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X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QTd)改变意义.方法对21例(A组)X综合征患者QTd与20例(B组)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A组QTmax、QTmax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QTd、QTc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X综合征有慢性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高,临床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有一定帮助.

  • 标签: X综合征 QTD QT离散度 心电图 诊断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简介:分析比较氯丙嗪与氯氮平对心电图(ECG)的影响,对1995年5月~2000年5月精神科住院患者应用两药者每月查ECG1次常规12导联,进行比较。结果氯丙嗪组(A组)ECG异常较氯氮平组(B组)多、且较严重,ECG异常与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长短、年龄均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氯丙嗪 氯氮平 心电图异常
  • 简介: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传导阻滞、ST-T改变、异常Q波、肢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及左胸导联高电压等指标。结果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46.08%,以室性早搏和心房颤动最常见;传导阻滞发生率为42.16%,以一度房室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常见;ST-T改变发生率高达94.12%;异常Q波发生率为21.57%;肢导联低电压的发生率为13.73%;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的发生率为67.65%。R_(V5)+S_(V1)≥3.5mV或R_(V6)≥3.5mV的发生率为36.27%;R_(V6)/R_(V5)〉1的发生率为61.76%;连续三个心搏的R波和S波电压之和为QRS总电压V_6〉V_5的发生率为36.27%;R_(V6)/R_(max)≥3的发生率为31.37%。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常出现多种异常心电图表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电图 左室面高电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和病因,为预防和及早诊治老年人心律失常提供参考。方法以在我院就诊行心电图检查的26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类型心律失常与性别、基础疾病等的关系。结果260例老年患者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均与性别无关(P〉0.05),各类型心律失常中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93例,占35.8%),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56例,占21.5%)。其中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冠心病(129例,占49.6%),其次是慢性肺心病(61例,占23.5%)。发生率较高的房性心律失常与冠心病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房性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心脏疾病的提示信号。改善心肌供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防治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电图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对高血压超声心动图的结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抽取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并将其设为分析组。选取同期正常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的二尖瓣血流频谱结果。结果分析组的二尖瓣血流频谱出现异常,在A峰速以及A/E值上,分析组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E峰速度上,分析组要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左房内径上,分析组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室壁厚度上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超声心动图来检查高血压患者能够及早对其功能改变进行发现,这对于疾病发展的控制和临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超声心动图 结果 临床意义
  • 简介:对新生儿心血管监护系统的加强,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报道日益增多。它有自身特点,与年长儿不同。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经体检及心电图检查确诊的36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不包括窦速和窦律不齐)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心律失常 新生儿 临床分析 心电图检查 监护系统 总结分析
  • 简介:目的对2例老年C型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diseasetypeC,NPC)患者及家系的NPCI和NPC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集2例NPC患者及家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直接基因测序检测。结果2例患者在NPCI基因6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A644G(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N931N(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2例家系其他成员未发现异常。结论NPC患者具有典型NPC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或新的突变位点,但家系基因特征不明显。因此,对于老年NPC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 标签: 尼曼-皮克病 基因型 氨基酸序列 突变 骨髓移植 杂合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5例肝硬化合并血细胞减少病人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骨髓像分析、贫血三项检查。结果缺铁性贫血29例、脾功能亢进25例、巨幼细胞贫血19例、溶血性贫血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结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

  • 标签: 肝硬化 血细胞减少 病因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疾病 体外循环
  • 简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亚型.病变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文对21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于下.

  • 标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诊断 AHCM 高血压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9例17~45岁。均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主要表现有腹水7例;腹膜、大网膜、肠系增厚6例;淋巴结增大3例,部分同时伴有以上征象。全部患者在积极抗结核治疗,伴明显腹水早期腹穿抽液、激素治疗,平均随访2年,症状消失。结论结合临床及CT表现,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结核 腹膜炎 诊断 早期治疗
  • 简介: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系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常在急症出现后1h内死亡。由于猝死事件发生急骤,猝死前病情大多较稳定又缺少预兆,难以预测,故一旦发生幸存机会极低患者突然死亡,处理不好家属不易接受,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正确认识猝死,熟练掌握猝死的判断急救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等,

  • 标签: 心源性猝死 回顾性分析总结 预见性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8年来我院住院确诊的2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例),中年组和青年组(各7例).结果:病因:青年组多由马凡氏征引起(3/7);老年组多由高血压所致(5/6),且以DebakeyⅢ形居多(5/6),误诊也多(4/6).结论:高血压是老年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因而控制高血压对于防治老年主动脉夹层很重要.

  • 标签: 主动脉瘤 老年人 高血压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DEBAKEY
  • 简介: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腰身指数、瘦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人疗养院体检的军地疗养员共702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瘦素,并按不同水平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324例)、正常高值血压组(232例)、高血压组(146例)三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血压增高,腰身指数、瘦素水平也增高,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腰身指数和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瘦素明显相关(r=0.302-0.466,P〈0.001;r=0.262~0.353.P〈0.001),但腰身指数的相关性优于体重指数。结论:腰身指数、体重指数、瘦素均可作为血压水平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从简易而准确的角度看.腰身指数更具实用性。

  • 标签: 血压 体重 瘦素
  • 简介: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CT影像诊断情况.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在发病24h之内均行CT扫描明确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结果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出血量跃100ml患者的死亡率40.00%(2/5)、出血量在50-100ml之间的患者的死亡率25.00%(3/12)、出血量约50ml患者的死亡率6.06%(2/33),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上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入脑室患者的死亡率为27.27%(3/11),显著高于未破入脑室患者的10.26%(4/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的死亡率依高到低依次排序,其中血肿位于丘脑的死亡率为60.00%(3/5)、血肿位于壳核的死亡率为44.44%(4/9)、血肿位于脑叶的死亡率为0(0/36),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位移结构逸1cm患者的死亡率为25.00%(2/8),显著高于中线位移结构约1.0cm的11.90%(5/4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CT影像学检查能够准确地定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位置和范围,并对患者的出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影像 诊断
  • 简介:严重高钾血症临床并不罕见,当血清钾浓度大于8.0mmol/L时,P波消失,QRS波明显增宽,心电图上无P波规则节律的窦室传导。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心室停搏及心室颤动。现将近年收治的15例严重高钾血症伴窦室传导作一临床分析

  • 标签: 高钾血症 窦室传导
  • 简介: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研究设计、真实的原始数据、正确的统计分析和合理的结果解释。因而,科研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对统计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当研究题目确定后,科研设计时就应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设计类型和样本大小考虑使用哪些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资料时再根据数据分布的特征对选择的统计方法作适当修正和补充。然而,在发表的科研论文中,经常见到各种统计方法误用的问题。本文仅就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做一个概括的叙述,并寻找若干实例进行剖析,希望对科研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统计分析方法 医学研究 科研人员 原始数据 统计方法 设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