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美丽动人的她,被男同学称之为全年级的“女神”。

  • 标签: 中国 统考 清华大学 何泽慧
  • 简介:青年男女之所以结婚,乃由于渴求情绪安全的自然欲望所驱使。人在结婚之后,夫妇可以互诉衷曲,希望对方有公正不偏及不存成见的表现,彼此分担当前的难题与忧虑,借以促进情绪上的安全。如果不是有此需要,则许多单身男女自是情愿不娶不嫁,以免要负起婚后许多义务与责任了。

  • 标签: 战友 自然欲望 结婚 男女 安全 情绪
  • 简介:结婚以后,理财成为新婚夫妇共同的责任,夫妇如何才能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合理的家庭理财制度,把家庭稳定的收入变小为大,起到保值的作用呢?定时到银行存钱每月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月的家庭开支先作一个大概的估算,然后将本月该开支的

  • 标签: 新婚夫妇 家庭理财 商品质量 家庭开支 控制自己 诱惑力
  • 简介: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86岁的胡传骅、82岁的章毓庆夫妇是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例夫妻俩同时志愿捐献遗体的,在安徽也属首例。

  • 标签: 遗体 捐献 志愿 马鞍山市 当涂县 安徽
  • 简介:目的分析四川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再生妇女妊娠及流产情况,探讨地震灾害、年龄及其他因素对再生妇女妊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来自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860例有再生意愿的妇女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其分为〈35岁组(n=323)、35~39岁组(n=270)和≥40岁组(n=267)。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其妊娠、妊娠结局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服务站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860例再生妇女中,成功妊娠为704例,妊娠率为81.86%(704/860),而自然流产率为19.32%(136/704),且自然流产率随妊娠妇女年龄增大而增高。≥40岁组再生妇女妊娠率低于〈35岁组及35-3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再生妇女,由于综合因素影响,妊娠自然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育龄期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19.32%vs(10%~15%)]。及时、有效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是提高其妊娠率、降低自然流产率的必要措施。

  • 标签: 再生育妇女 妊娠 自然流产
  • 简介:<正>一、中国计划生育是成功的中国提倡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调节人口,它是指对每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生育数量和人口素质的调节。国际上推行家庭生育计划的组织是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这个组织每年都要化费大量美元来推动家庭计划生育。该联合会的口号和号召已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而且在一些国家,以家庭计划生育为中心,对保护父母和儿童的健康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却没有取得很实质性的进展。

  • 标签: 计划生育干部 生育政策 人口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 家庭计划生育 现有人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再生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子宫切除率和并发症风险。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产科收治的再生孕妇合并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住院分娩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再生非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为对照组,整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高龄孕妇比例、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产前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胎盘植入率、产后大出血率、子宫切除率、输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胎盘植入是产后大出血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不同胎盘附着位置患者手术和预后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生孕妇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风险大大增加,产科医生需要充分评估凶险性前置胎盘风险,减少不良预后。

  • 标签: 再生育 凶险性前置胎盘 子宫切除 并发症
  • 简介:林白是美国著名飞行家,他于1927年5月21日驾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精神号”从纽约不着陆连续飞行23个多小时,横越大西洋到达巴黎,创造了航空史上“世纪飞行”的壮举,也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其夫人安是美国银行家和外交家德怀特·莫罗之女,美国著名作家,她曾作为助手,伴随林白进行过多次飞行。1931年,他们夫妇驾驶“天狼星号”水上飞机来到中国。林白夫妇的中国之行是他们整个东方之旅的一站,他们当时计划从纽约出发,经过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日本,到达中国,开辟从美国到东亚的新航线。实际上,东方的神秘、航程的艰险也是吸引他们进行这次东方之行的原因。由于林白夫妇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世界各大通讯社对

  • 标签: 国民政府 中国航空公司 天狼星 飞行计划 医疗用品 蒋介石
  • 简介:A从放射性被发现,特别是有核原子模型被提出后,人为改变原子核的欲望就逐渐活跃起来。1919年,卢瑟福使用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粒子做“炮弹”,首先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1928年,德国的科学家博特和他的学生贝克用放射性元素外产生的α粒子轰击铍核时,观察到铍核产生一种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他们把它称为“高能γ量子”,因为这些γ辐射的能量几乎是入射的α射线能量的10倍,并且不显电性。

  • 标签: 放射性元素 信息 夫妇 居里 原子模型 原子核
  • 简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白受党中央的派遣,化名李侠,从延安来到日军占领的上海,在日军和汪伪集团的眼皮底下秘密架设了电台.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物色一个女同志扮作李白的妻子作掩护.李白是湖南济阳县张坊乡人.1925年他年仅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四军举办的无线电培训班,毕业后即从事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长征中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

  • 标签: 红五军团 裘慧英 济阳县 无线电通讯 国民党反动派 主任秘书
  • 简介:夫妇是新来的看管车棚的。丈夫70岁,妻子小他两岁。老俩口来自锡山玉祁。同来的还有一只猫,据说一岁年纪,不过已当了一回母亲。这猫颈上套一只粉红色的橡皮圈,毛发蓬松,发纹美丽,有黄的、黑的花斑,走起路来玲珑轻盈,给我的感觉是美女。因为美,来小区不久便迷倒了众多的公猫。常有白的、黑的、胖的、瘦的陌生猫在车棚四周转悠。按老夫妇的说法是:来相亲的。可是,美女并不为所动,一腔冷静,卧在老夫妇脚边,半眯着眼,看破红尘。"它还不太习惯新环境,不敢乱走。"

  • 标签: 不知道 摇摇头 痛苦万分 问过 我就这样 黄昏时分
  • 简介:冉仁才唐墓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驸马村(原为万县驸马公社),地处万州区城区下游的长江北岸。墓葬背靠黄家山,南面长江,所在区域俗称“驸马坟”。墓葬于1978年在当地改土造田中被发现,随后由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省博物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顶部为人工夯筑的呈圆锥形封土,底部直径约30米,高出地表6.5米,封土下可见墓葬1座,墓室、甬道、墓门为砖筑,砖缝均勾以石灰泥,内壁亦敷有一层石灰泥,表面绘有彩色壁画,但多已剥落,发掘时可辨者仅有青龙、保护、星象图等。墓室和甬道四壁以长方形砖三顺一丁错缝平砌,顶部以楔形砖、子母砖、斜面砖等一丁两顺起券。

  • 标签: 合葬 长江北岸 省博物馆 万州区 四川省
  • 简介:1937年,北平沦陷之后,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了流亡生活。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不得不离开北平,走上南渡之路。由于时间紧急,一切从简,他们只携带了几箱资料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其他一切东西只能“弃之不顾”。国破家亡,英雄末路,心中涌起的是说不出的凄楚。1937年9月5日凌晨,夫妇二人带着两个孩子和外婆,与清华大学金岳霖教授一起走出他们生活多年的——北总布胡同三号。临上车的时刻,

  • 标签: 生活用品 林徽因 梁思成 流亡 1937年 知识分子
  • 简介:提起家禽养殖大户马烽夫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车排子垦区的人们无一不晓,尤其是马烽夫妇扶贫帮困所带动的41家养鸡专业致富户,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去年,马烽夫妇的“方正禽场”纯收入10万元以上,被123团评为“养鸡状元”,被农七师评为“十大养殖致富能手”。他们靠勤劳走上了致富路,特别是他们致富不忘帮贫扶困的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

  • 标签: 致富 农七师 下岗 收入 垦区 扶贫帮困
  • 简介:地处鄂西的恩施县,是1942年到1945年间湖北抗日战争的战时省会并中国统帅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受着战斗洗礼,朱峙三夫妇身居其中,伴随他们耳边是时而响起的空袭警报声,眼前是一批批战斗机掠空飞行。

  • 标签: 恩施 夫妇 抗日战争 战斗机 省会
  • 简介:最近,杨霞有点烦。不久前为了工作方便和出外旅游,把家里全部积蓄添购了一部POLO。由此家里的帐户上存款变为零,加上养车的费用,使得杨霞花起钱来有点缩手缩脚了,朋友请去吃饭都要考虑,因为怕要回请。

  • 标签: 家庭财务 投资理财 财务收支 理财目标
  • 简介:  1953年6月19日,五十五年来我一直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朱利叶斯·罗森堡和爱瑟尔·罗森堡夫妇因受指控向苏联泄露原子弹秘密之间谍罪,双双被美利坚合众国政府送上了电椅.夫妇俩因同案被同时处死,在美国司法史上是破天荒的.……

  • 标签: 夫妇谜底 罗森堡夫妇
  • 简介:<正>北京有许多古怪的地名,有的十分丑陋,如羊尾巴胡同、蛈蝌螂胡同;有的却十分典雅,如芳草地、翠微路、香河园……早春时节,乍暖还寒,香河园西坝河小区却热气腾腾,林立的楼群又迎来了一批新住户,其中,就有满族老作家端木蕻良先生。端木老搬进新居,为他的巨大工程——长篇小说《曹雪芹》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当我去看望和祝贺他乔迁之喜时,他十分高兴地说:“这里的条件很不错了,虽说暂时还有些不便利,对我倒是无所谓,我觉得到有不少好处呢!一来这里空气好,二来也宁静,楼房采光也好……”不用说,还有一条老先生没有说的好处,那就是这里交通不便,来上门索稿,题词的人就只好“知难而退”了,

  • 标签: 曹雪芹 端木蕻良 胡同 满族 作家 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