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糖水平,即葡糖与血清血红蛋白经非糖化作用生成的HbAIC,是评价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长期指标。然而,葡糖不仅与Hb也和其他许多蛋白的β—氨基发生非糖化反应并且有普遍性。迄今为止,已有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柱层析法、二维电泳法、尿糖纸片法等等,各具优势。我们将手工和仪器两用的葡糖氧化—过氧化物酶法(血糖测定试剂盒)与果糖胺(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法用于临床对比测定糖化蛋白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血清糖化蛋白 果糖胺 对比观察 酶法 糖化血清蛋白 非酶糖化反应
  • 简介:本文参考文献报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ACEI)药物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综述了ACEI的作用机制、分类、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ACEI提供参考。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HPPH在体外对大鼠及人肝微粒CYP450的6种亚型活性的影响,预测使用HPPH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方法:将注射用HPPH与CYP450的6种亚型的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汀(CYP1A2)、甲苯磺丁脲(CYP2C9)、S-美芬妥因(CYP2C19)、右美沙芬(CYP2D6)、氯唑沙宗(CYP2E1)、咪达唑仑(CYP3A4)和睾酮(CYP3A4)与大鼠及人肝微粒进行孵育反应,采用HPLC-MS/MS法测定对应的7种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羟基甲苯磺丁脲、4-羟基美芬妥因、O-去甲基右美沙芬、6-羟基氯唑沙宗、1'-羟基咪达唑仑、6β-羟基睾酮)的浓度.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HPPH浓度为1.00~50.00μmol·L-1时,未发现其对大鼠的CYP1A2、CYP2C9、CYP2D6、CYP2E1、CYP3A4产生抑制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HPPH浓度为0.50~10.00μmol·L-1时,未发现其对CYP1A2产生抑制作用;但对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均存在抑制作用;对CYP3A4,对底物咪达唑仑存在抑制作用,对底物睾酮未发现抑制作用.结论:HPPH对CYP450的抑制作用存在种属差异,在人体内HPPH与CYP450作用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

  • 标签: HPPH LC-MS MS 药物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以L-半胱氨酸和吲哚为底物,利用色氨酸基因工程菌WW-11法合成L-色氨酸。方法:以IPTG诱导基因工程菌色氨酸表达,将活最高时的工程菌游离细胞作为转化反应的源,通过纸层析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并测定转化液中L-色氨酸的含量,结果:80mL反应液(L-半胱氨酸0.75g,吲哚75g)37℃反应48h,可积累L-色氨酸1.18g,L-半腕氨酸转化率为93.2%,吲哚转化率为90.1%,经分离纯化所得的L-色氨酸晶体,在熔点,旋光性和红外吸收光谱等方面与标准品完全一致,结论:色氨酸基因工程菌能有效地催化L-半胱氨酸和吲哚合成L-色氨酸,这种合成法是工业化生产L-色氨酸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标签: L-半胱氨酸 吲哚 酶法合成 L-色氨酸
  • 简介: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临床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就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的临床实验作一评述.结果与结论: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对于多数癌症患者来说是易于耐受的,但需长期给药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长期治疗无耐药现象产生;它可抑制肿瘤的发展,使肿瘤保持稳定,并阻止肿瘤的播散和转移,但不能使肿瘤完全消退;与常规化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随着几种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药物3期临床实验的开展,其治疗方案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完美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剂 MMPS 血管新生 肿瘤
  • 简介:目的利用海洋芽孢杆菌SCSIO06063来源的蛋白对扇贝蛋白进行解制备抗氧化肽。方法采用超滤和反复色谱分离纯化扇贝水解物。获得的肽类结构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MS)鉴定,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肽类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分离纯化后获得3个肽类组分A、C和E,依次被鉴定为His-Ala-Ile-Ile-Met-Met-Val(A)、Leu-Asn-Pro-Lys-LeuIle-Met-Val(C)和Met-Ile-Leu-Ile-Leu-Phe-Arg(E),经NCBInr数据库中Blast检索,未发现A组分的同源序列,提示其为一个新的肽类结构。A、C和E3个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浓度为1.0mg·mL-1时,它们的清除率分别为51.6%、55.4%和53.4%。结论海洋芽孢杆菌SCSIO06063来源的蛋白可用于扇贝蛋白解制备抗氧化肽。

  • 标签: 海洋芽孢杆菌 扇贝蛋白 酶解 肽类 自由基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探讨阿替普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展开分组,研究组患者12例,采用阿替普溶栓治疗;对比组患者11例,采用非静脉溶栓治疗。收治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情况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4.14±1.15),低于对比组;Barthel评分为(78.94±5.85),高于对比组;满意度评分为(93.62±2.51),高于对比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梗塞 康复情况 满意度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比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与阿替普治疗的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治疗方案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比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与阿替普治疗的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统计研究表明,通过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阿替普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治疗方案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而高脂血症又是心、脑、肾等血管及脏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血脂长期堆积于肝内,还可形成脂肪肝。故治疗高脂血症对预防上述疾病意义重大。但目前常用的调血脂药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因此为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选择一种既降脂又保肝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弹性肠溶片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病例选自本院2002年3月至2007年8月内科门诊的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2例,经低脂饮食2周后,复查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6.0mmol/L和/或三酰甘油(TG)≥2.0mmol/L,参考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96mmol/L,女性≤1.16mmol/L者;近2周内未服调脂药;排除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痛风或药物等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均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草稿)”[1],排除酒精性脂肪肝。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8~75岁,平均58岁。单纯高胆固醇血症9例,高甘油...

  • 标签: 临床观察 伴酒精性 弹性酶
  •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残胃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单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61%和92.68%,复发率分别为17.07%和2.44%,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和12.2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残胃出血采用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残胃出血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胃蛋白活力对软胶囊剂崩解时限的影响。方法:采用3批不同活力的胃蛋白分别配制人工胃液。测定3批样品各6粒胶囊的崩解时限。结果:胃蛋白的活力直接影响软胶囊的崩解时限。结论: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应规定配制人工胃液的胃蛋白的活力。

  • 标签: 胃蛋白酶 软胶囊剂 人工胃液 崩解时限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的分析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阿替普静脉溶栓组、非溶栓组,每组患者5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之后阿替普静脉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降低,并且与治疗前及非溶栓组进行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静脉溶栓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从而降低急性脑梗死所致的致死和致残率,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 简介:目的研究评价溶栓药物瑞替普(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并同意接受该疗法的69例AMI患者作为溶栓组,用(r-PA)按10Mu-20Mu剂量治疗;将同样符合溶栓条件但因各种原因不愿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住院2周内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再灌注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4%),(P〈0.01)溶栓组3周病死率(7.8%)、心力衰竭(12%)、心源性休克(8%)和严重心律失常(12%)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35%、31%和31%),有统计学差异(P〈O.01)。溶栓组有一例脑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溶栓组(10.3%)高于对照组(8.3%)(P〈0.05)。结论溶栓剂(r-PA)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而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格较廉,适合我国广泛应用。

  • 标签: 瑞替普酶 溶栓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通过对癫痫患者的342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放大免疫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对173例患者的342例次血药浓度进行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342例次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测定值在50~100μg/ml的有150例次(占43.86%),〈50μg/ml的有159例次(占46.49%),〉100μg/ml的有33例次(占9.65%)。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对丙戊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的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 标签: 酶放大免疫法 丙戊酸 血药浓度监测 分析
  • 简介:为了及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早期诊断,建立了一种敏感、简便、可靠的尿微量转铁蛋白(TRF)免疫测定法。工怍范围0.5~12μg/L,检出限0.28μg/L.批内变异系数(CV)66%,批间CV8.6%,50例正常健康的入尿TRF值以μg/mmcr表示,100列疾病组中尿TRF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因此尿TRF是一种肾小球滤过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尿Cr测定采用jaffe’s法。

  • 标签: 尿液 微量转铁蛋白 测定 酶联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