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校园食堂问题等偶有发生,确保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方面,卫生监督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阐述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角度着手,对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明确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 标签: 卫生监督 体系建设 工作举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浙江省“订单式”社区临床医生职业稳定性情况,提出相应建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浙江省“订单式”社区临床医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订单式”社区临床医生总体满意度一般,对医患关系、付出与回报和医院管理3方面评分较低。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缓和医患关系以及采取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社区临床医生的福利待遇。

  • 标签: 社区临床医生 职业稳定性
  • 简介:本文以常用的心电图时域值的变异系数作对照,分析了14只正常小鼠(昆明种)高频心电图Ⅱ导联QRS波群的几个高频频段相对能量功率谱的稳定性。结果如T:14只正常小鼠的各项心电指标中R-R间期、P-R间期、QRS波宽、Q-T间期等时域值的变异系数无论在不同个体间或同一个体不同时间都小于17%;而功率谱中各高频频段的相对能量的变异系数都大于25%,最高者可达75%。这些结果提示:功率谱中各高频频段的相对能量的稳定性较差,从而能否用作判断心脏电生理机能的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正常小鼠 HFECG 功率谱 变异系数
  • 简介:摘要: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作为中药新药研发阶段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与药物的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关系。中药制剂一旦因某些因素而出现变质分解等问题,即能够大幅度降低药物的使用药效,又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故此,本文以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入手点,探究了中药制剂稳定研究的相关内容,如稳定性考察项目的法规、含量测定的标准等,并针对于中药制剂稳定性含量测定指标成分的选择问题与样本含量测定处理方法中的问题作出阐述,以此为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学者提供借鉴价值。

  • 标签: 中药制剂 稳定性 含量测定 问题分析
  • 简介:表明组织因子的表达在冠脉斑块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NF-kB在斑块破裂部位的急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炎症细胞存在于破裂的粥样斑块内

  • 标签: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病 生理研究进展
  • 简介: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18-01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含量测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控制制剂质量,保证药物的疗效及科学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比较正常颈椎标本和切除颈椎C5-6小关节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扭转等生物力学指标。确定小关节切除是否对颈椎稳定性造成影响。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切除小关节的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实验,在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以2mm/min的实验速度分别对标本施加载荷,测量位移数据。以50mm/min的实验速度对标本施加扭矩,测得标本的扭转角。得出正常对照组和小关C5-6节切除标本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小关节切除25%对各项运动范围无显著变化,小关节切除50%、75%、100%对各项运动范围显著增大。双侧小关节全切除后运动范围显著增大,较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小关节切除50%以上,尤其双侧小关节切除,打乱了颈椎的平衡关系,对颈椎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 标签: 正常 小关节切除 颈椎 稳定性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实施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将我院骨科2017年6月—2018年7月期间前来治疗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选取10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接受护理服务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87%,对照组为16.98%,两组间比较后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得到了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大大缩短,痛苦减轻,值得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临床护理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影响药物分析中样品稳定性问题的多方面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针对样品的物理性质,分析其溶解度、晶体结构等参数,揭示了不同物理特征对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特别关注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对稳定性的挑战,为制定防范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关注外部环境条件,探讨了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因素对样品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从而为创造稳定的分析环境提供指导。分析了样品长时间存储、采样、制备等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对不同药物类别在分析中的稳定性异同进行深入讨论,为制定差异化的分析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样品稳定性 药物分析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 简介:摘要:稳定性是药品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药品的稳定性研究能够评估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情况,从而确保药品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品的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对药物分解、降解和变质等因素的考察。因此,在药物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稳定性研究必须与药品储存条件相结合,以确保药品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其理化性质的稳定性

  • 标签: 稳定性研究 药品质量控制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化药类药物稳定性研究与质量控制策略。药物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包括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性,关键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氧化和微生物污染。质量控制策略包括原料药质量控制、制剂生产质量控制、药品流通质量控制和药品使用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质量标准、选择供应商、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储存条件和运输过程以及提供使用指导,可以有效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化药类药物 稳定性研究 质量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黄花蒿花粉变应性小鼠鼻炎模型维持稳定的激发条件。方法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选用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物为致敏蛋白质,于1 d、4 d、7 d对每只小鼠皮下注射0.1 ml的以Art a1计浓度为2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致敏结束后停息1周,用以Art a1计浓度为500 μg/ml的黄花蒿花粉变应原提取液对小鼠进行首次滴鼻激发,每鼻孔10 μl。将模型组分为3组分别连续激发7 d、10 d、14 d,每隔4周再激发7 d,探索首次激发时间。空白对照组小鼠以生理盐水进行免疫和滴鼻激发。造模后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和鼻部病理学变化,检测致敏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确定最佳首次滴鼻激发周期后,进一步比较不同激发频次对致敏效果的影响。结果抗原首次激发后,10 d组小鼠过敏症状明显高于7 d和14 d组,且10 d和14 d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明显高于7 d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二次激发后3个模型组小鼠组仍维持明显过敏症状;鼻部均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增生、鼻甲肿大、炎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均显著增高;抗原特异性IL-4和IL-6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其中10 d和14 d组高于7 d组。不同激发频次对过敏模型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每隔2周激发一次的致敏小鼠过敏症状以及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每隔4周激发的小鼠。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首次抗原激发时间以及不同激发频次对黄花蒿致敏小鼠模型的影响,最终优化了过敏小鼠评价模型建立的参数,为脱敏治疗药物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 标签: 变应原 鼻炎模型 激发周期 激发频次 稳定性
  • 简介:摘要下颈椎侧块是颈椎的重要结构。对下颈椎侧块形态学参数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的研究,可为临床更好地进行侧块置钉内固定术以及研制侧块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侧块具有承担纵向压力的生物力学功能,过度切除关节突会使颈椎不稳,进而需行内固定术。重建下颈椎侧块结构的病例少见报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重建,以恢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本文针对下颈椎侧块的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拟为临床下颈椎侧块假体的制作、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直线加速器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系统、客观评价其稳定性量化标准。方法基于Delphi法和AHP法构建直线加速器设备稳定性3级指标体系,运用Microsoft Excel2007和SPSS 16.0计算相关系数和权重。结果两轮专家积极性分别为85%(17/20)和92%(23/2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和0.87。专家Kendall协调系数1、2、3级指标分别为0.957(P<0.05)、0.637(P<0.05)和0.527(P<0.05)。最终确立涵盖机械治疗系统和附件系统2个1级指标,9个2级指标和32个3级指标的多层级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CV均<0.25且通过一致性检验。结论直线加速器设备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可为直线加速器稳定性评价和购置设备提供理论和量化参考。

  • 标签: 直线加速器 德尔菲法 指标体系
  • 简介:摘要踝关节骨折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的胫腓骨远端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中断,常合并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在诊治过程中因损伤隐匿或经验不足容易被忽视,常导致预后不佳。现有分型有时难以对临床决策提供指导,故基于稳定性标准的踝关节骨折分型应运而生。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处理不当会导致功能丢失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结合具体损伤进行个体化治疗。笔者就踝关节骨折稳定性的含义、解剖结构、影像学评估,以及基于稳定性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踝关节骨折的稳定性评估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关节不稳定性 韧带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利福平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测定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利福平注射液后的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含量测定以及有关物质的检测。结果利福平注射液在外观、pH值、不溶性微粒及含量测定中均无明显区别,但在不溶性微粒检测中,在0.9%氯化钠中偏高。结论利福平注射液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以免产生过多不溶性微粒,产生血栓静脉炎或者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颈椎侧块是颈椎的重要结构。对下颈椎侧块形态学参数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的研究,可为临床更好地进行侧块置钉内固定术以及研制侧块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侧块具有承担纵向压力的生物力学功能,过度切除关节突会使颈椎不稳,进而需行内固定术。重建下颈椎侧块结构的病例少见报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重建,以恢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本文针对下颈椎侧块的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拟为临床下颈椎侧块假体的制作、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联合内直肌断腱术治疗高度近视致固定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9例(18只眼),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平均随访时间1年。结果9例患者经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是治疗固定性内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的优点。

  • 标签: 高度近视 内斜视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