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全人类的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是反映全球化发展必然趋势的后现代文化哲学的核心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观至少包含如下精神内容:(1)"特殊人性"向"普遍人性"转变的文化整合观;(2)"文化革命论"向"文化建设论"转变的文化发展观;(3)基于"地球家园意识"和"文化建设论"的文化研究的整体思维方式和和谐思维方式;(4)以后现代范畴的公有制和民主制的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价值观;(5)以人人享有求知、有知、用知的当然权利为本质内容的普遍自由概念和相应地以保障这种普遍自由得以落实而免遭侵害的公平机制为本质内容的普遍平等概念。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后现代文化哲学 普遍自由 普遍平等
  • 简介:公共性问题的一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哪些广义物品的排他性使用的成本很高?哪些行为方式或措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公共性影响?广泛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念的作用如何?另一部分则是价值理念和这样的理念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什么算是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一个跟正义视野有关的严肃问题是,须如何界定公共机构的恰当作为和此类机构中的成员的恰当行为?

  • 标签: 共性问题 视野 古代 中国 行为方式 公共利益
  • 简介:2010年秋叶转红时,从东瀛日本传来一个消息——“山片蟠桃文化奖”将授予中国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望先生。此时,恰值严先生的又一部大作《比较文学与文化“变异体”研究》进入编辑整理的最后阶段。

  • 标签: 文化观念 比较文学 异体 发生学 实证 2010年
  • 简介:史学观念最终决定史撰的表现形态。中国翻译文学史的撰写长期以来得不到学科理论的支撑,虽有局部史料汇编的精彩,但总体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提升。谢天振、查明建主编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2004)视翻译文学史为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从而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独树:史撰内容上,涵盖作家、作品与事件三要素;体例编排上,承认并突出“披上中国外衣的外国作家”作为翻译文学史另一主体的地位;史学叙述上,彰显交流史、关系史与影响史脉络,史学分期重证据实。因此,这次史学实践定会给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开拓带来新的刺激和推动,给后续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认识和经验。

  • 标签: 史学观念 中国翻译文学史 体例编排 史学分期
  • 简介: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自19世纪形成以来,其研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型,即影响研究、去政治化的审美研究和跨学科比较,以及后殖民研究(巴斯奈特37-47)。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转型都回应了特定的历史脉络。影响研究回应了民族国家(在欧洲)确立的问题。在"二战"之后的反民族主义思潮(张隆溪12)中,美国学派的学者倡导一种"去政治化"(巴斯奈特39)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其哲学背景是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取代。

  • 标签: 去政治化 主体性 后殖民研究 巴斯奈特 中国学术 美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