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诊疗操作,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1,其套管导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新生儿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并且配合合理用药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头皮静脉 静脉留置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关注老年人脆弱血管,探讨使用浅静脉留置时,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延长置管时间,保护静脉、减轻痛苦、保障用药、提高工作效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 标签: 老年患者 浅静脉留置针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选择我科住院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2组均选用前臂浅静脉穿刺留置,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观察组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固定,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结果观察组透明敷贴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留置脱出、渗漏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四贴固定法,将肝素帽固定于透明敷贴上缘近端皮肤上,可延长透明敷贴使用时间,减少留置的脱出和局部渗漏肿胀,延长留置的保留时间。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固定方法 留置时间 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其优点在于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留置时间长,便于抢救和随时用药,为临床治疗、急救及供给营养提供了最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尤其对小儿来说,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恐惧及家长的焦虑。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穿刺部位 留置时间 小儿 穿刺方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脑卒中患者静脉留置安全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使用静脉留置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加强对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的健康教育、规范静脉留置穿刺技术、加强置管期间的护理、正确封管及拔后的护理。结果通过安全护理,100例使用静脉留置脑卒中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其中2例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1例脱管,1例堵管,无渗血、渗液发生,留置时间2-9天。结论加强脑卒中患者中静脉留置的安全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减少留置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护患关系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留置针 安全护理
  • 简介:摘要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输液已广泛应用临床,由于具有痛苦轻,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减轻患儿痛苦、恐惧,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等优点,被广大患儿及患儿家长所接受,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仍需不断改进。

  • 标签: 小儿 头皮 静脉 留置针
  • 简介:摘要探讨医用BDY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正确使用和维护留置,有利于降低减少堵管、静脉炎、血栓的形成,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液体污染,降低护理缺点发生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的优点,减轻病人痛苦。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维护方法 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针刺并结合推足太阳经筋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以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共120名,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人,分别为针灸组、针灸及推足太阳经筋组,两组分别都是每10次为一个疗程,可应用2个疗程,疗程后做出相应的疗效评定并分别归纳各组的优劣势。结果针灸组的治愈率为75%,综合组的治愈率则为90%,因此,综合组在临床效果上明显更优于针灸组。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综合应用针灸并加之以推足太阳经筋的治疗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疗法 针灸加推足太阳经筋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使用小儿静脉留置的护理体会,探讨并分析使用小儿静脉留置输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我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病例(314例)使用小儿静脉留置过程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14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留置时间为2-7天;患儿出现静脉炎为13例,导管堵塞30例,药液渗出15例,针管脱落17例。不良发生率为17.5%。结论护士应综合认识和评价静脉留置使用期间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小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 输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做好静脉留置输液的护理。方法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静脉留置输液的方法与技巧。结果使用静脉留置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输液这一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步取代了头皮钢针,深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输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血管的选择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国内外关于静脉留置临床应用和护理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结果静脉留置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得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液体外渗、易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长期输液病人、外周血穿刺困难者,能赢得抢救时间,保护血管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护患皆益。但在临床应用中,若血管选择应用不当,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且增加消耗和病人的痛苦,但是只要根据病人情况,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在临床灵活运用目前国内外行之有效的静脉留置血管选择的方法,不断探索,努力研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突破性进展。结论合理选择血管,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持续留置的优点。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血管选择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下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顽固性鼻出血,对这5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腭动脉电凝术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腭动脉电凝术治疗后均获得痊愈,在随后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出现复发,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腭动脉电凝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鼻内镜 蝶腭动脉电凝术 顽固性鼻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垂体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有80例(80.0%)患者肿瘤全切除,有18例(18.0%)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有2例(2.0%)患者肿瘤部分切除,有98例(98.0%)患者术后的临床表现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使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显露的较为清楚,对患者肿瘤的切除比较完全。

  • 标签: 神经内镜技术 经鼻蝶入路 垂体瘤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吟治疗宫外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确诊为宫外孕的患者8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组患者44例,予对照组患者使用肌肉注射甲氨吟,治疗组患者则予以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吟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吟治疗宫外孕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借此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米非司酮 甲氨蝶吟 宫外孕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对骨科损伤患者损伤控制骨科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入住我院的80例骨科损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骨科原则进行治疗。结果68例患者伤愈出院,随访2—20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5—10个月,均无畸形愈合与远期并发症发生,12例治疗无效死亡(15%);骨科损伤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骨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在急性肺损伤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病理损伤。方法选择清洁型大鼠3月龄20只(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约(220±5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简称K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10只,简称L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6mg/kg使用大鼠左肺进行灌洗取灌洗液,使用大鼠右肺下叶进行病理学观察,使用大鼠右肺上叶及中叶进行NF-KB测定。结果模型组(L组)肺水肿、肺泡及间质炎症、肺泡及间质出血、肺不张、透明膜形成5个检查项评分显著高于空白组(K组)。空白组(K组)未检测出肺组织NF-KB阳性,模型组(L组)均检测出肺组织NF-KB阳性;空白组(K组)未检测出TNF-a阳性,检测出1例(10.0%)IL-1β阳性,模型组(L组)检测出2例(20.0%)TNF-a阳性,检测出7例(70.0%)IL-1β阳性,两组比较各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对肿瘤及肺部炎症有正向相关意义。

  • 标签: 大鼠 急性肺损伤 肿瘤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