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欧根·希穆涅克的《美学与艺术总论》以列宁的反映论作为研究艺术的方法论原则,从艺术受现实和作者思想-审美意向的制约方面来研究艺术现象,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希穆涅克认为音乐是一种风格化的模仿,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他用音调去分析音乐的题材结构,认为音乐创作是通过一定的音调方式对人和现实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描述和音乐的'典型化';最后,他认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语义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意义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并最终指向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希穆涅克音乐美学强调了积极介入现实的基本立场,但也包含了反映论美学的固有问题——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和意识主体性的忽视。

  • 标签: 欧根·希穆涅克 《美学与艺术总论》 音乐美学
  • 简介:徐碧辉的《美学何为》是一部实践美学学术史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二律背反',对李泽厚的'人的自然化'作了个性化阐释。它系统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李泽厚实践美学所展开的争论,立足于李泽厚实践美学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作出答辩。同时,它在继承李泽厚实践美学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新现实,勾勒出一种个性化的美学原理新框架,此乃李泽厚实践美学在新世纪的新收获。

  • 标签: 徐碧辉 《美学何为》 实践美学
  • 简介:5月9—11日在美国维思里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出席此次论坛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研究员,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MichaelRoth)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德普教授,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复旦大学丁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利民编审、柯锦华编审、孙麾编审,美国斯坦福大学海登·怀特(HaydenWhite)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苏源熙(HaunSaussy)教授、弗朗西斯·弗格森(FrancesFerguso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艾可·比尔格来米(AkeelBilgrami)教授,美国纽约大学本奈特(ZviBen-DorBenite)教授,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舒衡哲(VeraSchwarcz)教授、伊桑·克莱思伯格(EthanKlein—berg)教授等近3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

  • 标签: 高层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大学校长 学术 中美 华中师范大学
  • 简介:<正>一个古老的美学论争聚焦于艺术角色、道德情感和知识教育诸问题上。观众与剧中角色的情感交融,究竟是有助于我们抑或是阻碍我们对戏剧角色和场景作出睿智的批判性反应?柏拉图曾经在其《理想国》第十章中提出过著名的论点,他认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会使观众丧失理智,在道德上将他们引入歧途。但柏拉图对悲剧情感的这种否定,并未为他最著名的弟子所认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能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这是近期玛莎·努斯鲍姆和斯蒂芬·哈利维尔这两位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所作出的诠释。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表演关涉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引发人们对那些关系到我们的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真实而独立的反应。

  • 标签: 布莱希特 努斯鲍姆 《理想国》 卡塔西斯 悲剧美 情节结构
  • 简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艺术意境 建构 生命哲学
  • 简介:《性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性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周易》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八卦图的曲线,用简单的黑白两色,就将《易经》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宇宙变化绘制其中。也就是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的绘画具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审美内蕴。中国绘画中的“观物取象”、“舍形悦影”及其表现的“极饰后素”的白贲之美都是《周易》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蕴在中国绘画中的延伸与发展。

  • 标签: 中国绘画 《周易》 思想渊源 美学 中国文人 《易经》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周来祥以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大力倡导和对美是和谐命题的研究,创立了一个以审美关系理论为基础,以三大美理论为构架的具有丰富历史内容的美学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系已扩展为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流派。以崇高范畴在周来祥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参照,和谐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和谐说中的崇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从属范畴,而后期和谐说则将重心调整到以对立分化为历史走向的崇高,拓展了和谐美学阐释中西当代美学和艺术的理论空间。

  • 标签: 周来祥 和谐美学 更新崇高
  • 简介: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以及来自求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美学精神 文艺评论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文联 北京大学
  • 简介:<正>在上一章(事实上贯穿全书)我所持的观点是。持续的艺术创造力与去祖存精或创立新意这项特殊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此项工作涉及传统。崇高的体验亦复如此。艺术创造力靠题目的转换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当代艺术 相互关系 作品 具体化 折中主义
  •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文化和美学转型的可能性。作者描述了现代复杂的全球化经济演化进程及其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本文尤其关注现代全球化经济条件下劳动美学的作用,同时也涉及关于经济全球化消极方面的社会批判。

  • 标签: 劳工文化 劳动美学 经济全球化 劳动动力
  • 简介: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

  • 标签: 美学 万象 学术经历 北京大学 研究生 标题
  • 简介:<正>具有民间学术组织性质的东西方伦理交融中心于1993年5月7日至9日,以“东方和西方——伦理与发展”为题,在北京燕山大酒店举行首届学术交流会。会议由该中心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博士翁诚光(美籍华人)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廖申白同志主持。出席会议的主要是中美两国的有关专家学者

  • 标签: 伦理文化 东西方 美学 中美文化 元伦理 伦理学研究
  • 简介:  楠溪江流域农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同时又受到了当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其田园风光见长.'耕读'传家是楠溪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楠溪人的环境审美意识达到很高高度,集中体现在山水审美、风水理论、园林美学、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五个方面,并结合农业社会的实际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 标签: 楠溪江 景观格局 风水理论 苍坡村 岩头村 芙蓉村
  • 简介:科林伍德后期回归了英国传统经验论哲学的立场,并从心理经验的微观层面对想象予以探究,提出了想象在心理经验结构中的地位的理论。在科林伍德看来心理经验具有三个结构层次,想象位于感觉经验向理性经验发展的中介环节,其心理内容是经过意识洗礼的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想象物。通过对艺术经验、艺术表现等内涵及类型的分析,科氏阐明了想象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初步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理论。

  • 标签: 科林伍德 想象 经验结构 审美意义
  • 简介:<正>一、引言人们普遍认为,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1934—)"可能是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或者如佩里·安德森在他为杰姆逊的《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论文选》所写的序言中说的那样,杰姆逊是"最引人注目、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始终保持着与某些马克思主义传统概念的关联,如历史、阶级斗争、物化、商品拜物教以及晚期/跨国资本主义的总体性等。在他看来,政治和理论气候的巨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将被抛弃,而意味着人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因此,杰姆逊的工作仍然属于黑格尔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他从事着与晚期资本主义相适应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

  • 标签: 杰姆逊 弗里德 后现代主义理论 文化批评家 晚期资本主义 黑格尔主义
  • 简介: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凝结,充分体现了独特的伊斯兰美学模式。本文从清真寺的朝向、清真寺本身建筑形体几何结构到清真寺抽象纹饰艺术等的形式美出发,阐释了清真寺实质上是真主的象征的论断。对构成清真寺形式自然物质因素(形体、声音和色彩)及其组合规律的出神入化的运用,是它淋漓尽致的表达伊斯兰美学模式的关键。

  • 标签: 伊斯兰教 建筑美学 清真寺 文化意蕴 心灵 美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