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优缺点。方法我院检验科收集的200例患者血液标本(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两种方法进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1.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呈阳性13份,阳性率为6.63%;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呈阳性14份,阳性率为6.65%。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2.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共有4份标本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复测之后,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法一致,胶体金法检测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0.25%、0.68%.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高于胶体金法((P<0.05)。讨论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可靠方法主要包括有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两种,临床检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便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二者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乙肝表面抗原 优缺点
  • 简介:我们曾对连续204例使用表面多孔金属髋臼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了7~10年的随访报告。本文对这些关节置换的15~l8年远期结果进行评估。研究中入选的142例髋关节中,136例(96%)仍然使用原来的髋臼。142例中的3例因为无菌性松动而失败。10例(7%)因为过度磨损或治疗骨溶解而需更换组配型髋臼内衬。将因松动而需翻修或有松动的放射学证据者定为失败,髋臼金属杯的l5年生存率为99%。尽管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骨溶解和再次手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非骨水泥髋臼重建的l5年生存率是优异的。大多数并发症的发生与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有关。

  • 标签: 表面多孔髋臼假体 全髋关节置换 聚乙烯内衬 磨损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抗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50A杂交瘤细胞的单链抗体(SeFv)。方法应用重组噬菌体抗体技术,从50A杂交瘤细胞中分离、构建单链抗体基因,并将其克隆入噬粒pCANTAB5E中,转化E.coliXL-Blue,辅助噬菌体援救构建50A噬菌体单链抗体库;采用完整红细胞亲和富集法淘选阳性重组噬菌体,鉴定重组噬菌体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免疫印迹试验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特异性抗原活动。结果用M13KO7援救XL—Blue转化菌中的pCANTABSE重组噬菌体,得到滴度为4×10^9pfu/ml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免疫印迹试验证实表达产物保留了亲本单抗对人红细胞血型A抗原的特异性亲和力。结论成功构建50AMcAb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为进一步研制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基因工程原核血型检定抗体试剂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红细胞 血型 单链抗体 噬菌体表面呈现 免疫印迹试验 特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MicroLabStar)定性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以电化学发光仪E170制备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定期监控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性能,如加样体积误差、洗板机液体残留量、孵育器温度、灵敏度等。结果中等浓度HBsAg质控品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弱阳性质控品;孵育过程液体损失率达11.83%,加样体积(50μL)误差为-0.23%,洗板后平均每孔残留液量为2.73μL,污物残留量小于1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7.2%,孵育器温度变异系数(CV)值为0.74%,HBsAg浓度在1~300COI时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r=0.985,P〈0.01)。结论质控品的制备和应用、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性能的鉴定是准确定性HBsAg的有效保障。

  • 标签: 酶免分析系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不同孔径的固定表面生物型假体植入兔体内的骨长人情况,为人工膝关节生物学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制作兔部分限制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假体,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假体固定表面用激光焊接两层不锈钢网,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相同,网孔均为(2×2)mm,称大孔假体(实验组假体)。另一组设计为两层不锈钢网孔大小不同,大网孔大小为(2×2)mm,小网孔大小为(1.5×1.5)mm,大网孔钢网焊接在紧贴假体固定表面,小网孔叠放在其外面,称小孔假体(对照组假体)。两组假体两层钢网均错开焊接。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分别行左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髌骨不置换。术后1、3、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各5只,进行硬组织切片染色,计算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结果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固定表面孔径不同影响假体与骨界面的骨长人,大孔假体骨界面新生骨形成率及假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率要优于小孔假体。

  • 标签: 膝关节 假体 内固定器 骨长入 界面
  • 简介:摘要支气管镜检查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喷雾法、超声雾化法、含漱法、气管内滴注法等。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支气管镜术前使用电驱麻醉吸入法对病人进行咽部表面麻醉比传统手握式喉头喷雾器吸入麻醉法取得满意效果,现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比较。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加颞肌脑表面贴附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例去骨瓣减压加颞肌脑表面贴附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术后存活12例,大部分意识状态及肢体功能逐渐恢复,能独立生活(ADLⅡ级)5例,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7例,死亡2例。结论去骨瓣减压加颞肌脑表面贴附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颞肌脑表面覆盖 大面积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咽喉部表面麻醉,用于儿童保留自主呼吸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6-1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右美托咪定不同负荷剂量(1.0、1.5、2.0μg/kg)随机分为三组(D1-D3,n=20),输注时间10min,负荷剂量泵入5min后给予芬太尼1μg/kg,用喉麻管行表面麻醉;输注完毕,评估Ramsay镇静评分,如果<5分,给与异丙酚1mg/kg后再次行表面麻醉,2min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1%七氟醚麻醉维持.于入室后(T0)、负荷剂量5min时(T1)、10min时(T2)、插管前(T3)、后(T4)及1、5、10min(T5-T7)时记录SBP、DBP、HR、SpO2;T0-T2时的呼吸频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升高及患儿有无呛咳、躁动等情况.结果右美负荷剂量时三组心率均减慢(P<0.05).D1和D3组收缩压无改变,D2组收缩压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但是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插管后,仅D1组心率增快(P<0.05),D2和D3组收缩压下降.三组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三组在T0-T2时刻呼吸频率未见明显变化.D1组需要补救措施,以及插管过程中出现呛咳、躁动的情况明显增多(P<0.05),D3组负荷剂量时出现血压升高、心动过缓例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完善的咽喉部表面麻醉下,右美托咪定1.5μg/kg负荷剂量泵入,能够保留自主呼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减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关键词右美托咪定;自主呼吸;气管插管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51-01目前在儿童临床麻醉中,缺少安全有效的慢诱导的方式,既要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又要有一定的麻醉深度.右美托咪定在成人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可用于清醒插管的药物,复合靶控瑞芬太尼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醒插管1,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有助于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2.儿_______童方面右美托咪定已经被证实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儿童麻醉3,4,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咽喉部表面麻醉用于儿童保留自主呼吸插管的效果,探讨右美托咪定的最佳负荷剂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MAS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7年9月接受的110例新生儿MAS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单纯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与实验组(55例给予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同一时间段PaO2、PaCO2、氧合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MAS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有效改善个体血气指标。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MAS
  • 简介:摘要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一年之间,在院内进行治疗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情进行跟踪研究,探讨全膝表面置换术疗法对于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的作用,通过实际案例的显示,全膝表面置换术对膝关节炎病情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由此,希望全膝表面置换术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困扰。

  • 标签: 全膝表面置换术 老年患者 膝关节 骨关节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其发病率较高,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此,笔者结合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整理,并对其进行如下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进展
  • 作者: 葛仲夏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9期
  • 机构:葛仲夏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医院儿科河北沧州062350【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89-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眼表面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 112例眼表面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56例;研究组应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入选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结论:眼表面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将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提高。

  • 标签: 眼表面损伤 维生素 A棕榈酸酯 玻璃酸钠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收肌管阻滞与表面麻醉用于患者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8年2月份到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接触表面在人体跑步过程中对肌肉调谐及下肢刚度调节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9月,将14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数据15例。令其在室内跑步机、柏油路、室外塑胶跑道、草地上进行统一频次的跑步测试。利用肌电信号测试仪将研究目标在四种不同材质上的下肢肌肉刚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不同表面对人体跑步过程中对肌肉调谐与下肢肌肉刚度的影响。结果:在柏油马路上跑步的实验人员的下肢刚度与其他三组存在较大差距,不同表面对肌肉调谐和下肢刚度的影响中,在柏油马路及塑胶跑道中进行跑步测试的数据与跑步机存在较大差距;在草地中跑步的实验人员测试数据与柏油马路存在极大差距,组间差距显著(P

  • 标签: 运动表面 肌电值 肌肉调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80名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研究。将病人按照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实施机械通气法的同时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中PH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内随机选择60(60)例,即将治疗形式作为分组依据,即实验与对照,各组病患人数分别为30(30)例。对照组整体病患均接受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实验组整体则接受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发现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5%,对比发现P<0.05。结论: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实施nSIMV((应该是nSIMV))联合PS治疗,可以提升疗效,缩短氧疗时间,改善血气指标,促使患儿康复。

  • 标签: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