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化疗是控制癌症发展,延长病人寿命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化疗有较严重的副作用,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因肠道粘膜坏死致穿孔、腹泻.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还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化疗病人,必须加强护理,减轻副作用,使其按计划进行治疗.

  • 标签: 化疗 胃肠道反应 护理措施 肠道粘膜
  • 简介:胃肠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患者致死的元凶,同时也严重制约着胃肠恶性肿瘤疗效的提高.癌肿复发和转移常并发消化道梗阻、穿孔和出血等,大多生活质量低劣,对于是否再次手术有时不易作出准确的选择.胃肠肿瘤根治切除后的复发率(含局部、远处和两者并存复发)为5%~80%;复发转移距原发肿瘤初次手术的时间差别较大,但55%~80%患者的肿瘤复发发生在手术后1~2年内,高峰期在6~12个月之间,极少数可发生在5年之后.

  • 标签: 胃肠肿瘤 诊断 治疗 手术 适应证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类癌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中,胃类癌13例,直肠类癌16例,阑尾类癌7例,结肠类癌12例,回肠类癌1例.术前误诊71.4%,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25.0%、结肠类癌83.3%误诊.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6.9%;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70.3%、62.3%和58.4%.结论胃肠道类癌术前误诊率高,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有无肌层侵犯或淋巴结转移.

  • 标签: 胃肠道类癌 诊断 手术 预后 临床分析 淋巴结转移
  • 简介:肝转移是胃肠道癌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胃肠道癌初诊时约有10%~25%的患者已存在同时性肝转移,有20%~25%的患者此后发生异时性肝转移,未经治疗的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其5年生存率提高到40%左右[1].因此,应对胃肠道癌肝转移的治疗引起足够重视,以提高胃肠道癌的总体治疗水平.

  • 标签: 治疗水平 胃肠道癌 肝转移瘤 患者 初诊 左右
  • 简介: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cell)体外分化2.5-3.5天形成的拟胚体(embryoidbody,EB)中可产生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blastcolony-formingcell,BL-CFC),后者具有造血和内皮细胞双向分化潜能,是目前体外实验可检测到的最早期的定向造血分化的细胞.本研究建立BL-CFC培养体系,并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巢式RT-PCR鉴定单个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贴壁细胞和非贴壁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表明:部分贴壁细胞吞噬DiI-Ac-LDL,并表达CD31,UEA-I,VE-cadherin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非贴壁细胞具有原始造血(primitivehematopoiesis)和(或)永久造血(definitivehematopoiesis)活性,其中20%的原始细胞集落含有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ighproliferativepotentialcolony-formingcell,HPP-CFC),后者能形成次级造血集落.结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CFC可产生高增殖潜能造血祖细胞,但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HPP-CFC是否具有体内造血活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原始集落形成细胞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造血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睾丸内注射法pEGFP-N1在精细胞的整合和在早期胚胎中表达.方法选择4头本地山羊,双侧睾丸注射不同剂量质粒DNApEGFP-N1,注射后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pEGEP-N1在精子中的整合.结果pEGFP-N1整合到精子基因组中,转染效率最高发生在注射后第40天,转染阳性率最高为81%;绿色荧光蛋白在精子及其体外受精的部分胚胎中表达,胚胎阳性率最高的达66.7%.结论通过睾丸内注射pEGFP-N1能整合进入精子基因组,并能通过体外受精在山羊早期胚胎中表达;睾丸内注射法可能是一种可行、简单并利于推广的制备转基因山羊的方法.

  • 标签: 早期胚胎 精子 睾丸 表达 体内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中美两国科学家日前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稳定的克隆牛胚胎干细胞系。这些细胞能够无限复制,并且可以转变为几乎所有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

  • 标签: 胚胎干细胞系 克隆牛 科学家 构建 器官
  • 简介:了解胃肠手术抗生素使用和术后感染的情况,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及感染发生情况,胃肠手术中应用抗生素不能很好地预防术后感染

  • 标签: 使用术 感染调查 手术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的病人并发肠道真菌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医院10年胃肠肿瘤术后引起肠道真菌感染的43例病人,分析易引起肠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长时间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氨基糖甙类和喹喏酮类、激素,是主要危险因素。诊断的关键是对该病的警惕和根据临床症状及大使细菌学检查。治疗上提出停用抗生素,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应用抗真菌药。结论: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合理治疗,均可治愈。丽珠肠乐、制霉菌素及氟康唑是治疗的首选药。

  • 标签: 临床研究 胃肠肿瘤 肠道真菌感染 手术后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 病理
  • 简介:我科于2003年11月12日收治1位急性胃肠炎患者,床边心电图示:心肌梗死。经过27天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急性胃肠炎 并发症 心肌梗死 护理 心电图
  • 简介: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是经内镜(胃镜、结肠镜、腹腔镜等)导入高频微型超声探头,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对消化管管壁或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描的方法。由于探头可以接近病变,探头频率可大大提高,使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同时,在消化管管腔内进行超声扫描,可避免皮下脂肪、肠腔气体和骨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影响和干扰,获得清晰的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和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影像,被称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EUS

  • 标签: 超声内镜 胃肠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辣木提取物对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吗丁啉组、辣木浸膏组和辣木片剂组,分别观察辣木对小鼠胃排空率、小肠炭末推进距离和便秘小鼠的排便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辣木浸膏和辣木片剂均显著增加小鼠胃排空率(P<0.01),而且辣木浸膏明显增加便秘小鼠排便数量和促进小肠炭末推进速度(P<0.01),但辣木片剂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辣木具有改善小鼠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

  • 标签: 辣木 胃肠运动功能 小鼠
  • 简介:我院自1995年5月~1997年10月,开展腹腔镜胃肠道手术32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16~74岁,平均32.1岁。疾病种类及手术方式见表1。

  • 标签: 腹腔镜术 胃肠疾病
  • 简介:消化道是摄入食物并将其消化、吸收营养、排除残渣的重要系统.要想完成其中的任务,各部分肌肉需要进行协调的运动.

  • 标签: 促动力 动力药 浅谈胃肠道
  • 简介:目的观察肠胃康冲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给肠胃康冲剂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辅以补液对症治疗.结果经治疗,200例患者,痊愈189例(94.50%);显效3例(1.50%);有效1例(0.50%);无效7例(3.50%).总有效率96.50%.结论应用肠胃康冲剂口服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显著,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 标签: 胃肠炎 肠胃康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