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患者具备良好的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安全性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联免疫法检测风疹病毒急性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年龄为20-40岁)的1500例血浆标本为研究对象,以联免疫法测定IgM抗体、IgG抗体,并对IgM抗体阳性、IgM抗体阴性且IgG抗体阳性的血液标本进一步测定IgG抗体亲和力。结果1500份血液标本中①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M阳性,阳性率0.80%,包括10例IgG抗体阳性和2例IgG抗体阴性。②1312例检出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阳性率87.47%,包括12例IgM抗体阳性和1300例IgM抗体阴性;③188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IgG抗体都为阴性。④10例IgM阴性而IgG阳性的血液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7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例亲和力中等,1例为高度亲和力。1300例IgG抗体阳性而IgM抗体阴性得标本测定IgG亲和力,结果表明12例IgG抗体亲和力低,250例亲和力中等,1038例为高度亲和力。结论检测风疹病毒的IgM抗体及IgG抗体亲和力可有效诊断风疹病毒感染情况,IgM抗体阳性及IgG抗体亲和力低的样本可诊断为感染风疹病毒。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风疹病毒 急性感染
  • 简介:摘要应激性溃疡是多发性外伤,严重全身性感染,大面积烧伤,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反应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胃粘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之一。应激性溃疡的病灶有4大特点①是急性病变,在应激情况下产生;②是多发性的;③病变散布在胃体及胃底含壁细胞的泌酸部位,胃窦部甚为少见,仅在病情发展或恶化时才偶而累及胃窦部;④并不伴高胃酸分泌。作者收集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病人26例,使用注射用血凝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注射用血凝酶 应激性溃疡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蛇毒血凝在腹部手术中的临床运用来讨论其止血效果。方法以我院66例中等腹部手术患者为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3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观察组进行术前注射和滴定蛇毒血凝,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手术过程中测定出血量,单位出血量和止血时间,记录术后0.5h、1天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单位出血量和止血时间显著缩短,术后0.5h、1天出血时间、出血量、凝血时间显著缩短,其它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蛇毒血凝能有效减少血管出血,加速凝血,效果显著(P>0.05)在临床上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蛇毒血凝酶 腹部手术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注射用血凝对位置不明的慢性肝内胆管出血治疗效果观察。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的3例确诊为慢性肝内胆管出血的病人行经皮肝穿刺置管,每日经置入的引流管缓慢注入注射用血凝(辽宁诺康)2U+注射用生理盐水50ml,每日2~3次,注入后夹闭引流管,5天为1个疗程。结论以上患者经治疗后肝内胆管出血症状消失,以上患者均未出现类似症状,最长随访期限1年。

  • 标签: 肝内胆管 出血 注射用血凝酶 经皮肝穿刺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金锦香中酚性成分抑制脂肪酸合活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体化合物对脂肪酸合的抑制作用。结果金锦香酚性成分中鞣花酸类和含有酯基基团的化合物对脂肪酸合有抑制活性,抑制IC50值范围在3.7-87μg/ml。结论金锦香中黄酮苷类与鞣花酸类成分具有脂肪酸合抑制活性。

  • 标签: 金锦香 酚性成分 脂肪酸合酶 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优势。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瑞替普治疗(对照组,24例)与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25例)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CK(血清中心肌)、CK-MB(心肌同工)、cTnT(肌钙蛋白)、SOD(超氧化物歧化)等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的CK、CK-MB、cTnT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可采用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治疗方案,临床价值显著,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有助于增强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降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按随机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以下简称A组)和对照组(以下简称B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疗程为14天。结果治疗后,A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比B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A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ZST)较B组和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降纤酶 治疗 有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机械通气联合血凝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将新生儿肺出血的患儿1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与静脉滴注血凝;治疗组10例加用血凝气管内给药联合机械通气。结果治疗组平均肺出血停止时间5.6±2.2h,治愈率7例(70%),对照组分别为14.3±3.8h,2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气管内加压滴入血凝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效果显著。

  • 标签: 新生儿肺出血 血凝酶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压力超负荷不仅使心肌细胞肥大,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如ET、AngⅡ、醛固酮等含量升高,一方面维持心功能,另一方面成为刺激因素和介导因素,激活分子间的信号传递而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并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或对钙离子敏感性增强是外界刺激和/或内在功能缺陷所致心肌肥大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些体液因子作用的共同特征都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钙调神经磷酸(calcincurin,CaN)信号转导系统,在机体信号传递网络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尽管临床上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心肌重构,但直到近几年人们对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才开始有所认识。虽然致心肌重构的各种刺激因素不同,但是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却相似,即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蛋白合成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大增殖、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心肌细胞上存在着大量的受体,它们接受外界信息物质,把细胞外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同时启动了信号转导通路,最后诱导或抑制新的蛋白质合成或是促进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而致心肌重构。钙调神经磷酸(CaN)引起心肌重构的信号转导通路与心肌重构的发生紧密联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外科手术病人160例,随机分成两组,于术前30min及术后开始分别运用注射用血凝(治疗组)及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时间、出血总量、单位面积出血量、以及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出血时间、出血总量、单位面积出血量上均优于对照组,在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指标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注射用血凝用于外科手术中的止血疗效确切,临床运用安全。

  • 标签: 注射用血凝酶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血Ⅲ在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活性差异。方法采用上海太阳抗凝血Ⅲ试剂盒在德国BE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Ⅲ活性。结果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Ⅲ活性分别是110+8.6%和90+8.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抗凝血Ⅲ活性明显高于普通冰冻血浆的抗凝血Ⅲ活性。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 简介:摘要本文对采用凝血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胃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凝血用于治疗胃出血有助于促进出血停止,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可将其作为胃出血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胃出血 凝血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POCT法与速率法在心肌标志物检测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8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抽取2份样本量相同的静脉血样本,均进行肌酸激酶同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测,其中一份行POCT,另一份送往检验科用速率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性。结果POCT法检测时间(23.16±3.82)min,较速率法的(93.01±11.14)min明显缩短(P<0.05);POCT法与速率法检测的CK-MB、Myo、CTnT水平比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POCT法诊断急性心梗的特异度较速率法明显升高,但其敏感性显著低于速率法(p<0.05)。结论POCT法与速率法检测心肌标志物的结果基本一致,且POCT法特异性较高,检测时间短,但POCT法的检测成本较高,最好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故其对医院门急诊、病房床旁急性心梗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肌标志物 检测 POCT法 酶速率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骨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在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接诊0~2岁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210例,进行骨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测。同时,进行左腕关节X线摄片进行对照。结果通过骨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查,210例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中有202例符合两项诊断标准,确定为佝偻病,早期诊断率为96.19%。通过X线片检查,有200例患儿检查结果异常。X线与这两项检查结果相符率为99.0%。结论联合使用骨碱性磷酸检测和骨密度B超早期诊断佝偻病,可以减少单一技术应用时出现的误诊漏诊,为更好地早期诊治佝偻病提供了诊断依据。

  • 标签: 骨碱性磷酶 骨密度B超 佝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激肽原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12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胰激肽原联合葛根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的治疗有效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2,P=0.0229)。结论胰激肽原联合葛根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胰激肽原酶 葛根素 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消化片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分析复方消化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来自4个不同地区的200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随访工作,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多片和复方消化片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疾病治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意义。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2/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消化片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消化不良 多中心研究 复方消化酶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白血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培门冬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26名患者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9.66%,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中有25名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6.21%,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骨髓抑制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23.36±5.26)d,对照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29.55±6.13)d,试验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门冬酰在白血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骨髓抑制程度,缩短骨髓抑制恢复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左旋门冬酰酶 白血病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