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5 个结果
  • 简介:柏拉图作品《拉克斯》描述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斯尼基阿斯之间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苏格拉底引导反诘,拉克斯尼基阿斯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勇敢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秩序。作为灵魂秩序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斯》暴露了他们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思想家们语言“本质”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人文学术之重构巨大影响;指出齐姆斯基“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本质主义语言观语言决定论抵制。

  • 标签: 心灵 语言 范式转换
  • 简介: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形而上学沉思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灵魂身体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物体性事物基本认识,我们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重要中介。

  • 标签: 想象 空间 广延
  • 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公羊大师,其春秋公羊学研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总体透视孔子《春秋》以究《春秋》制作本原;(二)系统归纳《春秋》书法以明《公羊》解经方式;(三)驳难申辩《公羊》悖论以显《公羊》精神特质;(四)衍生申论《公羊》大义以成《公羊》思想体系。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研究大大拓展了《公羊》思想空间,并由此形成一个公羊学派,两汉乃至此后古代中国经典解释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 《公羊传》 公羊学派
  • 简介:通过被称为法氏例子思想实验,法兰克福否定了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决定论与道德责任相容。法兰克福论证不相容论者造成了巨大挑战。魏德克以及其他一些不相容论者发展出一种主要反驳策略,但未能切中肯綮。本文区分了本体论上可取舍可能性与经验上可取舍可能性。法氏例子实际上只涉及经验上可取舍可能性,而自由意志陈述却是本体论上可取舍可能性。由于没有做出这样区分,法兰克福概念层次间做了不恰当跨越,将由法氏例子得出结论看作是对本体论层次上可取舍可能性原则否定。因此法兰克福并未能通过法氏例子否定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必要条件,法氏例子也不能表明决定论与道德责任相容。

  • 标签: 法兰克福 法氏例子 自由意志 道德责任 可取舍的可能性原则
  • 简介:20世纪英美哲学自然主义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研究上亦是如此。心灵哲学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化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意向性特殊定义相关哲学概念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权威性心理学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关系存在不恰当描述,但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自然化。

  • 标签: 意向性 自然主义 塞尔
  • 简介:<正>经济效益是制约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攻坚课题。如何走出一条质量好、效益高工业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而经济效益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广东石化行业,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广东石

  • 标签: 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道路 效益高 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力诸因素 发达国家
  • 简介: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 标签: 认识论批判 方法论 虚无主义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形成.“价值域”形成过程,存在着人们价值选择上严重“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国家以因大规模天灾人祸造成社会特殊状态为起点,构建着灾难叙事。利用灾难“将发生”国家,构建出“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而利用灾难“已发生”国家,则构建出“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国家构建灾难叙事同时,实际也利用灾难不断构建与巩固自身秩序。因所处状态不同,国家有着“日常秩序”与“特殊秩序”。如果两者联结是直接,都隶属于一个统一体制下,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将体现在制度覆盖性与渗透性上;如果两者联结必须以国家出场为前提,那么国家秩序构建与强化则体现为政府形象得以展示与地位得以加强。作为采用“被个别诠释灾难”叙事模式典型中国,为了完善自身防灾抗灾行动同时保留自身每次灾难诠释空间,需要借鉴“被划一整合灾难”叙事模式,建立“半覆盖性”体制,并且将自身灾难叙事发展得更为立体化与人性化。

  • 标签: 国家 灾难 秩序 被划一整合的灾难 被个别诠释的灾难 日常秩序
  • 简介:以结构主义为支撑后现代激进思潮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语境,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一种立场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
  • 简介: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观点是基于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符号问题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胡塞尔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胡塞尔文本"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非当下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方式是不令人满意

  • 标签: 观念之物 本质直观 符号 理念 现象学
  • 简介:本文通过审美主体伦理主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海德格尔后现代宗教式主体儒家形而上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生存作为自己绝对责任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伦理主体审美主体关系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抽象.片面地强调人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关系(老庄海德格尔),或否认人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一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正>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但生命之树却是常青。此言不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不但广大理论工作者们在学术上执着地探索发展社会义主建设辩证法,而且,活生生现实生活,广大人民群众也各行各业通过自己劳动,在实践丰富发展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开平水泵厂近些年来成就和发展

  • 标签: 开发新产品 生产经营 机械制造企业 成功之路 哲学思考 适销对路
  • 简介:这个关于中国北方某村庄竞争性选举研究指出了两类矛盾:一类是村民与村干部矛盾,另一类是村庄精英与寻求权力者矛盾。村民与老村官矛盾集中体现在:后者腐败与管理不善,导致了集体财产被严重侵蚀再分配不公。而村民与新村官矛盾则在于:后者无法解决老村官遗留下来问题。这对矛盾不仅引发了民怨,同时也燃起了民众参与政治热情。精英分子之间矛盾集中在对政治职务竞争,由此导致了选举以及之后政治派别派系形成,这已成为乡村政治一个显著特征。该村治理问题调查表明:自由选举导致政治权力激进再分配,因满足不了村民集体财产重新公平分配深层愿望,而无法令村民满意。

  • 标签: 中国 农村 政治 选举 民主化
  • 简介:胡塞尔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方法扩展到实践行为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例证,它们最初是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发展过程,以意向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有效性,并胡塞尔意向性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 标签: 意向 充实 实践理性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