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常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或者是没有寄托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创造来体现。《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贵族奥兰多获得永生,历数百年时光而青春不老的传奇故事。《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同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了表达对离家出走的亲密女朋友的思念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梦幻色彩,同时也极具狂涨色彩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和双同体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 标签: 《奥兰多》 时代精神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的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者的个人对于外国文学的一点片断的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的不可忽视的关键的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转瞬即逝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的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古罗马著名诗人卡图卢斯作品中的元素一直广受争议,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学界研究的深入,其复杂逐渐呈现出来。卡图卢斯诗歌中的语汇、性描写既反映了古罗马社会以支配者/被支配者关系为基础的伦理和背后的意识形态,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并对其提出了挑战。

  • 标签: 古罗马诗歌 卡图卢斯 诗学 性政治
  • 简介:纳兰德(1654—1685),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字端范,累官大学士、太傅,为朝廷显贵。容若天资聪慧,过

  • 标签: 纳兰性德 词作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大学士 卢氏
  • 简介: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蕴涵其中的社会历史感和对两身份与创作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则更让它与一同成为女性主义研究者手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即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同体思想.

  • 标签: 双性同体 弗吉尼亚·伍尔夫 小说 创作 身份 夸张
  • 简介:当代英国作家帕特·巴克的《联合街》是表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杰作。为了突出共同体的主题,小说采取了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和主体间叙事手法。主题—并置叙事模式突出了共同体的集体性,主体间叙事手法消解了叙事者对叙事的行为者(人物)的宰制,突出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及其平等、交流、依存、共在关系,使作品成为反映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生存现状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帕特·巴克 《联和街》 叙事 主题并置 主体间性 共同体
  • 简介:2006年11月4日,为期两天的“第四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暨首届世界华商领袖论坛”将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第四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组委会,世界华人协会,《华人世界》杂志社主办;浙江华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鸿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具体承办。

  • 标签: 民营企业 世界 浙江 峰会 中国 论坛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重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1982年时,作家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有关陈景润在数学上艰苦跋涉取得卓越成就的报告,引起轰动。其时正值"文革"结束,国内一片疮痍,出现转机之后,大家心中充满着希望。如何改变落后的现状,首先考虑到的是科学技术。陈景润的出现,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火花。

  • 标签: 陈景润 治学经验 绝顶聪明 艰苦跋涉 才性 周勋初
  • 简介:<正>1982年10月25日在西安陕西宾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筹备组举行了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座谈会,座谈会由季羡林同志主持。出席座谈会的有:冯至、叶水夫、伍蠡甫、杨周翰、李赋宁、杨宪益、赵瑞蕻、王佐良、周珏良、廖鸿钧、谢挺飞、李明滨、夏仲翼、倪蕊琴。与会者回顾了1980年底成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以来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工作。(1)教学方面: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上海外院

  • 标签: 中文系 外国文学史 季羡林 南京大学 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斯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大量的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的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与混合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鲍威尔斯的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杂糅和混合,鲍威尔斯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当今大学生阅读出现功利化倾向。他们选择阅读书籍不以是否经典为标准,往往是以能不能给自己的升学或就业带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远离文学经典,导致欣赏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降低。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等等,可以有效推动文学经典走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课程 推动策略 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养 欣赏水平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犹太《圣经》不仅开启了犹太文化之源,而且昭显了突出的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圣经》以对世俗性生活、生产要素的汇聚整理和显著的史实特征,显示出典型的超神学;《圣经》以对周边异质文化要素的吸纳、整合和创造,展示了一系列具有启始、起源的文化意象,呈现了可资参照的文化元典意义;《圣经》以一种非形式化的审美理想、突出的具象化思维、典型的文学文本特征,展示出强烈的审美;《圣经》以人为重心,以对人的境遇、情感、愿望、幸福等的强烈关注为标识,呈现了强烈的个人性;《圣经》以对权威的怀疑、挑战,对犹太人自身的怀疑和反思,表现了突出的批判。《圣经》的世界意义展示了犹太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种联结,其深层则蕴涵着犹太传统的延展、更新及未来走向等富有挑战的文化命题。

  • 标签: 《圣经》 典型 具象化 呈现 境遇 展示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本文认为,古代希伯来文学具有鲜明的悲喜剧,具体表现为悲喜剧形象的二重、悲喜剧结构的二重及悲喜剧审美效应的二重;文学的悲喜剧源于该民族强烈的悲喜剧意识;文章将从希伯来民族对悲喜剧命运和性格的独特体认、“犹太精神”的悲喜剧审美内涵、对犹太教神学固定解释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方面揭示该民族悲喜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具体内涵,强调了特定的流浪史程、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的决定性作用。有关中国古典戏剧和印度梵剧理论,国内学术界已有人涉及,但对于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悲喜剧意识及在文学中的表现还缺乏认识和重视,还是正在起步的东方美学和尚未建立的犹太美学的一个空白点,所以,本文试图为希伯来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悲喜剧美学的视点,这是在广义的戏剧、戏剧意识、戏剧审美范畴意义上谈论问题,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戏剧体裁或艺术形式范围。

  • 标签: 悲喜剧 文学研究 戏剧体 中国古典戏剧 流浪 审美范畴
  • 简介: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学创作又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创意源泉和发展初端。本文对"中国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的市场化写作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之处,并进一步探究当代文学创作如何成为文化工业的创意资源、文化产业的利润来源,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 标签: 文化产业化 王朔 当代文学创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