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与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20余年间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情况。方法检索分析重庆普、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师协会全文期刊库及Pubmed等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临床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共检索文献57篇,病例7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9.8,男女比例为1.55∶1,总死亡率为35.1%。其临床表现缺乏相对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真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手术治疗较之单独抗真菌药物疗效更好。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合并接合菌病发病率较高。糖尿病并高度怀疑接合菌病患者,宜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及时联合病灶切除者疗效更佳。

  • 标签: 接合菌病 毛霉 糖尿病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菌血症 交叉反应
  • 简介:30L搅拌式反应器中用多孔微载体培养分泌尿激酶原DNA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rCHO),研究了血清浓度及溶氧细胞生长和表达影响.结果表明,2×105/ml低密度接种条件下,使用低(无)血清培养基会延长细胞生长延滞期并降低比生长速率,而细胞密度大于106/ml,血清浓度细胞生长和产物表达影响没有显著差别.溶氧(DO)维持20%~45%,细胞表达产物和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影响,但溶氧降至7%~9%,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葡萄糖代谢转化为乳酸比例上升.

  • 标签: 细胞培养 多孔微载体 尿激酶素 无血清培养基 溶氧 血清浓度
  • 简介:目的探明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调控哺乳动物生殖生理机制。方法用4IUPMSG分别处理出生第5天、第10天、第15天和第21天幼鼠,观察其卵巢和子宫发育影响。结果(1)PMSG处理后,出生第15天幼鼠卵巢指数(33.08%)与对照组(27.16%)间差异显著(P〈0.05);(2)PMSG处理后,第5天、10天和第15天幼鼠初级卵泡和有腔卵泡相对数量与对照相比无差异,而21d处理组次级卵泡相对数量显著增加;(3)虽然出生后10d前幼鼠子宫PMSG反应较弱,但是,PMSG出生后15-21d幼鼠子宫重量指数、子宫肌层和子宫内膜层厚度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子宫腺体数量增加无影响。结论PMSG幼鼠卵巢发育无明显影响;PMSG出生后第15天前后子宫发挥作用,而且其作用随着出生日龄增加而增强。

  • 标签: PMSG 雌性幼鼠 卵巢 子宫
  • 简介: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具有癌干细胞(CSC)标志CTC(CSC-CTC),探讨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CSC相关性。方法:患者和健康者PBMC与磁珠偶联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单抗孵育后,用磁性分离法富集PBMC中上皮细胞。以CK+为患者PBMC中CTC标志,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健康者和患者PBMC中CK+细胞及CK+/CD44+/CD24-细胞含量,并比较各组间CTC、CSC-CTC含量差异。结果:用FCM73.07%患者中检测到CTC,19例检测到CTC患者中18例有CSC-CTC(94.74%),CTC中CSC数量比例平均为19.01%,且患者PBMC中CTC和CSC-CTC比例与临床TNM分期相关。结论:初步建立了患者外周血CSC-CTC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中有CSC-CTC参与,临床分期越晚患者CTC和CSC-CTC数量越多。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癌干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磁性分离
  • 简介: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甲医院收治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监管.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疗效 危险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随着医学界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认识不断深入,这两种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口腔念珠菌感染为其中一种最常见感染。本文2003年6月-2006年6月期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87例天疱疮和13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口腔念珠菌检查、随访,旨在了解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现状及其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天疱疮 大疮性天疱疮
  • 简介: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与PBC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4/CD8、CD3-CD16+/CD56+、CD3+HLA-DR+细胞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BC组CD3+CD8+、CD3+HLA-DR+细胞百分比明显减低(P〈0.05),CD3-CD19+、CD3-CD16+/56+细胞、CD4+/CD8+明显增高(P〈0.05),CD3+、CD3+CD4+细胞均有所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BC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和NK细胞比例减少,导致B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多种自身抗体,PBC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将10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2型糖尿病与泌尿系结石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甘油酯(TG)、尿pH值、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SUA)、24小尿酸(TUA)水平比较差异具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尿pH值和HOMA-IR为2型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甘油酯血症、高尿酸排泄、胰岛素抵抗、肥胖或超重等因素促进了泌尿系结石形成,其中血尿酸、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形成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泌尿系结石 尿酸
  • 简介: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重视.

  • 标签: 结肠癌患者贫血 肿瘤大体分型 临床病理分期 关系
  • 简介:目的:研究WHO新标准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型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表达,以探讨其表达水平与MDS分型、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86例不同病期MDS患者血浆中nm23-H1蛋白含量,同时以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MDS患者RA型、RARS型及5q-综合征血浆nm23-H1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CMD型、RCMD-RS型、RAEB-Ⅰ型、RAEB-Ⅱ型及MDS-U期患者血浆nm23-H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nm23-H1蛋白MDS患者不同病期表达水平不同,其含量与MDS病程发展及转归有关,同时可以提示疾病预后。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NM23-H1蛋白 分型 预后
  • 简介:目的应用心内电生理技术研究心房快速起搏(RAP)兔心房单向动作电位(MAP)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各10只。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以600次/分行RAP,同时分析0、4、8、12和24h单向动作电位程(MAPD)。结果假手术组实验时间段内右房游离壁MAP复极90%程(MAPD90)无明显差别。RAP8h,起搏组右房游离壁MAPD90较P0有明显缩短,从起搏前(112.50±9.57)ms至起搏8h分别缩短到(51.25±4.79)ms,分别缩短了61.25ms。结论房颤(AF)心房MAPD90缩短。MAP技术可安全地用于研究AF电重构(ER),能提供准确电生理改变信息。

  • 标签: 房颤 心房快速起搏 单向动作电位 电重构
  • 简介:目的:研究针对出血性和梗塞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诊断以及治疗其康复和预后作用.方法:150例初发脑血管病患者按照病因分为梗塞组与出血组.实施早期诊断治疗.对比结果以及相关监测指标变化.结果:梗塞组患者合并慢性病以及并发症比例少于出血组(P〉0.05),梗塞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日常生活活动(BI)肢体功能恢复(FM)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梗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病残程度(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梗塞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恢复患者正常机体功能.

  • 标签: 脑血管病 康复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两性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两性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多囊卵巢不孕患者卵巢功能、雌激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多囊卵巢不孕症患者72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曲唑促排卵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巢功能、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及受孕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卵巢功能、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及受孕情况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卵巢功能显著改善,雌激素水平显著提高,胰岛素抵抗情况明显好转,受孕情况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调节多囊卵巢不孕症患者卵巢功能,提高雌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受孕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甲双胍 多囊不孕症 卵巢功能 雌激素 胰岛素抵抗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女孩年龄3个月~14;分离出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儿童 浅部真菌病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型感染占51.9%,低危型和混合型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组HPV-DNA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型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型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检测,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者随访管理。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随访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复杂性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acutetypeBaorticdissection,cABAD)患者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156例cABAD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将其根据不同年龄、治疗方式(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并在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11.72,45%患者(n=70)大于65,55%患者(n=86)小于65。小于65患者有22.2%患者(n=19)接受药物保守治疗J9.8%患者(n=17)接受传统手术治疗、58%患者(n=50)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于65患者有48.6%患者(n=34)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1.4%患者(n=8)接受传统手术治疗、40%患者(n=28)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小于65与大于65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2.8%与35.7%(P<0.007),接受血管内治疗分别为2%与28.6%(P=0.001),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21%与37.5%(p=0.468),药物保守治疗分别为31.5%与41.7%(p=0.489)。年龄65或以上是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死亡率预测因子(OR=2.72;95%CI1.343-4.674;p=0.012)。结论:年龄265对于cABAD患者预后具有显著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内死亡率,但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 标签: 老年 复杂性主动脉夹层 院内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通脉养心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铁调素水平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接受治疗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4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人,分别服用通脉养心丸(Ⅱ组)或未服用通脉养心丸(Ⅲ组).同时选取冠心病患者不伴有慢性病贫血40人为对照组(Ⅰ组),该组患者服用通脉养心丸.观察比较组服药8周前后血铁调素及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服药前,Ⅱ、Ⅲ组血Hepc水平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8周治疗后,Ⅱ组患者血Hepc表达明显下降,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两组血Hepc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患者Hb水平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铁调素水平,提高该类患者血红蛋白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尤其是轻度贫血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

  • 标签: 慢性病贫血 铁调素 通脉养心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临床护理特点及注意事项.方法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患者3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行全面护理.对比两组下床活动时间、VAS评分、活动能力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床运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所提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后干预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止痛药应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患者运动存在很大障碍,需要接受常规护理配合心理、运动、饮食等方面全面护理.

  • 标签: 高龄 经皮穿刺 椎体成形术 护理特点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