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急性期ST段呈墓碑形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科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ST段呈墓碑形抬高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并发梗死后心绞痛11例、严重心律失常9例、心源性休克8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ST段呈墓碑形抬高梗死范围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高,超急性期AMI心电图ST段呈墓碑形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险恶的一个指标,临床应高度重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呈墓碑形抬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将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优质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1)满意度;(2)住院时间、术后生活质量;(3)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优质组患者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2)优质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比常规组好,P<0.05;(3)优质组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辅以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自制上肢抬高垫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自制上肢抬高垫,对照组术后常规处理,观察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肢体指端疼痛评分、术侧食指根部肿胀值、满意度及舒适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自制上肢抬高垫后,可有效的减轻术后术侧上肢的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程度,促使患者术后尽早恢复。

  • 标签: 自制上肢抬高垫 冠状动脉介入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所鉴别。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于2014年—2016年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有50例,均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均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50例。对相关基线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归纳和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结果经对比归纳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合并糖尿病、心绞痛病史,其冠状动脉病变呈现出弥漫的情况,可见有侧支循环建立起来;在心电图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末峰间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病死率方面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群体中出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概率偏高,大部分以往有心绞痛反复发作病史,大多病变冠脉为多支且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预后质量较低。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应激性心肌病,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apicalballooningsyndrome,ABS)等,其主要特征为一过性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前多有精神或躯体应激事件。心电图特点可表现为ST段抬高,伴病理性Q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混淆之处。此类疾病在重症医学领域报道例数相对较少,诊疗上具有一定隐匿性,容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需要我们提高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认识,早期诊断,通过中西医诊疗适时干预,争取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应激性心肌病 危重病 中西医结合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急诊PCI救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14年03月至2015年09月接收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使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血运获得重建,观察患者救治成功率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救治成功患者19例,占95.00%,其中术中出现室颤患者4例,形成远端急性血栓患者2例。1例术后死亡。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可有效、及时并持续地开通与梗塞相关的动脉,使其心肌梗塞后心衰、心绞痛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的机率降低,能够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以缩短其平均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PCI 救治体会
  • 简介: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临床常见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原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STEMI可能性较高,并且当冠脉支配的相关心室壁出现完全性坏死,将会于心电图中表现出ST段抬高,与心肌酶谱、临床表现等结合,可确诊为STEMI。针对STEMI患者,于发生后3h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达到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基本相似的治疗效果。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情况下,STEMI治疗方案中,静脉溶栓仍为STEMI治疗常用且重要一种治疗方式,本研究就STEMI溶栓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STEMI 静脉溶栓 药物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myocardialinforction,STEMI)估计年发生率25/10万,其中直接PCI患者占5%。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2015年,《指南》将重新进行修订。编辑部特邀本刊副总编、《指南》制定参与者沈卫峰教授就《指南》要点做一简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直接PCI 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变灌注体位达到减少女性因膀胱灌注药物外渗引起的并发症。方法随机将72位女性膀胱灌注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抬高臀部10cm方法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B组采用平卧位。结果B组引起并发症有8例,并发症率为22.22%,而A组引起并发症仅2例,并发症率为5.56%,经卡方检验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差别有统计意义。结论女性患者抬高臀位10CM能减少因灌注引起并发症。

  • 标签: 改变体位 女性膀胱灌注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PCI术后并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展开临床治疗研究,了解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旨在优化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近五年内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60人,从各方面展开治疗。结果多数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较明显,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且心排出量每分钟也比治疗前高。本次研究的患者仅3人为无效治疗,有效治疗率达到了9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上应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状态,以免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同时在治疗上应从各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干预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段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急救 急救延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经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 溶栓 临床价值
  • 简介:为指导钢箱系杆拱桥拱肋节段吊装,确保拱肋线形满足要求,以某黄河钢箱系杆拱桥为例,提出考虑拱肋节段自重作用下弹性变形引起的预抬高值理论计算方法,并借助有限元软件进行拱肋控制点预抬高值精确计算,即以每段拱肋的焊接处和拱顶处截面形心为拱轴线高程控制点,通过累加每个施工阶段由拱肋节段自重(等效荷载形式)引起的竖向位移,得到控制点预抬高值,在拱肋节段吊装过程中,考虑现场施工环境对其进行微调。实践结果表明:预抬高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别较小,拱肋线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满足了施工精度要求,说明采用该拱肋控制点预抬高计算值指导拱肋吊装施工的方法是可行的。

  • 标签: 系杆拱桥 拱肋 控制点 预抬高值 理论计算 有限元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TE-ACS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早期组(n=30)、延迟组(n=30)。早期组患者于发病24~48h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延迟组患者于48h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D)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0d,2组患者LVEF、LVDD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0d,早期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延迟组患者(P<0.05),LVDD显著小于延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标签: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急性ST段心肌梗死特点。方法  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时间段内选取37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98岁,男性将近30例。将年龄在75到83岁之间的17例患者命名为老年组,将84到98岁之间的20例患者命名为高龄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高龄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确定这种疾病年龄越高,危险性越大。

  • 标签: 高龄急性ST段 抬高型 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电图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未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16例属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疾病出现部位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末峰间隔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够成为用于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急诊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救治时间窗提前,由院前急救医师负责接诊本组STEMI病人,确保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严格实施,并与导管室医师以及心血管内科医师联系,均在急诊室集合等待会诊。病人入院后以病人实际情况以及病人家属沟通情况为依据来选择合理的再灌注疗法,并将病人直接送入CCU或者导管室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PCI治疗。结果本组STEMI病人经在院接受院前以及院内急救处理以及由急诊科全力参与实施的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后,病人再灌注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P<0.05);急诊室-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DTN)、急诊室-导管室(door-to-lab,DTL)、急诊室-首次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B)以及停留于急诊室的总时长均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于接受院前抢救处理的STEMI病人而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缩短其发病后进行再灌注治疗所需时间,使再灌注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单病种质量控制 心肌梗死 再灌注 急诊科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