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准备在抢救患者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如何形成科学、规范、通畅的急救流程,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减少患者的伤残和病死率。方法:总结三个月内共80人次抢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物品准备齐全率达100%,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加强抢救室一体化急救准备的管理,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节约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打造了强有力的护理队伍,保证了患者安全,杜绝了护理隐患发生。

  • 标签: [] 急救准备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21年6-12月住院的40例PICC导管患者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 结果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PICC导管维护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门诊抽血护理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120例门诊抽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血时间划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针对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抽血知识评分进行了对比。结果  实验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3.33%)明显要比对照组(13.33%)低(P<0.05);抽血知识评分项指标的对比中,实验组抽血不良事件、流程以及条件则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护理质量对比中,穿刺技术、安全运送、服务态度以及等问题四方面分值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出很多(P<0.05)。结论  在门诊抽血护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不仅使患者更加了解抽血相关知识,而且不良事件发生几率降低,护理效果提高了。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门诊抽血护理 运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消化内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消化内科的管理中成立科室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对科室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整改措施。结果:对消化内科科室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化整改,提高了病患在就诊过程的满意度。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消化内科的管理中,可以提高该科室的管理质量。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消化内科 科室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认真分析了当前大部分家庭医生服务工作意愿不强、质量不高问题的原因,结合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逐步建立的良好契机,建议将原一对一签约服务模式调整为团队对团队的模式,提高家庭医生服务影响力和服务质量,真正把家庭医生服务这个惠民项目落到实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肌瘤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对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2020.1——2023.5期间我院接收的子宫肌瘤患者,共计40例,以随机数字表做分组处理,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评价组间护理效果差异。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样本量组间纳入相当,对应给予常规护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从基础护理、安全护理、病房护理及消毒护理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值均以观察组更高,P<0.05。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统计值95.00%高于对照组统计值70.00%,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策略,对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 标签: 子宫肌瘤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改进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通过对比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期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取样,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需进行手术的麻醉患者86例。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1小时对3.5小时,P<0.05),疼痛评分较低(4.5对6.2,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0.5%对25.6%,P<0.05),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92.5%对82.0%,P<0.05)。结论:研究表明,麻醉恢复室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能有效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疼痛和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建议持续优化个体化护理计划,加强疼痛管理培训,提高监测和评估频率,并建立反馈机制,以进一步提升麻醉恢复室的护理质量。

  • 标签: 麻醉恢复室 护理质量 改进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比照观察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9例乙肝患者当做研究样本,并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过程中给予所选患者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密切观察并比较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在血清标志物中的检出情况。结果:化学发光在HBs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0.79%,在HBeAb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8.20%,在HBeAg中的阳性检出率为39.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X2=10.241/12.749/11.125,P<0.05)。结论:与酶联免疫法相比,化学发光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更高,既能提升乙肝病毒的临床检出率,又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在鉴别诊断工作中持续应用或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临床效果 应用价值 比照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一次性根充与分次根充在急性牙髓炎治疗中的长期疗效结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1月 -2019.1月,总共收治的 80例患有急性牙髓炎问题的患者,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40例)和研究组( 40例),对照组使用分次根充,研究组使用一次性根充。 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从对急性牙髓炎治疗的长期疗效的角度看,一次性根充法治疗效果优于分次根充,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艾滋病抗体检测工作中,酶联免疫以及胶体金的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检验咨询的艾滋病抗体人员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检测人员血液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以及胶体金进行检查,最后比较两组不同方法后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对于进行检测咨询的1200例人员进行检测,数据显示,其中18例人员通过酶联免疫检测结果为阳性,占比为1.50%,剩下1182例人员酶联免疫检测结果为阴性,占比98.50%;而对于胶体金检测而言,19例结果为阳性,占比1.58%,剩下1181例人员进行胶体金检测结果为阴性,占98.42%。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无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出现的18例阳性结果经艾滋病检测确诊后,全部为HIV感染者,由此可以看出酶联免疫检测阳性率为100%,胶体金检测阳性率为94.56%,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两种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准确性更高,而胶体金敏感性更高。结论酶联免疫以及胶体金在艾滋病抗体检测中均有较高诊断意义,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艾滋病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和化学发光酶免疫在梅毒抗体检测中价值。方法:收集96例2022年10月-2023年2月期间,来院进行梅毒检测的疑似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经TPPA确诊试验检测阳性85例,阴性11例,再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ECLIA)和化学发光酶免疫(CLEIA)分别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ECLIA和CLEIA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LIA的灵敏度高于CLEIA,但是CLEIA的特异度高于ECLIA,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LIA与CLEIA用于梅毒诊断具有非常高的准确度,但是ECLIA和CLEIA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概率,尤其是0.4<S/CO<5.0的样本,需要俩种方法学综合判断,必要时结合TPPA进行分析,更利于对梅毒早期筛查和诊断。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化学发光与放射免疫对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2022.6-2023.6}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4例异位妊娠孕妇。选择相同时期在我院实施健康体检的34例健康孕妇。均实施电化学发光和放射免疫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放射免疫(P<0.05)。结论: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化学发光法 放射免疫法 检测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案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时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2年6月,选取1000份我院病案运用常规管理法;2022年7月~2022年12月,选取1000份我院病案运用PDCA循环,对比管理结果。结果 管理后完整率、准确率、合格率高于管理前,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PDCA循环 病案管理 工作效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