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福代幸福感训练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初产妇心理状态、泌乳功能及角色适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初产妇患者14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常规产科护理)与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福代幸福感训练护理联合穴位按摩),每组均为74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判定〕、泌乳功能(包括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及角色适应(采用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评估)。结果①护理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P<0.05),且以研究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②护理后两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以研究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护理前升高,且以研究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③护理后,两组角色适应评分均较护理前上升,研究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福代幸福感训练护理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初产妇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泌乳功能调节,并且还能帮助产妇更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福代斯幸福感训练 穴位按摩 初产妇 心理状态 角色适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基于艾宾浩遗忘曲线实施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间在该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接受基于艾宾浩遗忘曲线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脑出血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基于艾宾浩遗忘曲线的延续性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可强化其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存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整体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延续性护理 脑出血 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麦尔斯布里格类型指标(MBTI)量表实施分组授权赋能管理模式对骨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利用MBTI量表对浙江医院骨科46名护士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并对护士分组实施授权赋能管理措施。比较改进管理前后骨科护士对领导者评分、护士心理赋能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结果采用MBTI量表对纳入的46名骨科护士人格类型进行分组,其中以ISFJ、ISTJ、ENFP、ESFJ 4种人格类型最常见。实施授权赋能管理后,护士对领导者评分、护士心理赋能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均较改进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BTI量表对骨科护士进行分组授权赋能管理,能发挥护士核心优势,提高护士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管理研究 骨科护士 麦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授权赋能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中BRAF V600E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儿童LCH病例75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Ventana)和ARMS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 V600E蛋白和基因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并分析BRAF V600E蛋白/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Ventana)检测BRAF V600E阳性率为53.3%(40/75),ARMS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3.3%(40/75),两种方法的一致性高(Kappa=0.893,P<0.001)。BRAF V600E蛋白表达/基因突变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53.8%和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范围为出生1 d至13岁,在3岁以下组突变率高于3岁及以上组(63.2%∶4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病变者突变率为58.3%,高于骨病变5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者突变率55.6%,多发者突变率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LCH中BRAF V600E蛋白和基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Ventana)与ARMS荧光PCR/Sanger测序法有较好的一致性。3岁以下低龄儿童、累及皮肤的病变中BRAF V600E突变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巴汀、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吡嘧司特钾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实施依巴汀、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嘧司特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LFS评分,IFN-γ、IL-4、IgE指标,GQOL-74评分。结果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3±0.34)分比(1.78±0.43)分、(1.11±0.17)分比(1.56±0.22)分],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L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31±0.23)分比(1.76±0.34)分、(1.21±0.23)分比(1.61±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IFN-γ高于对照组[(15.56±3.43)pg/ml比(12.11±2.23)pg/ml],IL-4、IgE低于对照组[(10.23±2.56)pg/ml比(16.78±5.21)pg/ml、(32.11±6.34)IU/ml比(43.55±7.21)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76.21±5.45)分比(64.42±6.45)分、物质生活(81.34±5.32)分比(65.54±5.56)分、躯体功能(78.22±5.33)分比(66.43±6.11)分、社会适应(82.56±6.21)分比(70.54±7.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可采取依巴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吡嘧司特钾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依巴斯汀 复方甘草酸苷 吡嘧司特钾 慢性荨麻疹
  • 简介:摘要报道3例以中枢性尿崩为首发表现的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断过程和治疗反应。3例患者早期均以中枢性尿崩症起病,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均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高信号消失。2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下丘脑-垂体病变,1例表现为垂体和甲状腺多系统受累。病理结果显示典型的朗格汉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CD1a、Langerin阳性。LCH临床表现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容易误诊和漏诊。确诊依赖病理结果,孤立性下丘脑-垂体病变活检难度较大,建议积极筛查其他器官增加活检概率。LCH导致的神经垂体损害通常需要终生激素替代治疗。

  • 标签: 中枢性尿崩症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垂体柄 朗格汉斯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孟鲁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孟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130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孟鲁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呼吸功能、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38%,62/65)高于对照组(76.9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活量(VC)、肺总量(TLC)、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间、夜间咳嗽频度及日间、夜间咳嗽严重程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特联合布地奈德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及咳嗽症状,且未新增不良反应。

  • 标签: 孟鲁斯特 布地奈德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小儿 呼吸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艳林 郑峰 唐彬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头 014030,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病防治科,鄂尔多斯 01700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包头 01403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鄂尔多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完善的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 - 2020年鄂尔多市人间布病报告病例的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规律。结果2016 - 2020年鄂尔多市共报告人间布病2 861例,年均发病率为27.68/10万,无死亡病例。2016 - 2018年人间布病发病率(24.11/10万、20.82/10万、20.11/10万)逐年下降,2019年开始回升(24.59/10万),2020年升至48.53/10万。3 - 8月份(1 882例)为布病发病高峰。全市9个旗区均有人间布病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杭锦旗、达拉特旗、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东胜区、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康巴什新区。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23∶ 1.00(1 974∶887)。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69岁(2 541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5.26%(1 867例);其次为牧民,占18.98%(543例)。结论鄂尔多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态势,以青壮年男性农民发病为主。应加强重点人群人间布病卫生宣教,以及高危作业时的个人防护。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按摩联合新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9月心脏外科ICU收治的107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腹部按摩联合新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记录术后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次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24 h内有无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患者满意度,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08%比69.09%,100.00%比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新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减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按摩 新斯的明 足三里 穴位注射 心脏外科手术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和新的明用于小儿腹腔镜斜疝修补术后逆转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儿4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的明组(N组),每组20例。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应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进行四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 TOF)模式监测肌松情况。术毕当肌松监测T2再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 N组静脉注射阿托品0.01 mg/kg和新的明0.05 mg/kg。记录给予肌松拮抗剂后TOF比值(TOF ratio, TOFR )恢复到0.7、0.8、0.9的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记录肌松拮抗前即刻与拮抗后2、5、10、30 min的心率、血压;记录苏醒期疼痛、躁动、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S组TOFR恢复至0.7、0.8、0.9的时间及拔管时间均较N组明显缩短(P<0.05),但两组PA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儿肌松拮抗2、5、10 min后的心率与2、5 min后的血压明显低于S组(P<0.05)。两组患儿苏醒期疼痛、躁动、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新的明比较,小儿腹腔镜斜疝修补术后使用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能明显缩短肌松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

  • 标签: 舒更葡糖钠 新斯的明 神经肌肉阻滞 腹腔镜治疗 疝修补术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手术室护士实施威廉姆生活技能训练(WLST)对护士知觉压力、压力反应及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术室工作的72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WLST,比较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知觉压力、压力反应、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结果护理人员干预后知觉压力、压力反应、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WLST,能够显著降低其知觉压力,改善其对压力的反应,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对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 知觉压力 压力反应 身心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贝叶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0.46,0.61,95%可信区间(CI)为0.26~0.81,0.38~0.97,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为0.59~1.80,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84,0.41,95%CI为0.73~0.98,0.23~0.74,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为0.27~1.80,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3,0.13,0.14,0.13,0.15,0.13,95%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6,1.00,1.10,95%CI为0.52~1.60,0.31~3.50,0.49~2.30,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 标签: 腹腔感染 头孢菌素 甲硝唑 碳青霉烯类 Meta分析 网状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从学生和教育研究者的视角,在课程设置、教学对象、课程形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几个方面,分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与美国内布拉加大学医学中心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前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情况,发现两校在课程的形式和卫生系统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各有特点。通过总结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计应当以深入践行胜任力为主导理念,同时应加强多学科合作、加强教学意识和教学梯队建设,发挥附属医院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复杂医疗环境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体系。

  • 标签: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胜任力 整合课程 同济大学 内布拉斯加大学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欧洲格雷夫眼眶病协作组(EUGOGO)推出《2021版格雷夫眼眶病医学管理的EUGOGO临床实践指南》,侧重于格雷夫眼眶病(GO)的药物治疗,充分回顾了有关GO治疗的循证研究结果。与前版(2016版)相比,新指南增加了GO的新风险因素,明确了GO治疗结局评估方法,对中重度活动性GO的一线和二线治疗建议进行了大幅修改,是指导和规范GO临床实践行为的重要参考。

  • 标签: Graves眼病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郞格尔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例接受IM治疗的LCH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为患者1~3。对3例患者的诊断主要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治疗采取以IM为主的方案,随访截至2022年2月28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郞/朗格尔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郞/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imatinib mesylate""imatinib"为中、英文关键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Ovid Medline数据库中,IM治疗LCH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总结IM治疗LC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1,女性,63岁,因"多饮、多尿5年,头痛伴右侧大腿根部疼痛4个月"就诊于本院。患者2,女性,61岁,因"右上颚溃疡1个月"外院就诊,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LCH,遂于本院就诊。患者3,男性,38岁,因"右侧牙龈溃疡迁延不愈"外院就诊,诊断为LCH累及右侧牙龈、肺,经治疗病情控制不佳,遂至本院就诊。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1入院后行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头颅MRI、全身PET/CT、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垂体功能等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多系统LCH(MS-LCH),伴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2于当地医院行活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CH,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3行免疫组织化学、胸部CT、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MS-LCH。③治疗经过:患者1接受AVP(阿糖胞苷+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无缓解,遂改为AVP联合IM(100 mg/d)治疗8个疗程后,疼痛症状逐渐好转,后续采用IM单药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疼痛缓解、尿量减少。患者2确诊为单系统LCH(SS-LCH)后,开始接受IM(100 mg/d)治疗,治疗3个月后溃疡愈合,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无疾病复发或进展。患者3于本院就诊时LCH原位复发,采用IM(100 mg/d)、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万IU,1次/周)治疗6+个月后,口腔及肺部病变较前好转。继续当前治疗方案4个月后,患者出现头痛,额顶骨可扪及肿块,考虑LCH异位复发。调整治疗方案为IM 200 mg/d、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万IU,1次/周)治疗2+个月后,患者头痛稍缓解,额顶骨肿块较前缩小。继续当前治疗方案,截至随访结束,患者口腔病灶愈合、额顶骨肿块消失、肺部病变较前无变化,但仍有头痛症状。④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及筛选策略,共纳入7篇相关文献报道13例接受IM治疗的LCH患者。其中1例患者为SS-LCH,12例为MS-LCH。5例患者以IM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其中4例治疗无效。在IM治疗前,已接受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等化疗或放疗的8例患者对IM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反应。结论IM作为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方案,或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对LCH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郎格尔汉斯细胞 甲磺酸伊马替尼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贝叶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Choledocholithiasis" 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CBDS" OR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 ) AND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OR "LCBDE" ) AND ( "primary duct closure" or "PDC" ) AND ( "T-tube drainage" or "TTD" or "T-tube" ) AND ( "biliary drainage stenting or BDS) AND ( "clinical trials"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引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纳入评价LCBDE后胆总管缝合行BDS、单纯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BDS组为LCBDE后行BDS,一期缝合组为LCBDE后行单纯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为LCBDE后行T管引流。结局指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在Rstudio环境下应用GeMTC软件进行Meta分析。在贝叶框架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执行。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Brooks-Gelman-Rubin作图法、迹图法和密度图法对模型收敛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同时绘制各结局指标不同胆总管缝合方式的等级概率矩阵图。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2篇。12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982例,其中BDS组190例,一期缝合组296例、T管引流组496例。(2)贝叶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21,0.48,95%可信区间为0.06~0.52,0.24~0.87,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43,95%可信区间为0.12~1.30,P>0.05)。②BDS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18,95%可信区间为0.02~0.86,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70,95%可信区间为0.27~1.7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25,95%可信区间为0.03~1.60,P>0.05)。③BDS组和一期缝合组分别与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58,1.40,95%可信区间为0.13~2.40,0.41~5.5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39,95%可信区间为0.05~2.70,P>0.05)。(3)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级排名: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0.08%、0.98%、98.9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57%、92.38%、1.05%,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3.36%、6.64%、0.01%,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25%、18.93%、79.82%,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11%、74.01%、19.88%,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2.64%、7.06%、0.30%,3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0.89%、67.37%、21.7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16.09%、21.09%、62.82%,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73.02%、11.55%、15.44%,3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序: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BDS组。结论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后优先采用BDS,可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在http://www.crd.york.ac.uk/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7344。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缝合 胆道支架引流 T管引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髓系肉瘤(MS)合并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6例T-LBL/MS合并LCH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4例为T-LBL合并LCH,1例为T-LBL/MS合并LCH,1例为MS合并LCH。患者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9岁。3例为多发淋巴结内病变,另3例为多发淋巴结及皮肤/肝脾病变。5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3例可见数个残留萎缩的滤泡。瘤细胞有2种形态,一种为体积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呈片巢状分布。核圆形、卵圆形,这类细胞主要分布于残留的滤泡旁和副皮质区。另一种为组织细胞样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呈折叠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边缘窦、髓窦和滤泡间区。所有病例的背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表现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CD7阳性,不同程度表达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2、CD3,Ki-67阳性指数多在30%~50%之间。而组织细胞样细胞表现为CD1a阳性、S-100蛋白阳性、Langerin表达不一,不同程度表达CD163/CD68,不表达T和B细胞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多在10%~20%之间。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随访4例(随访时间6~63个月,中位时间18.5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带病生存。结论T-LBL/MS合并LC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型幼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皮肤、淋巴结,临床进展凶猛,预后差,故充分认识同一组织内两种病变成分有助于精准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组织细胞增多症 郎格尔汉斯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LC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肿瘤专科2013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LCH患儿的临床特征,其中有39例患儿完善BRAF V600E基因检测,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病灶活检组织及骨髓液/外周血BRAF V600E基因突变,分析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LCH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特点:60例患儿年龄(4.08±0.45)岁;男43例,女17例;年龄≤2岁、危险器官(RO+)、中枢神经系统(CNS)危险部位受累患儿主要集中于多系统累及(MS)组(P<0.05)。2.初始诱导治疗疗效影响因素:60例患儿,评估治疗有效28例(41.7%),无效32例(53.3%);控制治疗方案分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2岁(OR=4.944,95%CI:1.601~15.275,P=0.005)、MS(OR=6.855,95%CI:2.077~22.622,P=0.002)是初始治疗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对于JLSG-02治疗方案患儿,RO+是初始治疗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OR=8.250,95%CI:1.617~42.090,P=0.005);而在CCHG-LCH-2019治疗方案患儿中,RO+对初始治疗疗效无影响。3.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病灶活检组织的BRAF V600E基因阳性率为70.3%(26/39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与初始治疗疗效、发病年龄、性别、MS、RO+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但MS、CNS危险部位受累患儿BRAF V600E阳性率较同因素阴性者高,分别为76.0%(19例)比57.1%(8例)和74.1%(20例)比58.3%(7例);8例患儿完善骨髓液BRAF V600E基因检测,3例阳性,其中2例MS、1例多发骨侵犯;5例患儿完善外周血BRAF V600E基因检测,1例阳性,为MS伴肝脾器官受累。结论年龄≤2岁、MS、RO+的LCH患儿初始治疗反应差,临床上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病灶BRAF V600E基因突变发生率高,提示LCH是一种克隆性疾病;LCH患儿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MS、CNS危险部位受累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部分患儿存在骨髓/外周血BRAF V600E突变阳性,提示该类患儿发病机制不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BRAF V600E基因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DM)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和朗格汉细胞(LC)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4─1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备行PRP治疗且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的2型DM患者,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SNP和LC的变化,并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值和LC密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LC密度和NFL值,并采用SAS软件的MIXED模型分析重复测量的NFL值和L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49例。治疗眼接受PRP后部分患者出现SNP神经纤维变细,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区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各观察时间点NFL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39,P=0.004),且PRP治疗前NFL值[(15.5±3.7)mm/mm2]与第2次光凝后1周[(15.0±3.5)mm/mm2]、第3次光凝后1周[(13.4±4.3)mm/mm2]和第4次光凝后1周[(13.5±4.1)mm/m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治疗眼LC密度增加,并以涡状区为中心聚集,成熟LC浸润区伴有SNP神经结构的缺失;各观察时间点LC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0,P<0.001),且PRP治疗前LC密度[(40±54)cells/mm2]与第3次光凝后1周[(79±91)cells/mm2]、第4次光凝后1周[(98±126)cells/mm2]以及PRP完成后1个月[(87±102)cells/mm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眼第4次激光后1周LC密度与其基线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01);且重复测量的NFL值与LC密度呈负相关(=-0.041)。结论:PRP多次光凝可以导致LC密度增加;成熟LC可以导致SNP神经结构破坏。

  • 标签: 全视网膜光凝 朗格汉斯细胞 角膜共焦显微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