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液中一个最小的成分细胞就是血小板,其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在当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步发现血栓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为了使血栓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进行准确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认真分析了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可供参考。

  • 标签: 血小板 微粒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在血液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与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血液疾病患者资料,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评估2组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不同血液疾病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95.45%vs.72.73)、(90.91vs.63.64%)(P﹤0.05);不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患者临床检测中,进行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检测,可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能够为不同血液病检测者,提供有力的临床诊断依据,对后期的治疗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临床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广泛实践与应用。

  • 标签: 骨髓涂片 血小板参数 血液疾病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小板参数联合骨髓涂片对血液疾病的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88例血液疾病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4例患者,对照组仅检验血小板参数,研究组检验血小板参数并进行骨髓涂片检验。对比两组的特异度、灵敏度;对比研究组不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结果研究组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对照组;除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外,研究组不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检验血小板参数对血液疾病检验效果有限,可配合骨髓涂片来提高对血液疾病检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以实现对不同血液疾病的准确鉴别。

  • 标签: 血小板参数 骨髓涂片 血液疾病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目前临床输注用血小板(Platelet,PLT)制品有2种,1种是机采血小板(Apheresisplatelet,AP),另1种是从采集全血再分离出浓缩血小板(Whole-bloodderivedplatelet,WBP),后者的制备方法又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法和白膜(Buffy-coat,BC)法,美国多用PRP法,欧洲多用BC法,且多以4~6人份汇集(pooled)为1个治疗量[1]。

  • 标签: 手工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疗效 输血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行PCI术后患者共46例。分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内血小板参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PDW、MPV、P-LCR明显升高(P<0.05);46例患者在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PLT聚集率为监测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指标,而PDW、MPV、P-LCR可作为辅助指标,两者协同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相关参数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44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以及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组,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阴性率,并根据研究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发现,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而研究组血小板抗体的阴性率约为55.3%。除此之外,调查研究组患者的阴性组和阳性组发现,两组患者在输注1h、24h后,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 标签: 血液病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 简介:目的分析血小板监测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调整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对血小板功能进行监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调整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随访3个月后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小板功能监测调整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能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为76例,占96.20%;对照组总有效为64例,占81.01%;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观察组6酮前列素Fla低于对照组,P选择素、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血小板活化,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减少其他并发症出现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1。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小板活化指标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单采血小板者的筛选、采集细节和观察处理,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证了捐献者的安全和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 标签: 血小板 筛选采集 浅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是否出血分成两组,A组30例为出血者,B组50例为未出血者,另择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都施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作出比较。结果病例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进行检验,能够充分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与出血的情况,并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检验价值 肝硬化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法从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录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抽选40例,作为观察探讨对象,分为肝硬化组,并于同期选取4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凝血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