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语言学习认知,然后主要介绍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认知加工层次理论以及二语词汇有意学习和附带习得。提出词汇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认知加工精细的深度和程度,这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需求和词汇练习得以实现。

  • 标签: 二语词汇 认知过程 认知加工
  • 简介:直接提取对隐喻话语的标准语用提出挑战,认为如果语境、语用信息充分的话,听者就能获取话语的修辞意义,即字面意义在话语理解中不具有优先性;隐喻话语的理解过程与常规的直接话语的理解过程一样,无须特别的理解机制。从本质上说,隐喻的理解在方式和过程上与字面意义的理解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它们是相同的即是否定了隐喻理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标签: 隐喻 直接提取观 标准语用观 字面意义 语境起效
  • 简介:新自由主义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主要推行的价值,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生活、学习甚至价值产生许多反面作用。文章通过梳理新自由主义的相关概念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由的视角去挖掘新自由主义的弊端,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提高大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能力。

  • 标签: 马克思 自由观 新自由主义 价值观
  • 简介:<正>三个月前,我收到广西柳州一位小读者的来信,谈及一件事:"一次语文考试,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用不同的字表示出虎、龙、马、猿、狗、猫、鸡、羊等十多种动物‘叫’的同义词。成绩公布时,全年级只有我一个人全对!那便是我从您的《神秘衣》中偷来的……"

  • 标签: 修辞浅见 文艺修辞 科学文艺
  • 简介:<正>文章由于内容和目的不同,表达方法自然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表达方法,一种是艺术的表达方法。前者是诉诸理智的逻辑思维的语言所用的表达方法,公文事务语体和知识性语体都使用科学的表达方法;后者是先诉诸感官而后作用于理智的形象思维的语言所用的表达方法,是文学作品都要运用的表达方法。相应的修辞方法也有两种:凡是使用科学表达方法的诉诸理智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必须使用科学修辞;凡是使用艺术表达方法的诉诸感官的形

  • 标签: 修辞艺术 科学修辞 艺术修辞
  • 简介:公开课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态,但因各种原因也往往饱受争议。本文从公开课的不同性质入手,探讨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的要点,同时探讨公开课的课堂观察的可能方法,以提升公开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的实现。

  • 标签: 公开课 教学实施 课堂观察
  • 简介:摘要从沈从文“亦文亦教”的文学写作教育经历中分析了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成就。从中可知,沈从文是在我国文学写作教育倍受冷落的情形下走进高校写作教育领域。他不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且还为我国写作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在写作教育中探索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今写作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 标签: 沈从文 文学写作教育 教育经历
  • 简介:梁漱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老根上发新芽”,而“它发新芽的‘发’,是靠它的教育”。[1]他相信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重新焕发生机的途径,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的理想是立足整个社会教育,教育全民。时至今日,他的一些见解、主张仍然对语文教育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教育 梁漱溟 训练观 思维 情谊 中华传统文化
  • 简介:文章认为,零度偏离的观念应当、也可以同四个世界和显性潜性等观念联系起来思考,零度偏离的观念不是修辞学中特有的观念,应属于语言学的新观念,应当把零度偏离的观念进一步运用到整个语言学研究中去。

  • 标签: 零度 偏离 四个世界 显性 潜性
  • 简介:怎样让初中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的写作状态,写出一定的'高度',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在题材构思、线索构架、情感思想和美词妙句等方面,让学生逐个击破,这样才能让他们占领写作的'高地',在一次次练习中逐渐挖掘出新意,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充沛的好文章。

  • 标签: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新意
  • 简介:和谐主题是一大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尤盛。莎士比亚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在其搁笔作《暴风雨》中提出了人神相合、爱与宽容的和谐,并通过运用魔幻这一超自然手段来帮助构建。

  • 标签: 《暴风雨》和谐观 魔幻
  • 简介: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语用学 顺应论 交际语境 翻译策略
  • 简介: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泥潭”。各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内容”与“形式”这一二元论的阐释来揭示文学的奥秘。本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们鲜明地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巴赫金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则是建立在与形式主义理论的对话的基础上。他通过与形式主义者的“批评的对话”,达到了对作品“文学性”更深刻的揭示。

  • 标签: 形式主义 文学性 审美客体
  • 简介:本文从爱情与救赎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探讨莎剧的爱情所体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矛盾的西方社会思想。以喜剧为代表的莎氏早期作品体现出乐观的世俗人文主义人性,即相信人类的爱情可以拯救世界、消除罪恶。文艺复兴晚期的西方社会危机四伏,与此相应,以悲剧为代表的莎氏成熟期作品对世俗人文主义人性提出批判性的质疑。这些作品在救赎问题上表现出对基督教价值观念的回归,即人性的罪恶使得以爱情为代表的世俗人类情感无力承担拯救灵魂的重任,人不可能在此岸世界找到永恒的精神归宿。以传奇剧为代表的莎氏晚期作品在涉及爱情问题时则构想出基督教思想与世俗人文主义观念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救赎之路。

  • 标签: 莎士比亚 爱情 救赎 世俗人文主义 基督教
  • 简介:文辞是构成文章外在形态的细胞。古人对文辞表述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揭示,这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践行价值。不论尚质,还是尚文,抑或质文相资,都是作家的行文风格、写作个性在语言上的体现,不存在孰是孰非、褒此贬彼。“文辞”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人们对于“辞达”“尚简”的看法较为一致,但对于“朴实与华丽”的认识分歧较大。当下写作教学中人们对于“文辞”的认识依然存有偏差,用古代文辞加以审视和拨正,倒也不失为一个佳策良方。

  • 标签: 古文辞观 朴实华丽 写作教学 启示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论点:1、日本汉文训读从佛经汉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形成。2、日本汉文训读很可能受古代朝鲜半岛新罗同样方式的影响。而同样阅读方式在契丹或维吾尔等中国近邻阿尔泰语系民族中也可以找到。因中国北方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的统治,结果当今中国北方方言即所谓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训读的现象。要之,此乃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普遍现象。3、在日韩两国,由汉文训读所形成的语言扩大到各自的世界,其中既有同又有异,于焉产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世界互相冲突。

  • 标签: 东亚 汉文 训读 语言观 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