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具有人口众多、城市化用地多的国情,一直以来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几个方面,现今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和关注到城市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也对污染源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治理,但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污染治理的工作难度系数加大,所以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其和环境监测系统相结合,通过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进行常态化和长期化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 标签: 环境有机污染物 检测技术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三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三类。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峡谷地三类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通过对1991-2011年福建省内3小时雨量大于100mm的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个例分析,探讨台湾及台湾海峡的地形因素对台风突发性大暴雨发生的影响作用,总结出“南风加强型”、“气流交汇型”和“东风加强型”三种有利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环境形势场。通过对“南玛都”、“龙王”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揭示台湾岛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沿海台风突发性大暴雨产生和影响的机制。

  • 标签: 台湾地形 台风突发性大暴雨 影响作用
  • 简介:摘要:水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在世界上来说也是不多的,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偏远地区和北部地区,这些地方都存在严重缺水的现象。地下水是我们的食用水,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所用食用的水一般都是地下水,所以地下水是非常可贵的水资源,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不让他受到破坏和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有关发挥性物质有机物的预处理和检测分析。

  • 标签: 地下水 发挥性有机物 样品 预处理 分析检测
  • 简介: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对灾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科学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求援,会及时对现场搜救被困人员和避免次生灾害提供诸多决策,会避免或最大程度的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阐述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成因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几点经验和总结,旨在为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求援提出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突发 地质灾害 应急救援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分析结果,研究制定了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措施,然后对减排措施完成后的减排量列出了预估结果。

  • 标签: 精细化工 VOCs 减排方案 减排量预估
  • 简介:摘要:香格里拉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本文通过对区内孕灾条件进行分析,提炼出主要致灾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信息量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香格里拉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分析,为后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 标签: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法 地质灾害  易发性分析
  • 简介:以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数据库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建设设计,数据组织与更新维护等,为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提供借鉴。

  • 标签: 地质灾害 隐患点 管理数据库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检测方法的精准性与准确性。通过对现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某种技术/方法)的新方法,以提高VOCs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准性。我们首先对现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其在VOCs检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足之处。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我们提出的新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VOCs检测的精准性和准确性,为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 标签: 大气污染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检测方法 精准性 准确性
  • 简介:摘要:随着我市经济水平与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大气污染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引起雾霾天气等空气质量问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繁多大气污染成份物中,挥发性有机物(

  • 标签:
  • 简介:华南热液矿床形成的时代爆发性、空间分带性及其成矿元素对前寒武纪基底的继承性表明,构成华南基底和含矿建造的前寒武纪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是华南陆内热液成矿作用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燕山期花岗岩类是热液成矿作用的主要成矿能量来源;华南热液成矿的区域分布趋势、矿床形成过程和成矿岩体演化等,均表现出与构造热隆起动态有关的成矿特征。多期花岗岩类侵入和迅速块断隆升造成地温梯度增高,基底含矿建造提供成矿物质,以及有利的热液通道和扩容空间是造成构造隆起带或盆地“凹中隆”成矿的重要条件。燕山期花岗岩成岩成矿与大陆地壳的多旋回熔融或再循环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地震层析图像资料显示,华南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是造成华南陆壳热隆起的动力学因素。但其成因不同于地幔柱机制,具有被动上涌特征,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大型冷幔柱下沉和地幔过渡带崩溃有关。

  • 标签: 金属矿床 花岗岩 矿床成因 热隆起 华南
  • 简介: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2.5浓度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12月19—20日PM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小时浓度在8h内上升201μg·m~(-3),主要是边界层南风分量由地面增厚至700m,700m以上弱下沉抑制作用,结合地面辐合线维持所致;20—21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维持高值且无日变化,是由于低空1.5km出现弱回暖,逆温层显著增厚增强且无明显日变化,导致高浓度气溶胶无法有效扩散。综合来看,2016年12月16—21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外源性污染物输送为主;2017年1月3—4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与局地极端不利扩散条件及污染排放等其他因素有关。

  • 标签: 重污染 爆发性增长 边界层南风分量厚度 地面辐合线 逆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