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 100例设作观察组,再将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 80例设作对照组,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结果:比较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容积比( PC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肝硬化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与健康人群有明显差异,可以准确确诊疾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检验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惠者出血情况把8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出血组,一组为无出血组.每组各40例。另选择40例健康人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出血组与无出血纽血小板参数、凝血酶原时间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对比,血小板参数、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出血和肝功能受损均可以由血液中血小板参数、凝血酶原时间产生的变化检测出来,对患者肝硬化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相关指标也可以作为肝硬化评估的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我院作健康体检的人员38例作为对照组,检验两组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结果观察组PT、MPV、P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PCT水平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为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血小板减少及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血液标本900份,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且分析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结果不合格的血液样本有113份,占总数量的12.6%。依据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记录的内容可以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容器不当(9份)、样本量不足(12份)、凝血(46份)、溶血(33份),其他原因(13份)。对出现凝血的血液标本进行了复查,并对比了复查前后的结果,分析结果发现血液标本凝血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偏低,白细胞测定值偏高,血小板明显降低。两组数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检验的工作人员应仔细、认真、负责,认真做好血液检验工作中的任何一处细节,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进而提升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不合格原因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予以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水平检验,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对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肝硬化患者实施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后,其血小板各指标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情况。方法将我院2017月-2019年4月内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是否出血为分组标准,出血者30例设观察组A,未出血者30例设观察组B;同时选取该时段内我院体检健康者30例设对照组;分析探究①对照和观察两组、②观察组A、组B两组血小板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其一①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比较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压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比较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④比较血小板分布宽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二①比较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压积,观察组A低于观察组B,P<0.05。②比较血小板分布宽度,观察组A高于观察组B,P<0.05。③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观察组A高于观察组B,P<0.05。④比较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B低于观察组A,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通过血小板指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检验,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 血小板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能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300例肝硬化患者主要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取同期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象。入选者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测,而后观察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指标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异常现象,且出血者与未出血者这两者指标存在差异也十分显著,可为此病诊疗提供科学价值。

  • 标签: 检验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参数对肝硬化的鉴别检验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未出血组,各35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70例人员设为健康组,对比两组PT、血小板参数。结果:病例组PT、MPV、PDW较健康组更高,而PLT、PCT更低(P<0.05);出血组患者PT、MPV、PDW较未出血组更高,而PLT、PCT更低(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PT和血小板参数相较常人均有一定程度变化,根据指标的诊断还可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伴有出血,是值得临床推广借鉴的检验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参数 鉴别检验
  • 简介:患儿,男,6岁。于2005年6月4日入院。主诉反复鼻衄及紫斑4年半。患儿平素撞伤后皮肤出现紫块。自2000年3月(即1岁半)开始常有不明原因鼻衄,经常好发于夜间,每次出血量少,不治自止,并同时伴有紫癜。而2001年5月患儿奔跑跌倒,前额着地,当时局部出现一小块阏斑,面部稍肿,数日后发展为鸡蛋大小血肿,局部疼痛不适,约经2周后逐渐吸收消退。其后鼻衄次数频繁,发作前伴有咳嗽或发烧史。2002年7月因发热及右小腿近膝关节周围出现瘀斑,曾诊断为“败血症”收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约20d瘀斑消退出院。

  • 标签: 血小板无力症 反复鼻衄 小儿 紫癜
  • 简介:血小板输血反应是指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原因,使输入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发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后紫癜(post-transfusionpurpura,PTP)、血小板输注后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等输血不良反应[1]。本文对血小板输血反应及其对策作一简述。

  • 标签: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 简介:摘要1例31岁孕妇在剖宫产围术期为预防感染接受头孢硫脒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为166×109/L。在第2次用药后(术后21 h)常规行血细胞检查,发现PLT 40×109/L。术后30 h时PLT降至最低(14×109/L),患者无出血症状。停用头孢硫脒,给予输注血小板、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和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对症支持治疗,4 d后PLT恢复正常。随访至产后3个月,患者的血小板均正常。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血小板减少症 抗生素预防
  • 简介:摘要: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常用于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非免疫因素以致血小板输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多次输血后的免疫因素产生血小板抗体使得血小板被加速清除。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非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妊娠期特殊生理条件下血小板功能状况,寻找并建立孕周相关的血小板计数参考范围。方法收集在本院建卡、生产直至产后检查“正常”的孕妇58例。分别观察其15周之前、20-25周、30-35周及产后4周以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状态(选择MPV和GMP140两指标观察)。选同期本院在健康体检的非孕妇女45例为正常非孕对照组。结果正常妊娠妇女MPV和GMP140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与正常非孕对照组比较,正常妊娠孕妇血小板计数随孕期增加而逐渐降低,至孕晚期降至最低点。结论正常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随孕周增加而降低,但血小板活化状态正常。孕期相关血小板参考值范围是早孕155(78~289)×109/L,中孕140(75~260)×109/L,晚孕135(73~220)×109/L。

  • 标签: 参考值范围 孕期相关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颗粒膜蛋白140(GMP-140)
  • 简介:血小板在参与机体止血、凝血过程及血管内皮的修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抗肿瘤大剂量化疗放疗、心肺手术、大量输血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日益增多.血小板的输注不仅保证了临床上一些有效的治疗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也使很多危重病人起死回生.近年来,血液采集、分离技术的进展和塑料采血袋的使用,特别是血细胞分离机的问世,使得血小板的输注已经成为了现代成分输血的主要内容之一.据统计,美国从1972年到1986年14年间血小板的用量增加了15倍,至2000年,血小板输注已占成分输血的39.96%.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成分输血 临床输注指征 输注剂量 禁忌症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