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介导的程序坏死在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取糖尿病造模成功的大鼠80只,4~5周龄,体重90~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P组)、七氟烷后处理+RIPK3抑制剂GSK-872组(GSK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P组于再灌开始时吸入2.4%七氟烷15 min;GSK组于术前24、2 h时腹腔注射GSK-872 3.3 mg/kg(溶于生理盐水),其他操作同SP组。再灌注120 min时,取腹主动脉血样,检测血清LDH和CK-MB浓度;取心肌组织,TTC染色法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检测RIPK3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IPK3、磷酸化钙离子/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p-CaMKⅡ)、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p-MLKL)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血清LDH和CK-MB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升高,心肌组织RIPK3、p-MLKL和p-CaMKⅡ表达上调(P<0.05),心肌细胞损伤严重。与I/R组比较,S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P组比较,GSK组血清LDH、CK-MB浓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心肌组织RIPK3、p-MLKL和p-CaMKⅡ表达下调(P<0.05),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减轻。结论糖尿病因素取消大鼠七氟烷后处理心肌保护效应的机制与其过度激活RIPK3介导的程序坏死有关。

  • 标签: 受体作用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类 坏死 麻醉药,吸入 心肌再灌注损伤 糖尿病
  • 简介:本研究以学习者拥有领域知识的水平差异为基点,结合元认知监控手段,考察学习策略与程序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揭发意义或价值、建立新旧知识信息间实质联结的解释策略对拥有高、低领域知识组的被试具有明显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而以相似为基础的练习策略往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是新旧知识间表面特征的联结,因而程序化技能的迁移范围不如前者。(2)在运用获得的认知技能碰到阻碍时,解释策略不仅使高知组被试能够突破无关变量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低知组被试掌握的规则缺陷。

  • 标签: 学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程序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患者出现的皮肤毒性不良反应,总结其护理措施,为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9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出现皮肤毒性反应的37例(39.4%)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与评估皮肤毒性,同时给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皮肤毒性反应的护理。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91.9%)为皮肤毒性G1级患者,未给予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后按照原计划治疗;2例(5.4%)为皮肤毒性G2级患者,药物治疗后皮疹消退,可见散在色素沉着,按照计划进行原方案治疗;1例(2.7%)为皮肤毒性G4级患者,请皮肤科、感染科会诊,体温正常,皮肤黏膜破溃、结痂、脱落,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皮肤毒性反应,需要临床医生及护士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及护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免疫相关性皮肤毒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浸润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浸润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651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9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L1蛋白在浸润乳腺癌肿瘤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D-L1在切片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和(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阳性表达率≥1%为该患者表达阳性,<1%为阴性。结果PD-L1蛋白在浸润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0%(306/651),其中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3%(68/98)。PD-L1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高、肿瘤体积大、脉管侵犯、病理分期晚、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p53阳性、CK5/6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Ki-67值高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蛋白在WHO分级高、神经受侵、Ki-67值高、CK5/6阳性、EGFR阳性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HR=1.511,95% CI 1.139~2.003,P=0.004)、Ki-67值(HR=1.847,95% CI 1.259~2.709,P=0.002)、p53表达(HR=2.083,95% CI 1.487~2.916,P<0.01)、EGFR表达(HR=3.490,95% CI 2.002~6.086,P<0.01)是PD-L1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浸润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其可能成为浸润乳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癌,导管,乳腺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分子,与配体PD-L1或PD-L2相互作用,负向调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PD-1在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表达上调,高水平表达的PD-1不仅影响病毒对靶细胞的易感性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能力,还影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体外阻断PD-1/PD-L通路可改善宿主细胞对HIV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已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抗病毒治疗和HIV疫苗的研究中。本文概述了PD-1在HIV感染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00例初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PD-L1表达,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PD-L1阳性表达率为24%(48/200)。淋巴结转移及高NLR(≥3.5)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PD-L1阳性组5年总生存率为42%,PD-L1阴性组为59%,两组总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HR=3.456,95% CI 2.148~5.556,P<0.01)、NLR≥3.5(HR=1.871,95% CI 1.169~2.996,P=0.009)、PD-L1阳性表达(HR=2.187,95% CI 1.373~3.484,P=0.001)是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不良总生存相关。

  • 标签: 直肠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免疫疗法 总生存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导致的垂体炎病例的诊治及23个月的随访情况,提示进行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钠血症等情况,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价和长期随访。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垂体炎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致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形式,并进一步于蛋白水平探讨细胞焦亡的存在,为研究SFTSV致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SFTSV感染Vero细胞,逐日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LDH释放试验检测细胞膜受损情况,以判定病毒的最佳感染量与细胞死亡时间。使用不同PCD抑制剂分别对Vero细胞进行预处理后感染SFTSV,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判断SFTSV致PCD死亡形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的含量,进一步探讨焦亡的存在。结果SFTSV以MOI=10感染Vero细胞后48 h、72 h为后续实验最佳感染量与时间,此时细胞CPE明显,细胞活力降至对照组的51%、41%(P<0.001、P<0.001),LDH释放量达最大酶活性释放孔的24%、37%,为对照组LDH释放量的3.8、3.4倍(P<0.001、P<0.001)。不同PCD抑制剂对SFTSV致细胞死亡抑制结果显示,泛caspase抑制剂和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3, RIP3)抑制剂在48 h、72 h均有抑制作用,48 h其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2.1、1.6倍,72 h为2.3、1.7倍,且泛caspase抑制剂的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抑制剂仅在48 h有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病毒对照组的1.5、1.3倍。SFTSV感染Vero细胞后,随着时间延长,caspase-1、IL-1β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至48 h分别达对照组的3.4、9.5倍(P<0.001、P<0.001)。结论SFTSV感染Vero细胞可导致多种形式PCD,包括凋亡、焦亡、程序坏死,且PCD过程中可检测到焦亡相关蛋白活化,进一步探讨了焦亡的存在。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焦亡
  • 简介:<正>肿瘤免疫学是免疫学深入到肿瘤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肿瘤免疫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1]。1909年Ehrlich首先提出,免疫系统不仅负责防御微生物侵犯,而且能从机体内清除改变了的宿主成分。此后人们认识到癌细胞是改变了的宿主成分。20世纪中期,Foley证实,

  • 标签: 程序性死亡 肿瘤免疫学 黑色素瘤 免疫系统 肿瘤学 肿瘤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程序死亡受体-1(sPD-1)及其配体(sPD-L1)在不同性质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首次入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84例的胸腔积液和胸膜活检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腔积液上清液中sPD-1和sPD-L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胸膜组织sPD-1和sPD-L1的表达。结果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和胸膜组织的sPD-1和sPD-L1水平不同,其中炎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较低,而结核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较高,与炎胸腔积液相比都有差异(P<0.05);恶性胸腔积液sPD-1和sPD-L1水平和结核胸腔积液相比有差异(P<0.05);炎胸膜组织sPD-1mRNA和sPD-L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核胸膜组织和恶性胸膜组织表达结果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sPD-1和sPD-L1有助于区分不同性质的胸腔积液,尤其是在结核还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上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由“零”到“整”,体会程序知识的“结构美”从数学学科的整体分析,很多知识都具有程序的特征,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频率也会逐步提高。《角的度量》属于以操作技能的形成作为主要目标的内容,事实上,其背后还蕴含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意图。这种经验一方面是直接的操作经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测量活动”整体感知的一种间接经验。

  • 标签: 程序性知识 教学过程 数学学科 出现频率 操作技能 数学活动
  • 简介:就反垄断法的实施而言,反垄断执法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往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研究,往往只强调其独立,而缺乏对其独立前提的分析以及对如何确保执法机构在获得独立的同时不偏离正确执法方向的探讨。然而,由于被管制机构的寻租以及执法机构的错误判断等原因,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反而会强化其偏离执法目标。因此,在强调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时,应该从程序角度构建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制约机制,以便其正确、合理地执法。

  • 标签: 反垄断法 反垄断执法机构 独立性 程序性 制约机制
  • 简介:摘要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程序细胞死亡受体1(PD-1)通过与其配体PD-L1结合,负向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及效应功能,参与免疫耐受的维持。近年研究发现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改善COPD患者体内T细胞功能耗竭,增强抗感染的能力。因此,深入了解COPD发病过程中PD-1对T淋巴细胞的调控,对探讨COP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PD-1结构、功能及调控T细胞免疫与慢阻肺的关系等方面,对PD-1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淋巴细胞 炎症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程序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和细丝蛋白A(FLNa)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资料完整的76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和2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DCD4蛋白和FLNa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率为46.05%(35/76),明显低于前腺列增生组织PDCD4蛋白表达率83.33%(20/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3,P<0.01),PDCD4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精囊腺侵犯明显相关(χ2=4.152、4.5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癌组织中FLNa蛋白表达率为35.53%(27/76),明显低于前腺列增生组织FLNa蛋白表达率75.00%(18/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3,P<0.01),FLNa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精囊腺侵犯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χ2=7.218、5.289、6.2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和FLNa蛋白表达下调,检测PDCD4和FLNa有助于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破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开启了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应答率低,寻找限制其应答率的关键因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程序死亡受体配体2(PD-L2)是继PD-L1后发现的能与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的第2个重要配体,编码的蛋白可与PD-1结合,进而发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文章就PD-L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细胞因子10(PDCD10)与胶质母细胞瘤(GBM)瘤周水肿(PTE)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确诊为GBM患者21例。收集GBM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磁共振T2WI图像进行测量评估PTE宽度。采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PDCD10的胶质瘤细胞系(U251、U118和GL261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U251、U118及GL261细胞系对照组和过表达PDCD10组PDCD10,水通道蛋白4(AQP4)和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通过对照组及过表达PDCD10的GL261细胞系进行雄性裸鼠原位成瘤,验证PDCD10的表达与PTE,AQP1和AQP4的关系。通过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两组间相关研究使用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GBM患者PDCD10表达与PTE分级呈正相关(r2=0.871,F=128.3,P<0.01),且PDCD10与AQP4的表达呈正相关(r2=0.854,F=111.4,P<0.01)。过表达PDCD10的胶质瘤细胞系AQP4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U251:0.982±0.732比4.402±0.779,t=5.543,P<0.01;U118:4.907±0.027比10.030±1.075,t=8.244,P<0.01;GL261:1.391±0.701比6.638±2.565,t=3.418,P<0.05)。裸鼠原位成瘤实验证实过表达PDCD10的GL261细胞成瘤后PTE的最大截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16.9±6.7) mm2比(32.3±5.4) mm2,t=3.579,P<0.05]。过表达PDCD10胶质瘤成瘤后AQP4表达高于对照组(GL261成瘤组:1.577±0.673比0.564±0.125,t=2.962,P<0.05)。结论PDCD10可能通过调控AQP4促进胶质瘤PTE。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程序性细胞因子10 瘤周水肿 水通道蛋白4
  • 简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2年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比)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以表彰他们在器官发育及程序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方面做出的贡献^[1]。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 2002年 诺贝尔奖 生理学奖 医学奖 研究成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护士主导程序镇静对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及机械通气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Ovid)、theJoannaBriggsInstituteEBPDatabase(Ovid)、CochraneCenter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Ovid)、MEDLINE(Ovid)、WebofKnowledge、CINAHL、CBM、CNKI、WanFangData和VIP数据库,查找关于护士主导程序镇静对于患者镇静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1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包括2118例接受镇静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其中干预组1037例,对照组10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护士主导的程序镇静可以降低咪达唑仑总使用剂量[MD=–163.82,95%CI(–309.81,–17.84),P=0.03]、每日平均使用剂量[MD=–37.22,95%CI(–61.14,–13.29),P〈0.01]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RR=0.53,95%CI(0.34,0.81),P〈0.01],但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自行拔管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生设定镇静目标,护士根据程序镇静流程管理镇静剂滴速管理ICU机械通气患者与传统镇静剂相比,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自行拔管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能降低咪达唑仑使用剂量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 标签: 程序性镇静 护士 机械通气 META分析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