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为肝脏占位性病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超声造影进程,并分析病灶区造影剂灌注图像表现特点。结果造影剂均未显现在囊肝、肝包虫病中;肝血管瘤显示为“进出缓慢”的特点;肝癌显示为“进出皆快”的特点;局灶性增生表现为外围式的放射状增强特点;不均匀脂肪肝浸润表现为分布均匀无凝聚现象。结论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性病变 诊断
  • 简介:摘要膝关节退行性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的体质逐渐呈现下滑趋势,所以他们的术后恢复比较困难,如果医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科学地、恰当地处理患者的疾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保障膝关节退行性病患者的健康,我院医护人员运用一系列术后治疗手段,再加上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的方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及时的术后骨科护理措施在膝关节退行性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和行动便利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与人性化的关怀。

  • 标签: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骨科护理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腹部占位性病中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1例腹部占位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患者的检查成功率为100%,且图像质量良好。61例患者均确诊为阳性,经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6.72%,其中术前误诊2例。结论腹部占位性病中应用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的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对腹部占位性病的性质进行推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腹部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容积动态增强 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09-01
  • 简介:目的:探讨DOG1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73例GIST和26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检测DOG1的表达,分析DOG1与GIST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73例GIST中DOG1、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1.78%、94.52%和91.78%,而在26例非GIST中阳性率为11.54%、3.85%和23.08%,以上指标在两组间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0);DOG1检测GIS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0%、88.50%,而DOG1联合CD117检测GIS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60%和84.60%,灵敏度最高;DOG1的表达与GIST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和恶性潜能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同时DOG1的表达与GIST的预后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GIST的诊断中DOG1与CD117一样是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尤其是对CD117阴性的GIST的诊断中,能够起很好的补充作用,但不能作为评价GIST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用免疫印迹法对幽门螺杆菌抗体(HelicobacterPylori,Hp)分型(Ⅰ型和Ⅱ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搜集我院100例被诊断为胃肠不适(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患者和10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血清,采用Hp分型检测试剂盒对幽门螺杆菌抗体Ⅰ型和Ⅱ型进行统计结果被诊断为胃肠不适患者HpⅠ型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胃肠疾病患者HPⅡ型抗体阳性率低于健康体检者阳性率(P<0.05)结论免疫印迹法可以作为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初筛方法,并且HpⅠ型(CagA\VacA)比HpⅡ(UreB\UreA)型对胃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免疫印迹法 幽门螺杆菌 胃肠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药联合预防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胃肠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70例,依据预防胃肠反应用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昂丹司琼预防化疗胃肠反应,观察组在给予昂丹司琼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和阿瑞吡坦联合预防化疗胃肠反应,对比两组胃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预防胃肠不良反应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药联合能有效预防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胃肠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多药联合 肺癌 术后辅助化疗 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小于3cm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3~2011.12因胃/食管粘膜下肿瘤行ESD术,术后病理诊断为GISTs的26例(病人数24人)病例,分析ESD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6例GISTs(食管10例,胃16例)肿瘤大小1.43±0.56cm,手术时间49.08±31.96min,无并发症成功率73.07%(19/26),4例出现术后穿孔,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出现术中穿孔,予钛夹修补术闭合,2例因与肌层粘连紧密术中无法完全切除肿瘤,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ESD治疗小胃肠间质瘤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但仍需大样本研究。

  • 标签: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胃肠道间质瘤,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胃肠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室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a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肿瘤化疗患者胃肠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为顺利化疗打好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系统化整体护理 恶性肿瘤 化疗 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息肉患者行内镜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行内镜息肉切除术的胃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甲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给予乙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给予进行内镜息肉切除术的胃肠息肉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胃肠道息肉 内镜息肉切除术 护理要点
  • 简介:目的:探讨在胃肠疾病诊断中,平板数字和普通数字双对比造影检查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4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0例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机器型号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并指定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完成全部患者的双对比造影工作。观察组采用平板数字胃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普通数字胃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数字化造影检查结果,并对成像图片及其与病理诊断相符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图像A级率为60.00%,D级率为0,对照组图像A级率为12.00%,D级率为8.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检查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均高于不符合率,其中观察组符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数字胃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图像质量佳,诊断符合率高,具备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双对比造影 数字化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给予X线和CT影像学诊断的结果。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常规组患者21例,采用X线进行影像学诊断;实验组患者21例,采用CT进行影像学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12例发生于胃,7例发生于小肠,2例发生于横结肠系膜,良性患者7例,恶性患者14例;常规组9例发生于胃,8例发生于小肠,横结肠系膜间质瘤未出现显影。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时,给予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该类疾病的病变情况,且X线与CT扫描均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

  • 标签: CT X线 影像学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实施胃肠检查过程中,分析放射线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4月-2016年01月收治的胃肠检查患者30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临床采用放射线成像技术展开临床疾病检查,对检查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针对所有胃肠检查患者采用放射线成像技术完成检查后发现,最终获得的胃肠图像表现出较高的清晰度,获得较高的病变检出率。结论临床对患者在实施胃肠检查的过程中有效应用放射线成像技术,相关的操作技术规范要求极为严格,最终可以为胃肠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放射线成像技术 胃肠道检查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64排螺旋CT在肝脏小结节性病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本院影像科接受CT检查的肝脏小结性病患者5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结果显示共60个病灶,单发性35个,多发性25个,CT检测结果单发性结节中检出34个,未检出1个,多发性结节中检出21个,未检出4个,12例肿瘤病灶中,8例动脉期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均呈低密度;对于单发性结节CT检测灵敏度95.4%,特异度88.3%;对于多发性结节CT检测灵敏度92.0%,特异度91.5%。结论64排螺旋CT检测能检出肝脏小结节性病,但对多发性病检出尚有不足,考虑与其他影像联合诊断。

  • 标签: 肝脏结节 诊断价值 64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柄占位性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柄占位性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23岁。结果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垂体柄球形增粗,3例生殖细胞瘤T1、T2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均匀一致,其中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均行放射治疗,疗效明显;2例Rathke's囊肿,T1等、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仅示包膜环形强化,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结论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原发性垂体柄占位病变形态,有别于继发性病灶;生殖细胞瘤放疗疗效肯定。

  • 标签: 垂体柄 核磁共振成像 生殖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