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处方审核以及点评针对合理用药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06月~2020年01月1500例次门诊处方作为实验对象;在进行处方调配期间对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审核,并且完成审核工作后合理展开点评分析工作,就最终审核以及点评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有门诊处方完成审核以及点评后,共存在120例次呈现出不合理用药现象,其中70例次属于审核不合格,50例次属于点评不合理,对于50例次点评不合理处方,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13例次(26.00%);诊断与用药不符17例次(34.00%);药物剂型不符5例次(10.00%);用药选择不合理1例次(2.00%);药物联用不合理5例次(10.00%);用药与剂量不合理0例次(0.00%);给药重复9例次(18.00%);对于70例次审核不合理处方,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16例次(22.86%);诊断与用药不符21例次(30.00%);药物剂型不符5例次(7.14%);用药选择不合理6例次(8.57%);药物联用不合理7例次(10.00%);用药与剂量不合理3例次(4.29%);给药重复12例次(17.14%)。结论:药方在实施审核期间需要将配药师审核专业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在进行执行期间,对于处方管理办法需要严格依从,以使得临床用药合理性获得充分加强。

  • 标签: 门诊处方审核 点评 合理用药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对于ICU患者的焦虑不安抑郁评分以及满意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0年11月在本院医治46例的ICU患者,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常规组和中医组,各23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中医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比较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和对于护理满意程度评价。结果:护理后,中医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满意度评价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U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后,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

  • 标签: 中医护理 ICU患者 焦虑抑郁评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risk-stratifc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spected sepsis,REDS)评分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在黄山首康医院住院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计算RE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和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通过REDS评分与APACHEⅡ和MEDS比较,评价REDS评分在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65例(63.11 %),女38例(36.89 %);年龄范围42~93岁,中位数(四分位数)74(65,82)岁;72例(69.91%)存活(存活组),31例死亡(30.09%)(死亡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REDS评分[(5.28±2.10)分与(7.87±2.53)分]、MEDS评分[(6.64±3.32)分与(9.06±3.36)分]、APACHEⅡ评分[(18.96±6.72)分与(21.87±6.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4,P<0.001;t=3.381,P=0.001;t=2.067,P=0.041)。REDS评分7.5时Youden指数最大(0.3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77(95%可信区间:0.678~0.876,P<0.001)。APACHEⅡ评分19.5时Youden指数最大(0.1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14(95%可信区间:0.499~0.729,P=0.068)。MEDS评分10.5时Youden指数最大(0.3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96(95%可信区间:0.590~0.802,P=0.002)。RED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APACHEⅡ评分(Z=1.987,P=0.046)。结论REDS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与MEDS评分相当,但优于APACHEⅡ评分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评分 预后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NIHSS评分采用针灸推拿配合康复训练的变化。方法:选脑梗死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针灸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对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推拿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评价ICU护理工作中早期预警评分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 实验活动以分组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样本为随机选择,全部来自我科室临床,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派分50例患者,区分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和不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 干预组ICU入住以及机械通气的时间都比对照组短;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

  • 标签: ICU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管办评的分离是随着素质化教育发展应运而生的全新产物,强调的是政府引导,公共政策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监管职责完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能够进一步凸显出教师管理的作用,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更加充足的支撑。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会变得更加深入,逐步从借鉴他人的视角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所以也需要获得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 标签: 管办评分离 教师管理 规范
  • 简介:摘要:中小学教师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承担着政策落地与学生发展的双重任务。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激励措施直接关系到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教师激励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定教师激励制度,构建和完善支持服务体系,有效激发教师活力,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幸福感与获得感。本文基于管办评分离的愿景下,对学校对教师管理重要性的分析,倡导学校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教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 标签: 管办评分离 教师激励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简称PF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3月~2021年6月,选取50例我院就诊的PFP患者,以掷骰子法均分为A组和B组,均25例,A组采取中医针灸疗法,B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面神经功能评分状况。结果 A组总体疗效为100.00%,B组总体疗效84.00%,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中医针灸 面瘫 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病例急救期间开展急诊护理路径后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涉及本研究的80例患者均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均为急性脑卒中病例,采取硬币随机抛掷方式展开分组,对照组(反面40例)行常规护理路径实施救护,观察组(正面40例)行急诊护理路径实施救护,对不同救护模式下,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并展开两组救护效果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开展护理工作前,NIHSS所测分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开展护理后,观察组NIHSS所得分值以更低水平呈现(P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脑卒中 救护效果 NIHS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一个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护士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判断,减少因未能识别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法 在现有的早期预警评分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风险预测模型,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修订和调整,形成改良式慢性心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初表。我们对133例住院患者进行测试,判断量表的预测效能,确定危险程度分值划分范围,形成最终量表,并评价改良式慢性心力衰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最终形成的成改良式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早期预警评分量表共12个条目。O/E值为0.26~0.82,pearson相关分析:r=0.99,p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护理 早期预警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评分的现况。方法  选取我院1627例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2020年3月~2021年10月),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HPLP Ⅱ等对其基础情况进行统计,以了解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提出临床干预措施。结果  1627例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HPLP Ⅱ评分为(134.59±16.37)分,其中,体育运动(15.73±2.67)分、健康责任(23.05±4.12)分、压力管理(20.47±2.58)分、营养(25.39±4.01)分、人际关系(24.10±3.56)分、精神成长(25.85±4.66)分;不同年龄、居住情况、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水平、伴有基础疾病种类,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定期体检、定期接受医学健康教育的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HPLP Ⅱ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情况、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水平、伴有基础疾病种类、签约家庭医生、定期体检、定期接受医学健康教育均为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HPLP Ⅱ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健康体检血脂异常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有待改善,而居住情况、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水平、伴有基础疾病种类、签约家庭医生、定期体检、定期接受医学健康教育等均可对其产生影响。

  • 标签: []  健康体检 血脂异常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2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多发伤常规急救和监护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病情恶化程度。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后,干预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病情恶化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情恶化程度。

  • 标签: 急诊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多发伤 救治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京都胃炎评分在我国行内镜检查人群中预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状态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4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京都胃炎分类记录白光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包括萎缩、肠化生、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白浊黏液等)。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抗H.pylori抗体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H.pylori感染。计算每例患者的京都胃炎评分,分析各项内镜下表现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比值比[95%可信区间(95%CI)]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489例患者中H.pylori感染者246例,H.pylori未感染者243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者共242例,其中H.pylori感染者215例,H.pylori未感染者27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者共247例,其中H.pylori感染者31例,H.pylori未感染者216例,京都胃炎评分≥2分预测胃黏膜H.pylori感染的准确率为88.14%(431/489)。肠化生在H.pylori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在H.pylori感染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者[68.3%(140/205)比31.7%(65/205)、95.2%(99/104)比4.8%(5/104)、89.7%(35/39)比10.3%(4/39)、85.0%(227/267)比15.0%(40/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106.46、26.37、283.48,P均<0.01),萎缩、皱襞增宽、结节、弥漫性发红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值比(95%CI)分别为56.91%、73.25%、3.62(2.47~5.29),40.24%、97.94%、32.06 (12.76~80.57),14.23%、98.35%、9.91 (3.47~28.35),以及92.28%、83.54%、60.63 (34.02~108.08),其中萎缩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诊断效能一般。白浊黏液和胃底至胃体斑点状发红在H.pylori感染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未感染者[86.5%(32/37)比13.5%(5/37)、86.9%(146/168)比13.1%(22/1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96、137.12,P均<0.01),该2项指标预测H.pylori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值比(95%CI)分别为13.01%、97.94%、7.12 (2.72~18.60)和59.35%、90.95%、14.67 (8.84~24.34),诊断效能均较理想。结论运用京都胃炎评分内镜下预测H.pylori感染适用于我国人群,但在单项表现中,萎缩和肠化生的诊断效能不佳,应同时关注有无白浊黏液或胃底至胃体斑点状发红。

  • 标签: 京都胃炎评分 白光胃镜 幽门螺杆菌 内镜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PELD/MELD)评分及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对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患儿第28天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和感染科收治的PALF患儿54例。根据第28天患儿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26例),收集、比较患儿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P评分、PELD/MELD评分和SOFA评分对PALF患儿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54例PALF患儿死亡率为48.1%。与存活组PALF患儿相比,死亡组PALF患儿年龄较低[11.0(3.8~39.0)个月比14.5(7.3~8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5,P=0.020);CTP评分、PELD/MELD评分、SOFA评分均较高[14.0(11.7~15.0)比9.0(7.0~10.0)、32.0(29.0~36.0)比25.0(22.0~26.0)、13.0(11.0~16.0)比6.0(4.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095、-4.894、-5.502,均P<0.05);血乳酸、血氨、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均较高[3.4(2.1~5.3) mmol/L比1.5(0.8~2.3) mmol/L、69.5(46.9~102.9) μmol/L比41.7(27.3~50.3) μmol/L、173.0(97.0~237.2) μmol/L比71.9(62.0~136.9) μmol/L、132.3(53.6~206.2) μmol/L比59.3(62.0~99.7) μmol/L、2.6(1.8~3.5)比1.7(1.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27、-3.220、-2.649、-2.268、-3.807,均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27.5(19.2~41.9) s比17.8(16.9~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9,P<0.05);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甲胎蛋白(AFP)均较低[(30.9±1.0) g/L比(33.6±0.9) g/L、379.2(163.3~880.3) U/L比962.5(457.0~1 657.3) U/L、7.5(0.7~115.8) μg/L比22.1(7.9~91.3)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9,Z=-2.510、-2.342,均P<0.05);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明显增加(22/26例比11/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0,P<0.05)。CTP评分、PELD/MELD评分和SOFA评分用于评估PALF患儿预后时,截断值分别为11.5分、28.5分和10.0分,SOFA评分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3种评分联合试验评估PALF患儿预后时,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9.3%,并联试验的约登指数最高(Z=2.19,P<0.05)。结论CTP评分、PELD/MELD评分和SOFA评分均对PALF患儿短期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3项指标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更佳。

  • 标签: 儿童急性肝衰竭 Child-Turcotte-Pugh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 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觉统合训练(SIT)对孤独症患儿平衡能力和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16例,按照康复方案分为两组。常规组58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SIT组58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和SIT。比较两组ABC评分、CARS评分、艾森克人格因子评分、平衡能力指标、功能性行为评分、事件相关电位(ERP)指标。结果治疗后,SIT组ABC、CARS评分低于常规组(t=7.218、10.019,P<0.05),SIT组外倾性因子、掩饰性因子、精神质因子、神经质因子评分低于常规组(t=19.985、17.822、21.012、20.844,P<0.05),SIT组闭眼平衡时间、睁眼平衡时间、功能性行为评分高于常规组(t=18.389、24.539、19.393,P<0.05),SIT组ERP波幅高于常规组(t=5.605,P<0.05),ERP潜伏期短于常规组(t=3.599,P<0.05)。结论SIT治疗孤独症可改善患儿孤独行为、功能性行为,调节心理状态和脑活动,提高平衡能力。

  • 标签: 孤独症 感觉统合训练 平衡能力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在鼻咽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间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29例鼻咽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方案等,计算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GPS。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临床指标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中位随访时间89.0个月(5.1~104.6个月),129例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79.8%,5年总生存率(OS)84.5%。放疗后3个月GPS 0、1、2分组5年PFS率分别为85.6%、61.1%、33.3%,5年OS率分别为90.4%、66.7%、33.3%(P<0.01)。放疗后3个月GPS、临床分期(Ⅰ-Ⅲ期∶ⅣA期)及是否同步化疗均与患者PFS、OS相关(均P<0.01)。ROC曲线显示放疗后3个月GPS及临床分期预测OS的AUC值分别为0.694和0.815,两者联合AUC值达0.860。结论放疗后3个月,高GPS是鼻咽癌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子,GPS联合临床分期可更加准确预测鼻咽癌患者预后。

  • 标签: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后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现状,开展多学科护理,分析该模式对患者ESCA等方面影响。方法使用数字表法将该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与研究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多学科护理,对比两组ESCA评分、肺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ESCA总评分(88.5±9.2)分高于对照组ESCA总评分(47.6±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EF(1.8±0.8)L/S、FEV1(1.9±0.9)L、FEV1/FVC(63.0±13.0)%、PEF(4.5±1.8)L/S均高于对照组MMEF(1.3±0.6)L/S、FEV1(1.4±0.8)L、FEV1/FVC(50.4±15.3)%、PEF(3.3±1.4)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总分(80.5±8.8)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46.4±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呼吸道感染患者行多学科护理可有效提高其自护能力,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模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手术后 呼吸道感染 多学科护理 ESCA评分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规范化癌痛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诊治晚期癌症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1例(常规护理),乙组31例(规范化癌痛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VAS、SAS分值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两组疼痛、焦虑症状均有所缓解,乙组VAS、SAS分值低于甲组(P<0.05)。结论 在晚期癌症患者护理中应用规范化癌痛护理,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晚期癌症 规范化癌痛护理 疼痛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股浅动脉 支架再狭窄 预测模型 风险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