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改变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窖数据导入CT3D工作站,用软件MPR、MIP、VRT、CT-VE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病变血管各种CT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24例中,有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 标签: 动脉硬化症 多层螺旋CT 血管内壁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男性周围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将65例男性患者,根据超声诊断分为周围动脉硬化症组(实验组)38例,无周围动脉硬化症组(对照组)27例。设计一般隋况调查表,登记受试对象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结果实验组受试者的高血压病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比例、冠心病和吸烟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TG、LDL—C、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应该根据老年男性周围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从心理、生活方式、用药和健康教育4方面进行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 男性 动脉硬化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的2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36支病变血管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经PTA和或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技术成功率、通畅率、保肢率。结果12个月随访时在TASCA型、B型、C型、D型通畅率分别为100%、88.9%、84.6%、50%。随访期间截趾3例,截肢1例,保肢率96.4%。术后缺血症状复发共7例,TASCA-D型分别为(0例、1例、2例、4例)。结论PTA及支架置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近期通畅率,血管病变分型影响术后通畅率。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5.6~6.0mmol/L)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空腹血糖(FBG)在>5.6~6.0mmol/L的病人为A组;FBG<5.6mmol/L的病人为对照组(B组),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介素-6(IL-6)等动脉硬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FBG>5.6~6.0mmol/L组IMT与FBG<5.6mmol/L的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2.578;P<0.01);②FBG在>5.6~6.0mmol/L组血清h-CRP与FBG<5.6mmol/L的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182;P<0.05),③FBG在>5.6~6.0mmol/L组IL-6与FBG<5.6mmol/L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FBG在>5.6~6.0mmol/L的研究对象IMT,h-CRP水平较对照组增高,提示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未发现IL-6在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 标签: 空腹血糖> 5.6~6.0mmol/L 动脉硬化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白介素-6
  • 简介: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独立预测因子。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硬化的经典指标—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v,PWV)每增加4-5m/s,心血管死亡风险^[1]、致死性卒中^[2]及冠心病事件风险^[3]均增加40%左右。

  • 标签: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硬化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方式与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观察对象60例,均为本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所分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均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结果:对比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可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介入疗法治疗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所接受的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共2000例,入选患者在健康体检中应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主要检测人员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指数。结果:在健康体检中应用动脉硬化检测技术,检测发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所接受的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共2000例,入选患者在健康体检

  • 标签: 健康体检 动脉硬化 检测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Fontaine分期与CTA检查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50例,入院时将其进行临床Fontaine分期,入院后给予CTA检查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并将临床Fontaine分期与CTA检查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临床Fontaine分期分为I、II、III、IV期,CTA检查下肢动脉评估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正相关(rs=0.8623,P<0.05)。结论利用CTA检查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作评估,就能够对临床Fontaine分期做出很好的预判价值,进而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的预估提供帮助。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Fontaine分期 下肢动脉狭窄程度 CTA
  • 简介: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 标签: 髂动脉支架 人工血管转流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累积通畅率
  • 简介: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瑞舒伐他汀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高脂血症兔主动脉斑块面积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影响,探讨抑制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高脂肪饮食组,单纯饲喂高脂肪饲料;吡格列酮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吡格列酮5mg/(kg·d);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瑞舒伐他汀1.5mg/(kg·d);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在单纯高脂肪饲料的基础上,给予灌喂吡格列酮5mg/(kg·d)、瑞舒伐他汀1.5mg/(kg·d)。实验后20周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的ABCA1表达量,利用酶法测定兔的血脂.并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兔主AS面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与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均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I水平,并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的ABCA1表达量。同时使主AS面积明显减少。其中吡格列酮+瑞舒伐他汀组的变化较吡格列酮组、瑞舒伐他汀组更加明显。结论瑞舒伐他汀和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发挥抗AS作用,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ATP结合盒转运子A1 吡格列酮 瑞舒伐他汀
  • 简介:摘要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动脉血管僵硬度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已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极速脉搏波技术作为最新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技术,非侵入性、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可为临床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提供诊断依据。本文就极速脉搏波技术在研究动脉硬化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极速脉搏波技术 动脉硬化 血管僵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8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双侧颈动脉均有粥样斑块形成占18.75%,单侧有粥样斑块形成占42.19%,内膜增厚占32.81%,内膜未见增厚占4.69%。结论彩色多普勒技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伤、方便、准确的检查手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追踪病情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及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硬化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银行在职人员脉搏波传导速(bapwv)的检测,了解该群体的血管状况,并分析引起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以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我单位进行体检的银行在职人员1534例为研究对象,利用OMRONBP-203RPEIII型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出bapwv的数据,并对所有人员的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534例人员中25-35岁组人员共计554例,血管稍微硬化29例,硬化19例;36-45岁组人员共计481例,血管稍微硬化98例,硬化75例;46-55岁组人员共计499例,血管稍微硬化121例,硬化97例。讨论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活动量少、睡眠差、高血压、糖尿病等。

  • 标签: 银行在职人员 动脉硬化检测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标签: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应用于健康体检临床。方法:将体检中心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接收的300名健康体检者为试验对象,将体检结果中动脉硬化指数增高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动脉硬化指数正常体检者为实验组,两组各有150名体检者,对两组体检者的各项指数实行对比。结果:两组体检者各项指数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动脉硬化检测技术 健康体检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