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杨昌济伦理思想发展成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重叠在一起,并形成了这样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其伦理思想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洗礼,实属于这一运动精神产儿;另一方面,其伦理思想又给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积极影响,在这一运动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而这种鲜明印记主要有三:以“观察实验”和“反对迷信”倡导“科学”;以“国民教育”和“自由权利”倡导“民主”;以“个人主义”和“人格”倡导“个性解放”。

  • 标签: 杨昌济 伦理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简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道德价值观指引下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儒家商务伦理思想之义利观、忠信观、仁爱观、中和观对当今企业构建义利合一、忠实诚信、以人为本、合作共赢伦理文化,并将儒家商务伦理思想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儒家商务伦理 企业伦理文化 现代应用
  • 简介:在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一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一个隐而不彰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
  • 简介: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早期主要代表。他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具体道德国情作出了辩证分析,既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又批判了资本主义道德,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道德及其领导地位作出了全面论述,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出了深度阐释。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瞿秋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
  • 简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存在,人在历史和现实中面临着双重误解:在哲学史中,存在被加以普遍化、神性化、意识化抽象而与人存在相去甚远;在现实社会中,人存在又被宗教、资本和理论异化而与人自身背道而驰。故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存在论是关心人自身具体存在学问。而回到具体存在途径,也许就是回到实践存在、个体存在和关系存在,从而最终达致自由存在。在科学信仰缺失、资本逻辑大行其道今天,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对实现人解放、自由和发展,实现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在,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存在论 抽象存在 异化存在 具体存在
  • 简介: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旨在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人类社会各种冲突,他坚信人因为可以具备交往理性而彼此在必要问题上通过商谈而达成基本普遍性共识。这一思想适用于我国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进,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有机融合。前者体现为教师对课堂组织和协调,对学生启发和诱导;后者体现为所有学生有权对所涉价值观进行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和自主选择。

  • 标签: 商谈伦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 简介:一导言我将在本文中使用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观点,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概念。这似乎是不可信事情,因为目前学界关于价值和语言大量讨论语境迥然有别,就个体而言,这些讨论还处在不断争议之中。然而,马克思自己曾经用一个类比说明价值和语言之间关系:"有用对象有价值特性是社会产物,就如同人们语言有价值特性是社会产物一样。"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马克思思想 商品拜物教 价值 语言 生活形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深刻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伦理思想武器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在20世纪近一百年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大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伟大转化和中国伦理文化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阶段.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理论成果 历史地位
  • 简介: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基础课"建设系统工程着力点。为此,要解决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关系,突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针对性,做好实践教学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等等。

  • 标签: “基础课” 针对性 时效性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中心话题可以说是"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回答又是和"俄罗斯思想"密切相关,俄罗斯人希望从"俄罗斯思想"中找到民族共识,找到自己未来道路和精神归宿。在这样背景下,俄罗斯思想一些传统流派获得了某种复兴,"俄罗斯思想"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思想观点受到关注,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一种强有力思想取向。

  • 标签: 俄罗斯思想 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 张丽
  • 简介:上海市伦理学会于2004年5月29日召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吴振标、副会长朱贻庭主持了会议,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20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学术交流,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观点。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学术研讨会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 简介: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理论表达和论证,他本人早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地位。处于“断裂”前后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和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蓝图并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断裂” 自由发展
  • 简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德育工作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中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价值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 标签: 德育 公民社会 建构主义
  • 简介:什么是“对”,和对它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就是对”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
  • 简介:战争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有组织政治暴力.根据战争目的、过程和结果,战争伦理大致包括"战争权利伦理"、"战争行为伦理"和"战争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在战争伦理中最重要是所谓"正义"问题."正义"与"非正义"这对概念并非规定战争客观性质,而是一种煽动人们拥战或反战热情主观态度和伦理立场表达.

  • 标签: 战争伦理 正义 权利 行为 责任
  • 简介: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最终基础在于人性内在矛盾,道德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生活方式。

  • 标签: 人性 内在矛盾 道德
  • 简介:在近现代西方思想发展过程中,道德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一个重要内容,对西方社会理论活动和社会实践始终发挥着重要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多诺生前手稿《道德哲学问题》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嬗变进行了深刻分析,解答了道德哲学不少疑惑,提出了人类社会须臾不可或缺、始终须坚持道德底限主张。我们从阿多诺评判和观点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 标签: 阿多诺 《道德哲学的问题》书评 道德哲学 康德 黑格尔 叔本华
  • 简介:社会必须集结凝聚一切向善的人们及力量,以祛除为害社会种种邪恶势力。具体善虽有特殊性,但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可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善价值整合也是与时其进,在科学技术大力进步今天,各方善价值整合必须应对由科技被“恶”意使用而带来后果,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发展全球化为善价值整合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善价值整合强大推动力量。

  • 标签: 价值整合 智能时代
  • 简介: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道德变迁及其形成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 标签: 交往方式 原村落道德 后村落道德 新村落道德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复兴,关于德性、品性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德性内涵基本层面进行了初步梳理,探讨了德性品性、实践智慧、情感、理智能力等层面的特征,力求反映出德性之不同于规则、原则机理,从德性伦理主旨、方法、运行逻辑角度,分析了其在伦理学理论中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德性 品性 性情 实践智慧 规范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