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唐仲友是南宋中期的著名理学家,因与朱熹交恶,致使身后学术几近失传。本文侧重从其哲学基础、图谱之学与史论三方面,透视唐仲友开创的“经制之学”的特色。唐仲友致力于文化制度史研究,运用图谱形式考求三代王制,以求推行于当世,积极评价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其学术带有浓厚的“致用”色彩,在南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史学思想 史论 理学家 南宋 宋学 三代
  • 简介:何之元浮沉宦海达60余年。仕途坎坷,人生跌宕,决定了何之元政治和社会批判的深度,影响了他的史学撰述。《梁典》是何之元的主要史学成就,其体例采用编年,题目和断限均见别识心裁,属两晋南朝编年体殿军之作。何之元力求通过增加叙事完整性,将阶段性意识融入时间序列,以完善编年体的历史编纂。何之元史志高远,重裁断,其史论以历史比较和辩证认识为方法论基础,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 标签: 何之元 《梁典》 史学思想
  • 简介: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国大陆对胡适的零星批判应追溯至1949年5月11日。是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有着几十年私谊的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除了委婉地指责胡适在哲学思想上一直蒙蔽他.在政治见解上向他做错误的引导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 标签: 思想批判 胡适之 作者群体 《人民日报》 1949年 中国大陆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古田会议"的建军思想,并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军事辩证法思想加以创新发展,构成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鲜明特色。

  • 标签: 习近平 “古田会议” 强军思想 特色
  • 简介:张謇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创立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理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誊博物馆思想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博物馆思想具有爱国性、教育性、综合性和长久性。时至今日,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宣传教育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综合性博物馆仍然在发展;博物馆的长久性已得到人们普遍赞同。研究张搴博物馆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张謇 博物馆 思想 特点
  • 简介:马一浮平生很少著书立说,除为尊长亲朋作铭志序跋、为门人问学作答疑解惑外,几无夫子自道之著述。盖以圣言之外,更无二谛,往哲先贤均已道尽,故诗乃马老平生直摅胸襟的自著之辞,尝日:“后世有欲知某之为人者,求之吾诗足矣。”

  • 标签: 诗学思想 马一浮 著书立说 著述
  • 简介:《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与近世山鹿素行等儒学家提倡的“士道”相比,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为其特性。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加深,出于战时武士道宣传的需要,《叶隐》这部因宣扬“死的觉悟”而曾在江户时代长期被封禁的奇书,成为战时日本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教科书,其所宣扬的武士道也成为战时法西斯军人的精神支柱。

  • 标签: 《叶隐》 山本常朝 武士道 侵略战争
  • 简介:《诗序》因过度附会政教,率以二《南》皆言文王之教与后妃夫人之德,逮宋之疑古风起,而废《诗序》之说大兴。虽然郑笺以礼说《诗》之事,宋之后仍有人加以回护,然而讥其拘泥形迹,纡曲于外在之礼仪制度而有害于诗情者实多。然而《孔子诗论》问世后,孔子诗教多强调礼义之思想日渐明晰,因而参照简文以深究二《南》风诗之礼教思想,可谓正得其时。职是之故,本文首先从诗教与礼教相系之立场,论述撰写本文之动机;其次,则直接专就二《南》25篇诗歌之内容,分别从男女情诗、婚礼习俗用诗、劳人思妇遣情诗、子女事亲诗以及执事行役诗五大类,以论述各类诗歌之礼教思想;最后,再总括其整体礼教思想之大要。

  • 标签: 周南 召南 诗序 诗教 礼教 孔子诗论
  • 简介:司马迁、班固史学思想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究其根由,除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识见不尽相同外,关键还在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而由此促成的两人游侠思想的差异即是很好的例证.随着汉政府对游侠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两汉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经历着从崇侠到抑侠的心理转变,马、班承此影响,在、中虽然同为游侠立传,但目的迥异,他们对游侠的好恶及对游侠范围的界定亦存有差异,以至形成了两人不同的游侠观.

  • 标签: 司马迁 班固 游侠 《史记》 《汉书》
  • 简介:硬骨头的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这是众口一词的公论。由之我想,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文化遗产,倘用一语来概括其思想之精髓,那便是:抗拒为奴。

  • 标签: 鲁迅思想 抗拒 文化遗产 文学家 思想家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关注社稷的盛衰、追求民族的兴盛,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成为民族史学优良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振兴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要求。中国史学家通过对严酷的历史兴亡事实的总结,形成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关系到一个重大史学理论问题,涉及对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

  • 标签: 民本思想 民族精神 史学理论
  • 简介:《老子》一书,存在大量批评当时政治、文明以及过分强调“人为”力量、违反“自然”本性的话,乍看起来似乎偏于悲观、消极,缺少积极精神。然而就其批评的主要对象而论,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告诫人们(主要是告诫统治者和强势群体),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制约不良行为。诸如:

  • 标签: 《老子》 历史经验教训 “自然” 强势群体 不良行为 统治者
  • 简介:本文认为,张治中治新思想与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他以民族平等、民族地方自治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成功实现了与三区的和平谈判,建立了新疆省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新疆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上的一个突破与超越,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构建现代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处理国内民族政治关系的一次重要的尝试。第二,在担任新疆省主席后,其治新思想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即和平、统一、民主、团结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基础和条件,而根本的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建设新疆。在实践中虽然处理和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制定了较完备的规划,终因诸种因素牵掣而成效不大。第三,在辞去省主席前后,张治中治新思想与实践出现了迷惘与倒退,既有新疆和内地形势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客观原因,也有张治中本人认识局限的主观原因,但是他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与转折。总之,张治中治新思想与实践,无论是在近代中国民族思想史上还是在近代中国调适与整合国内民族关系的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思想与实践 张治中 新疆问题 现代民主 民族政治关系 民族平等
  • 简介:<正>一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形成之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集团中一批开明有识之士,目击时弊,疾呼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潮流。包拯也积极投身于这股潮流之中,并针对宋仁宗年间经济领域的种种

  • 标签: 包拯 改革思想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 封建政权 改革主张
  • 简介:读者来信读了2012年全年的《旅游纵览》,感觉比上一年又有所进步,专题策划都很好、很到位,特别是第3期的"绿道中国版图热启动".在目前我国旅游者对"绿道"还没有很了解的情况下,贵刊策划组织了多方稿件,走在了人前,杂志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更突出了.过去一年里,你们的编辑、工作人员为办好杂志,尽了最大的努力,费了很大心血,让读者获得了最精美的精神食粮,你们辛苦了,我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标签: 思想宝贵财富 读者思想
  • 简介:<正>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学者、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开放的先驱者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积极“读史筹边”,并曾亲赴前线参加抗英战争.他奋笔著述,留下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篇,并写出了中外史学史上第一部鸦片战争史《道光洋艘征抚记》,编撰了总结鸦片战争经验,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惊世“奇书”《海国图志》.他还把澳门、香港作为了解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曾亲往澳门、香港实地考察.

  • 标签: 魏源 鸦片战争前后 《海国图志》 林则徐 《圣武记》 海市蜃楼
  • 简介:春秋之时,史学作为学科远未形诸事实,然孔子历史思想与史学意识则多有表现。孔子伦理观念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共同体的认识;其以天人、古今、有道无道、文质等相对概念分析概括历史的变化;认同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视其为人文的核心;重视君主及其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敬鬼神而远之,以考量历史及其过程的途径去体贴天命,透散出历史理性;以文化传承者自任,整理、保存并阐发典籍;总结历史,以为救弊方案,体现出明道经世的史学价值取向。

  • 标签: 孔子 历史思想 史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