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的探讨,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长效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管理模式,在校园内加强防控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的知识和健康教育宣传,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讲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遏制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 标签: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校园 少数民族地区 防治策略
  • 简介:目的:输血后肝炎病毒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感染和致病性。但在我省少数民族半封闭、封闭地区对TTV的感染观察甚少。方法:应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TTV的感染性和核苷酸的序列分析。结果:血清检测藏族TTV阳性率15.49%,蒙古族血清学阳性率1、9%。藏族TTV24序列分析为Gla亚型。结论:藏族与蒙古族TTV感染有显著差异性。蒙族株TTV24与BDH1对照有99%同源性,藏族地区疑似为输入性感染。

  • 标签: 少数民族 输血后肝炎 分子生物学检测 核苷酸 输入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德宏农村5个少数民族集居区儿童(5-14岁)体格发育状况。方法对5个少数民族(傈僳族、景颇族、德昂族、傣族、阿昌族)聚集乡村重点抽样调查5-14岁健康儿童2538人身高、体重。测量数据用标准的测量方法和质量控制获得。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获取到身高、体重的均值、标准差,结果采用t检验其差异性。结果比较身高和体重为主的体格发育状况,景颇族及傣族儿童较高,德昂族儿童为中等,傈僳族及阿昌族儿童较差。而阿昌族儿童的身高、体均属中等。结论5个少数民族间的体格发育的差异性是显著的,该结果对了解德宏农村5个少数民族集居区儿童(5-14岁)体格发育状况有一定的意义,另外,在分析民族间差异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中包括的地区差异、父母文化及生活水准。

  • 标签: 少数民族 儿童 身高 体重 体格发育
  • 简介:摘要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护士长是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本文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护士长队伍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护士长队伍素质的途径及方法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护士长队伍的素质是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 标签: 边疆地区 护士长队伍建设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SCL-90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50例乳腺癌患者大多存在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以后各项心理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乳腺癌患者实行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治疗 心理调查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因上消化道疾病而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日益增多。人们已感觉到上消化道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本人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其间,共检查2010例胃镜检查,总结本地区上消化道常见疾病在胃镜检查中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对上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提出新的学术思考。现将少数名族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发展趋势总结介绍如下对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全县40-69岁年龄段的所有人群进行随机电子胃镜检查,每例都做食管碘液染色,并作指示性活检确诊。

  • 标签: 胃镜诊断上消化道疾病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如何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有效的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模式。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1日至9月30日门诊药学咨询登记人数,自制表格分析咨询内容和期望获得的药学知识。结果初步了解不同民族间期许药学知识的内容。结论根据本研究提示患者需要更全面的针对性强的药学服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德宏州少数民族地区身体状况及常见疾病的现状及特点,为提高德宏州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5-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905例德宏本地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重指数、血压、血常规、血糖、血脂、尿常规、心电图、腹部彩超、超声骨密度、14C呼气试验、X线胸片检查、女性增加乳腺彩超、人乳头状瘤病毒、白带检查。结果疾病顺位前5位的是高甘油三酯、骨量减少、幽门螺旋菌感染阳性、超重及脂肪肝。女性疾病顺位前5位的是乳腺小叶增生、宫颈纳氏囊肿、骨量减少、幽门螺旋菌感染阳性、超重。男性疾病顺位前5位的是高甘油三酯、骨量减少、幽门螺旋菌感染阳性、超重及脂肪肝。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加强对患病居民的随访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是降低发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身体状况调查 疾病普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程度和效果,对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改进和探索。方法选拔懂双语的优秀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并与常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促进了护士提高自身素质。结论在新疆少数民族患者多,护患沟通存在障碍的情况下,由专职护士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专职护士 少数民族地区 呼吸系统病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方法随机抽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9~12岁流动儿童1600名,城区常住儿童1600名,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要求,进行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调查。结果9岁流动儿童与城区常住儿童相比,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10岁流动儿童与城区常住儿童相比,男性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儿童中,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方面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11岁儿童流动儿童与城区常住儿童相比,男性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12岁流动儿童与城区常住儿童相比,男性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性格缺陷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儿童在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调查结果总体来看,城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优于流动儿童,应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 标签: 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 城区常住儿童
  • 简介:摘要2003至2006年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对成批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医学教育的任务,通过立项研究,形成了对缅籍学生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双语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外籍学生管理网络等,确保了本次对缅医学人才培训的质量,并为二次办学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 标签: 缅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 医学人才培养 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麻醉后MECT治疗导致发热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5个月内行麻醉后行MECT治疗患者211人(少数民族78人,占36.96%),治疗1763人次(少数民族611人次,占34.66%)进行体温监测。结果:行麻醉后MECT治疗后导致发热患者9名,占总治疗人数4.3% ;发热患者中少数民族1名(佤族),占比11.1%;肺部感染4名,占总治疗人数1.9%。结论:麻醉后行MECT治疗患者有部分会发生发热,发热发生和麻醉、药物使用、护理等因素有关,须加强护理及处理。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情况及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级整群抽样方法,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个县抽取符合要求的1260名留守老年人,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功能等相关情况的调查。结果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率为10.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851,95%CI:2.233~3.642)、少数民族(OR=1.486,95%CI:1.029~2.174)、患慢性病(OR=1.246,95%CI:1.047~1.482)、与家人关系差(OR=1.835,95%CI:1.397~2.409)等因素是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收入高(OR=0.657,95%CI:0.494~0.876)、文化程度高(OR=0.723,95%CI:0.559~0.935)是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明显障碍率高,少数民族留守老年人为高危人群,建议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等预防性措施,延缓或减少其日常生活功能下降或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老人 日常生活活动 健康状况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