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组合人工肾(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治疗已被临床广泛使用。我院透析中心利用组合人工。肾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合并急性湿疹1例,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组合型人工肾 血液透析 急性湿疹
  • 简介:报告1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男,49岁。因反复四肢起水疱、丘疹、结节伴瘙痒23年。于右胫前外上侧皮损组织取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突消失,表皮下裂隙形成,皮浅层纤维化,少量圆形细胞浸润,有数个表皮囊肿。诊断:痒疹样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 标签: 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 营养不良型 痒疹样
  • 简介:营养不良大疱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大疱表皮松解症(dominant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大疱表皮松解症(recessive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大疱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治疗
  • 简介:背景: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对治疗可能有抵抗性。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方面。目的:研究土耳其慢性寻常荨麻疹(COU,非物理性、血管炎性或接触性)患者的HLA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并识别易感的HLA抗原。方法:应用阶段微滴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研究55例诊断为COU患者的HLA抗原,设立104例无遗传相关性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HLABw4及HLADQ1抗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R2.93,95%CI1.47~5.85,P=0.003及OR7.81,95%CI1.96~28.50,P=0.001),而HLA-A24抗原在对照组中较高(OR0.36,95%C10.15~0.86,P=0.03)。结论:作者提出土耳其人群中HLA-Bw4及HLADQ1抗原可能导致对COU易感,而HLA-A24抗原则可能起保护作用。

  • 标签: HLAⅠ类抗原 慢性荨麻疹 Ⅱ类抗原 土耳其 寻常型 患者
  • 简介:患者女,10岁。双下肢红色扁平丘疹、水疱、结节伴瘙痒4年,加重1年。2个月前于本院行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层未见异常,真皮浅层小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粟丘疹。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胫前可见密集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暗红色扁平丘疹、结节,偶见水疱,可见粟丘疹、抓痕及色素沉着;双手背、足背及肘伸侧散在类似皮损。COL7A1基因c.1241-6G>A杂合变异,为剪切位点变异。诊断:痒疹样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出院。现仍在随访中。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
  • 简介:报告ALK阴性系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1例。患者男,38岁。因全身丘疹、结节4个月,加重伴发热7天就诊。皮肤专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及四肢见散在分布数个紫红色丘疹、结节,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cm,边界清,部分丘疹破溃后溢脓,愈后遗留色素减退性疤痕。右颏下、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发性皮下包块,最大直径3cm,界尚清,无压痛,活动度可。全身PET-CT示:全身多处局部皮肤增厚代谢活跃,多发淋巴结代谢活跃,广泛骨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左颈部皮损病理检查:真皮血管,汗腺小皮神经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少许细胞有异型性,抗酸染色(-),PAS(-)。免疫组化:CD30、CD3、CD4均(+),TIA-1、CD8、CD20均(+-),CD79a、CD56、ALK均(-)。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镜下见多形大细胞与大量炎症细胞混杂浸润,细胞体积较大,具有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CD30、CD2、CD43均(+),CD20、CD3、CD15、CK、ALK均(-),Ki-67(+约30%~40%)。病理诊断: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断:ALK阴性系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Ⅲ期B(累及皮肤)。

  • 标签: ALK阴性 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简介:目的比较新疆地区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群皮肤中干扰素伽玛诱导的单核细胞因子(CXCL9)的表达差异。方法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新疆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CXCL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CXCL9在寻常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主要以真皮乳头顶端为主,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34.80,P〈0.01);新疆地区汉族寻常银屑病患者和维吾尔族寻常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中CXCL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P〉0.05)。结论新疆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XCL9的表达升高,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在寻常银屑病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汉族和维吾尔族寻常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XCL9的表达相似。

  • 标签: 银屑病 维吾尔族 两面神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干扰素伽玛诱导的单核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寻常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寻常银屑病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4种miRNAs表达,并对患者进行PASI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4种miRNAs表达量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寻常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表达下调,下调程度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r值均〈0,P值均〈0.05)。结论:4种miRNAs可能可作为银屑病患者潜在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其表达量可用于评价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银屑病 MIRNAS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因“全身皮肤发生红斑、丘疹伴脱屑3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5年12月4日于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入院3个月前淋雨后,躯干、四肢发生散在红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在当地医院诊为“银屑病”,给予口服“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片”,外用“黄皮肤、氯倍霜”等药物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后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伴大量脱屑。为求进一步诊疗,我院门诊以“红皮病银屑病”收入院。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 标签: 红皮病型银屑病 KAPOSI水痘样疹 疱疹性湿疹
  •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接受HR-HPV及TCT检测的1426例患者,并行阴道镜活检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对TCT、HR-HPV以及TCT联合HR-HPV检测结果分析。结果:从CINⅠ、CINⅡ、CINⅢ至SCC患者TCT检测阳性率呈显著升高趋势,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感染患者中,其CINⅠ、CINⅡ、CINⅢ至SCC患者HPV感染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着CIN分级的增加HR-HPV检测阳性率而显著升高,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联合HPV检测中,CINⅠ~CINⅢ及SCC组HPV感染均非常显著高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HR-HPV检测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优于TCT、HR-HPV单独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HPV联合TCT在宫颈癌筛查中较单一检测可明显减少漏诊率、误诊率,使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早期介入治疗,降低宫颈癌患者发病率及病死率。

  • 标签: 高危HPV TCT 宫颈癌筛查 阴道镜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辨证分的银屑病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证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物质的表达,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银屑病皮损表皮各层P物质的平均光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证银屑病P物质表达均高于正常,其中血燥表达最强,其次是血热,最弱是血瘀。三均在角质层表达最强,其次是基底层,最弱是颗粒层和棘层。血热在基底层、角质层表达最强,棘层次之,颗粒层最弱。血燥以颗粒层和角质层强,基底层和棘层弱。血瘀在基底、颗粒和角质层表达强。结论不同证的银屑病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存在差异。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辨证分型 P物质
  • 简介:目的:研究对寻常天疱疮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时机清痂皮肤护理对皮损愈合的影响。方法:对38例寻常天疱疮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分为对照侧和观察侧。对照侧结痂部位在患者入院时全部进行清痂护理。观察侧清痂时间根据结痂性质决定,黄色腐烂结痂部位在入院后立即清痂护理,褐色硬痂部位在入院后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天后再分次清痂护理,观察患者住院治疗14天后身体侧皮损愈合情况。结果:治疗14天后对照侧皮损愈合有效率为55.26%,观察侧皮损愈合有效率为84.21%,侧愈合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P<0.01)。结论:寻常天疱疮患者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天后对硬痂进行分次清痂皮肤护理,可以缩短皮损愈合时间,提高皮损愈合率。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皮肤护理 皮损愈合
  • 简介: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缓释片种服药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及控制复发的效果。方法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组,A组48例,必要时口服咪唑斯汀,服药剂量24h不超过10mg;B组59例,连续服用咪唑斯汀,10mg/d,共观察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及停药后第3d、1周、2周对组患者的症状和体症进行评分。结果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总体症状控制早期B组优于A组,但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缩小,且对控制瘙痒症状差异不显著。在控制复发方面,1周后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控制瘙瘁为主,必要时采取口服咪唑斯汀可减少用药次数、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荨麻疹 慢性 咪唑斯汀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GICA TP-ELISA
  • 简介:目的:比较种方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准确性,分析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将本院需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称重、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同时测定产前和产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比较种方法估值的准确性,并分析引起出血的因素。结果:试验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86.18±276.35)m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85.23±147.04)mL,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较产前有所下降,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0%和9.0%。出血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63.50%。结论:目测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具主观性和一定的误差,而联合称重法、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比目测法具有客观性和正确性。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剖宫产 术中出血 目测法 联合称重法 羊水血细胞比容法 原因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深浅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其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317例腋臭患者行深浅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观察术后并发症,分析原因并及时外科处理。结果317例患者术后血肿20例(6.3%)、皮下积液12例(3.8%),皮肤瘀斑36例(11.4%),皮肤坏死5例(1.6%),切口裂开34例(10.7%),切口感染16例(5.1%),切口延期愈合71例(22.4%),切口瘢痕23例(7.3%),瘢痕挛缩12例(3.8%),异味残留11例(3.5%),腋毛脱落317例(100%);皮肤外科适当处理后效果满意。结论深浅层顶泌汗腺处理法治疗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恰当的处理仍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 标签: 腋臭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寻常进行期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寻常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中的20例取其皮损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IF-1α的表达和分布,同时取20例健康皮肤组织作对照;对另外22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IGF-II浓度,并取健康血清20例作对照.结果:皮损组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25.21±24.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7.27)(P〈0.05),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IGF-II水平(308.39±432.7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6.73±23.23)(P〈0.05),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皮损中HIF-1α的表达和血清IGF-II的水平均较正常水平明显增高,二者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 标签: 银屑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免疫组化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