystem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经留一法交叉验证,分类器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构建3个模型并筛选出10个蛋白质标记物,能成功区分神经母细胞瘤和健康儿童蛋白质谱差异表达模型的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100.00%,区分神经母细胞瘤术前和术后蛋白质谱差异表达模型的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100.00%,区分神经母细胞瘤与其它恶性实体肿瘤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100.00%。结论用SELDI—TOF—MS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并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初步建立的模型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另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辅助检查手段。

  • 标签: 血清蛋白类 神经母细胞瘤/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尿道下裂胎鼠阴茎HoxA13核酸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尿道下裂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用清洁级C57BL/6小鼠,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脂(DEHP)诱导并建立先天性尿道下裂模型;交配怀孕后,孕鼠随机分为玉米油对照组、实验组(DEHP500mg·kg^-1·d^-1);各组持续灌胃;于怀孕第19天取出仔鼠,测量各组雄鼠体重、AGD;统计各组胎鼠尿道下裂的发生率,并观测阴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常规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出的尿道下裂胎鼠及正常对照胎鼠阴茎组织HoxA1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实验组的AGD值分别为(0.208±0.01)cm、(0.181±0.12)cm,P〈0.01;尿道下裂发生率分别为0%、75.7%,P〈0.01。实验组胎鼠尿道板及包皮于阴茎腹侧隆起融合落后,该组尿道与腹侧皮肤间的皮下组织明显减少。DEHP500mg·kg^-1·d^-1诱导的尿道下裂胎鼠阴茎组织HoxA13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DEHP能影响胎鼠的生长发育及体重,并导致雄鼠外生殖器发育异常;HoxA13mRNA及蛋白的表达在DEHP诱导的尿道下裂胎鼠阴茎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提示HoxAl3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尿道下裂的发生机制之一。

  • 标签: 基因表达 二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 尿道下裂 阴茎
  • 简介:目的胃食管反流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主要探讨氧化应激在小儿反流性食管炎(RE)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对36例(年龄7个月至16岁)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儿,测定其食管黏膜氧化应激指标如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蛋白质含量。另20例(年龄3~16岁)胃镜检查时未发现食管黏膜损伤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食管黏膜蛋白质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E组MDA值为每毫克蛋白15.36±16.67nmol,高于对照组的7.51±6.17nmo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RE组T-SOD活力每毫克蛋白为30.43±35.09U低于对照组的56.34±51.73U,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GSH和NO的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E时食管黏膜MDA含量升高,SOD活力水平降低,表明氧化应激损伤在小儿食管黏膜损伤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 氧化应激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复合左布比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拟于本院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C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和H组(应用0.20%左布比卡因复合10mcg/kg氢吗啡酮混合液),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苏醒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瘙痒、躁动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运动阻滞、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4h、24h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估评分(CHEOP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8h、10h,H组CHEOP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1)。相比C组,H组镇痛时间显著延长(P<0.05),术后瘙痒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骶管氢吗啡酮能够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延长左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且不影响术后运动阻滞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氢吗啡酮 麻醉/方法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DKK—1(Dickkopf—1)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小儿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其中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38例,神经节细胞瘤12例。另选取本院病理科保存的正常儿童肾上腺组织11例作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KK—1在38例神经母细胞瘤,12例神经节细胞瘤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的蛋白表达。结果DKK—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DKK—1在正常肾上腺组织呈强阳性表达,在神经节细胞瘤组织呈弱阳性表达,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呈阴性表达。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DKK—1的表达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3种组织,不同组间DKK—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57,P<0.001)。结论DKK—1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呈低水平表达,提示其可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子标记物,有望应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表达 预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四肢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先行清创及VSD治疗,再择期闭合创面。结果30例患儿创面肉芽生长新鲜,均于肉芽组织大致覆盖创面后行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或组织瓣移植,获得成功。结论儿童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使用VSD负压引流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创面污染,减轻医护工作量及患儿的痛苦,为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引流术 四肢 皮肤 软组织损伤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