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清热注射液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为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将其分成甲组与乙组,每组40例,甲组常规抗菌药物治疗;乙组热清注射液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指标得以有效改善,P

  • 标签: 痰热清注射液 抗菌药物 痰热壅肺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正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瘀”论治AS,可以“瘀并重,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斑块生长。另外,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 正气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振动排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将我院行肺炎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目标,样本数目n=120,经奇偶分组表法分均分为对照与研究两组,n=60,对照组应用对症支持治疗用药方案,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应用,观察患者相应体征表现改善时间。结果:研究组肺啰音以及气促等体征表现的改善时间相较前组患者较大幅度缩短,数据差距显著(P

  • 标签: 小儿机械排痰 肺炎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和涂片检验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受肺结核检验的患者内选择360例,分别接受结核抗体检验与涂片检验,根据检验形式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0例。实验组接受肺结核抗体检验,对照组采用涂片,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检出率为83.33%,对照组检出率为37.5%。对比x2值为29.4097,且P<0.05。实验组的灵敏度为12.5%,特异性为12.5%。而对照组的灵敏度则为7.14%,特异性为7.14%。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实施结核抗体与涂片检验措施,可以发现涂片检出率低于结核抗体。

  • 标签: 肺结核 结核抗体 痰涂片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关于结核抗体与涂片检验对于肺结核病人的临床检验意义。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为我院在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收治的100例肺结核病人。同时以等分两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研究组病人所接受检查为涂片,参照组病人所接受检查为结核抗体。借助统计学相关工具对两组检查结果予以分析,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病人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可知,研究组阳性率高于参照组而参照组准确性较高,组间差异存在,P

  • 标签: 痰涂片 肺结核 结核抗体 临床诊断效果
  • 作者: 李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 第8期
  • 机构:西部战区空军医院,四川 成都610000
  • 简介:<正文>检验科通过加强实验室内部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即室内质控)提高结果的精确性﹑准确性;通过参加各级临床检验中心的空间质评活动来检验本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管理措施。但是,非实验室因素导致检验误差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一般情况下,检验人员很难发现﹐使检验结果失去客观性。目前,大多数医院住院病人的标本采集都由临床护士来完成。因此.护理工作在保证检验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护理工作;检验标本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其影响情况。方法:将我院检验科的血液标本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所有标本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主要观察放置时间的影响情况。一组放置时间为2小时以内,根据标本的要求来送检;另一组放置3小时送检,最后观察不同送检时间,血液标本的结果情况。结果: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存在直接关系,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结果准确性越低,所以对于血液标本检验来说。血液标本应该按时送检,不可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结论:对于临床生化检验来说,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直接影响其检验结果。

  • 标签: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到本院48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采血位置以及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从采集部位角度分析,输液手臂与非输液手臂相比,P<0.05;从标本溶血角度分析,标本相关指标相比,P<0.05。结论:在实施生化检验方式对血液标本中,会受到采集部位、标本溶血的影响,使得检验结果有误差。但需重视操作规范,保障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液标本采集 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 冷凝集现象是秋、冬血常规检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首先对冷凝集现象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低效价冷凝集血常规标本和高效价冷凝集血常规标本的处理措施分别进行介绍,以此降低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的干扰,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冷凝集标本 血常规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针对微生物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探讨。方法:课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使用随机筛选的方法,对于我院开展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的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作为调查的内容。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这些医护人员,在开展微生物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以及相关技术操作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以及分析。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标准采集过程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它直接影响到了采集的质量以及最终的检验结果。结论:要想整体提高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的效果以及技术的优化效果,那么在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时,就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力度,提高监督效果以及加强环境管理的方法,让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认识到微生物临床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科室交流的方法,不断的完善管理的制度。

  • 标签: 采集 微生物检验 临床标本 技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1年9月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入选人员抽取2份血液标本,一份正常标本纳入对照组,另一份做溶血处理后纳入观察组,对2组血液标本行生化检验,并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除了尿素(UREA)、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项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各项生化检验指标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严重影响大部分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

  • 标签: 溶血标本 生化检验 影响 对策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标本溶血对骨折患者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到本院治疗骨折患者共98例,把溶血之后的标本纳入溶血组,将未溶血的标本纳入未溶血组,分析两组生化检验指标。结果:溶血组患者各项生化检验指标均高于未溶血组,p

  • 标签: 标本溶血 骨折 生化检验 溶血 未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对应的技术,完善采集策略。方法:以我院涉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采集工作的医护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就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其所参与的临床标本采集工作相关状况进行调研,并就采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结合实际状况来对标本采集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结果: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有采集标本数量不对、对标本保存方法掌握不准确、采集血液标本未按照规范进行、其他问题等,根据这些问题来进行技术研究,并提出标准完善、强化培训、加强科室交流、做好管理、提高检验技术等方式途径来加以改善。结论:根据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临床标本采集 问题 技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术中病理标本管理存在缺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手术室留取病理标本的118例患者,研究时间从2020年6月到2021年8月,以时间顺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等的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数量分别为59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病理标本管理模式,研究组结合管理缺陷具体原因实施针对性病理标本管理,对两组病理标本安全隐患以及工作效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对两组病理标本安全隐患进行对比,研究组标本袋封口不严、病检单字迹不清、标本质量不合格、患者姓名不一致数量分别为2例、2例、1例和0例,占据比例分别为3.39%、3.39%、1.69%和0.00%;对照组标本袋封口不严、病检单字迹不清、标本质量不合格、患者姓名不一致数量分别为6例、7例、6例和8例,占据比例分别为10.17%、11.86%、10.17%和13.56%。通过对比发现研究组病理标本安全隐患明显更低,P<0.05。对两组工作效率进行对比,研究组标本处理时间、标本核对时间、报告单查找时间分别为31.8±3.7min、25.6±3.3min、30.5±4.6min;对照组标本处理时间、标本核对时间、报告单查找时间分别为65.2±4.9min、59.4±5.2min、62.6±5.8min,相对来说研究组所用时间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术中病理标本管理缺陷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合理的改进对策,有助于提升标准质量,全面缩短整体处理时间,因此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病理标本 管理缺陷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自愿参与血液标本采集的120例参与者当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送检时间进行记录,以此分析不同采集情况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同,样本检验结果的血糖、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等检验指标含量也不同,差异显著(P

  • 标签: 血液标本采集 生化检验 结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常规检验管理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降低标本TAT的效果及作用。方法:抽取50例需实施血常规检验患者为对象,抽取时间即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抽签方法将患者均分2组,对比组、讨论组,25例一组,对比组血常规检验期间实施普通管理,讨论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比较二组血常规标本TAT情况。结果:讨论组的血常规标本TAT明显比对比组优,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与普通管理相比,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具优势,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后,其标本TAT达标情况良好。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TAT PDCA循环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共200例,于清晨对所有受检者抽取静脉血,分别于即刻、10min、1h、3h、7h、14h、21h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结果:随着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RBC、WBC和MCV、PLT、Hb五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即刻检测与静置10min后检测,WBC和PLT的检测结果均出现明显差异(P

  • 标签:   血液标本    血常规    静置时间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标本放置时间对患者血糖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选择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标本选择时间为2021年8月到2022年3月,以在我院进行血液样本检查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样10ml,后将血样分为5份,放置于不同的试管内,分别标注时间为1h、2h、3h、4h、5h,探究放置不同时间下患者的血糖检验结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在放置1h以及2h时血糖值无明显变化,放置3h后的血糖值明显降低,其值与保存1h的血糖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糖 放置时间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我站检验科献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时间为2020年5月-2021年6月,对其抽取3份血液标本放置1h、4h以及8h,而后对比三份样本生化检验结果。结果:对100例献血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后可知1h、4h以及8h的TG水平经过统计比较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1h、4h以及8h的GLU、TG、CHOL、K+、ALT、ALP、γ-GT水平经过统计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放置时间越长会严重影响其检验结果,为此采集标本后需要及时进行检验,确保结果的正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