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我1997年来到美国,在两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读过硕士和博士。2004年全职任教于芝加哥城市学院,现在是该院英语系英文写作和美国文学终身教授,可以说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有一些耳濡目染和泛泛的了解。今年暑假,我带儿子到美国东部地区参观几所大学,为他明年的大学申请做点准备。在走访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其他常春藤大学期间,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游学团在校园参观、拍照,其人数的众多,

  • 标签: 美国大学 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 普林斯顿大学 研究生院 城市学院
  • 简介:识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失为帮助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其“工具性”的好出路。文章阐述了在大学英语中引入识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建构融语言技能和识教育为一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

  • 标签: 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语言技能
  • 简介:识教育中国化”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我国大学识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理论因素和技术因素是影响识教育的四个主要方面。以比较教育的视角来观察中美大学的识课程实践,我们可以防止类似于邯郸学步的错误,正确地认识中美两国大学的差异,从而指导我国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标签: 通识教育中国化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理论因素 技术因素
  • 简介:识选修课因为具有不受重视、考核简单、学分容易获得的特点,是大学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从课堂生态理论视角进行实地研究,能发现识选修课课堂生态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教师、课程内容三方面都能构成其原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我们提高识选修课质量的基础。

  • 标签: 通识教育 选修课 课堂生态 田野研究
  • 简介:高职院校实施英语识教育具有优势与劣势,同时也要面对机遇和风险。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实施英语识教育进行了SWOT分析和阐述,并对四者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个不同的选择。文章最后认为,高职院校实施英语识教育是一种重大的趋势,同时也要进行精细的设计与操作。

  • 标签: 高职院校 英语通识教育 SWOT
  • 简介:为了提高选课程的教学水平,让演示实验走进选课程,本文以物理电学实验为示范课题,主要讨论怎样用TINA软件对选课程实验进行演示,增添学生对选课程的兴趣,提高选课程的教学水平,这对理科选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仿真 模拟 数字
  • 简介: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美学,已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文学批评史论》、《中国小说史论》、《侠的精神文化史伦》、《文化符号学》、《近代思潮与人物》、《武艺丛谈》、《晚明思潮》等。

  • 标签: 龚鹏程 研究奖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文系教授 江西吉安 文化符号学
  • 简介: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实践中二者融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识教育观念;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 标签: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 简介:小说《远门》以重庆方言、地域历史与地域元素符号建构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但其表现出的语言阈限问题,地域、历史范式的固化演绎问题,以及地域元素符号化堆砌问题,却带来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性的相对回归、对象主体性的叙事限制以及创作主体性的意图迷失.地域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敞开了地方语言的话语经验与生活经验,从而生成多样而又独特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生活,使文学的主体性在地域文学之中真正地唤回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地域文学创作唯有不断克服问题,坚守人的主体性实现,才能真正创造出经典之作,才能实现审美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才能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人的在场与回归.

  • 标签: 《通远门》 地域文学 文学主体性
  • 简介:一、价值塑造的载体:美国大学识教育美国大学普遍以“识教育”为载体开展价值观教育,形成了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制度化价值塑造机制。具体而言,识教育是美国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和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本科生教育模式,具有普遍性;是面向所有本科生的一种非专业教育、非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体系,具有强制性;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和合格公民,是价值观教育所依托的载体,具有鲜明的价值观教育目的性。

  • 标签: 价值观教育 美国大学 通识教育 机制 教育体系 教育模式
  • 简介:全球化需要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因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愈益重要。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应结合培养目标、注重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等策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标签: 全球化视角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
  • 简介:2009年11月13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哲学研究》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原创》编辑部主办、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的“东方现代文化观念创造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国际高层思想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

  • 标签: 文化观念 论坛 高层 国际 现代 东方
  • 简介:在TPP背景下中国产业已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会有很多改变,并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中长期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在全球价值链视域下,TPP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促使中国全球价值链发生巨大变化,使其更加倚重"一带一路",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进程。

  • 标签: 全球价值链 TPP “一带一路”
  • 简介:在如何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和路径上有着精通和博的区别。古典博雅教育强调以古希腊文和拉丁文阅读经典的文史哲名著,通过深度的阅读与解读达到“自由人”的修养,此为精通模式;现代博雅教育主张教育内容不仅限于文史哲知识,所有知识都具有博雅的价值,通过兼容文理科的课程体系来达到博雅教育的目的,此为博模式。哲学家甘阳在中山大学的博雅教育改革主张回到古典博雅教育,物理学家钱致榕在台湾政治大学进行的博雅教育改革主张回归现代生活,这是现代精通与博模式的案例。精通与博通路径不同,一个在于“精”,一个在于“博”,其共同点在于“”;无论是精通还是博,它们的共同归属是其教育理念与方法都需要回到“自由教育”的原初意义,即教育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所教的知识应成为学生的“自由知识”和“个性化的知识”,并合理建构其知识结构。

  • 标签: 教育模式 教育理念 古典博雅教育 现代博雅教育精通模式 博通模式
  • 简介: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对识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选取四所开展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分析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识教育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推进综合性大学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综合性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
  • 简介:河北省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上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培育和提升河北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应当针对不同的区域文化产业类型设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完善核心竞争力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优化产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

  • 标签: 区域文化产业 核心竞争力 文化全球化
  • 简介:当代科技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这对大学生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对科技全球化发展特点的分析,本文提出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的科技意识以应对科技发展,即:科技创新意识、科技伦理意识、科技生态意识、科技风险意识、科技政策意识、大科技意识。并结合我国当下高等院校科学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培育理工科大学生科技意识的途径。

  • 标签: 科技全球化 理工科大学生 科技意识
  • 简介:由英国巴斯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罗杰·金(RogerKing)、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西蒙·马金森(SimonMarginson)和英国巴斯大学营销与消费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拉贾尼·奈杜(RajaniNaidoo)合编的《高等教育全球化》(TheGlob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一书是近年来出版的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文献,该书由爱德华·埃尔加(EdwardElgar)出版公司于2013年出版。

  • 标签: 高等教育全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文献 概览 教育研究中心
  • 简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对大工业导致的"世界历史"做了大致的描述,对落后的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作了现实性、预测性的论断,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与"世界历史"的交织作用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可调整空间的增大、一定时期内的旺盛生命力,以及社会主义被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