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死率居中国癌症第4位。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多为中晚期,这是因为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也无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因此早期肿瘤筛查对本病诊断有关键作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肿瘤筛查方法是血清肿瘤标志检测,它具有快速、微创、简便、可动态观测的特性。血清肿瘤标志有许多项,其中CA125、CYFRA21-1、CA19-9、CEA、SSC-Ag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就此5项标志与早期食管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食管癌 早期诊断 血清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碱能生物标记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本院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阻滞下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65~8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Ⅲ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于麻醉前取肘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uChE)、TNF-α和IL-6浓度。于术前1 d、术后入恢复室、术后1、3和7 d(或出院前)同一时段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术前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前认知状态,术后采用CAM法和MDAS法评估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P组)和非POD组(NP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结果NP组349例,P组57例,POD发生率为14.0%。与NP组比较,P组患者年龄、术前并存基础疾病(≥3种)、血浆ChAT、TNF-α和IL-6浓度升高,AChE和BuChE浓度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ChE、BuChE、ChAT浓度变化和高龄是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POD的发生与术前血浆AChE、BuChE和ChAT浓度变化有关。

  • 标签: 胆碱酯酶类 老年人 谵妄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以"腹胀、纵隔肿"为特点的动脉-门静脉瘘患者,其因肝门部动脉-门静脉瘘导致门静脉高压,在长期门静脉高压作用下,食管周围曲张静脉发生慢性出血、局部破裂、机化,逐渐形成包裹性肿块,经先后2次经腹腔动脉栓塞术成功完成血管封堵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纵隔肿物 食管静脉曲张 介入栓塞
  • 简介:摘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因子Kazal 1型(SPINK1)是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之一,因其在卵巢癌、胰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SPINK1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

  • 标签: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生物标记 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主要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治疗方法。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获益和持久反应,但是整体反应率仍较低。研究发现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可以预测免疫治疗效果,MSI-H/dMMR、TP53和KRAS等基因突变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而MDM2/4、EGFR、ALK等基因则与免疫治疗效果呈负相关。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一种侵袭性高、破坏性极强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率低、病程进展快、治疗阻力大。大多情况下,胰腺癌发现时常常已进展到晚期。尽管与其他癌症相比,胰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其致死率极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胰腺癌相关肿瘤标志被发现和研究,这些标志的检测将对胰腺癌早期诊断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将对与胰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以及基因类肿瘤标志进行介绍。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标记,生物学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WWOX)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8月到2019年8月经手术切除的189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WWOX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过表达WWOX和对照质粒的慢病毒感染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稳定细胞株,分为WWOX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的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黏着斑激酶(FA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蛋白的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WWOX蛋白水平(89.33±7.12)较癌旁组织WWOX蛋白水平(190.32±13.09)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P<0.05)。WWOX组细胞增殖(0.91±0.39)较对照组细胞增殖(1.79±0.51)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WWOX组细胞EdU阳性率[(39.78±5.44)%]较对照组细胞EdU阳性率[(87.51±7.01)%]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5)。WWOX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55.19±4.11)、(34.11±3.71)个]较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03.49±5.10)、(83.16±4.81)个]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0、2.372,P<0.05)。与对照组细胞Ki-67、FAK和MMP-2表达水平(1.21±0.15、0.83±0.11和1.28±0.20)比较,WWOX组细胞Ki-67、FAK、MMP-2和MIIP蛋白表达水平(0.69±0.12、0.31±0.09和0.71±0.1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0、2.515,P<0.05;t=2.879,P<0.05)。结论WWOX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 标签: 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 胃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心脏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本院急救医学部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符合中毒性心脏病诊断的患者92例,记录患者从发现中毒到就诊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是否行气管插管、是否入住ICU病房、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并计算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经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时长;收集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心脏病组45例,中度心脏病组35例和重度心脏病组12例。各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度组的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轻中度两组,是否早期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及入住ICU病房的比例低于轻中度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TnI、QTcd在入院即出现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cTnI、QTcd与轻中度组在入院时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组的CK-MB在入院第2-3天才与轻中度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当天血清cTnI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为(r1=1.000,r2=0.458),入院当天QTcd间期与APACHEⅡ相关性为(r1=1.000,r2=0.765),均呈正相关,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OP患者需尽早入院治疗,对于缺氧严重、没有气道保护能力的患者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并在中毒早期入住监护病房稳定病情,注意观察患者QTcd、血清cTnI、CK-MB等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心脏损伤并加以保护。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ACOP) 急性 中毒性心脏病 人工气道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 肌钙蛋白I(cTn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在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0例肺部感染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各30例,甲组常规应用口含嘴式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乙组应用普通面罩雾化器,丙组应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比较3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的外周动脉血气分析血pH值、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情况。结果雾化吸入后20 min,丙组应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外周动脉血气分析pH值(7.43±0.09)、PaO2(72.19±5.84)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311、50.675;P<0.01);雾化吸入后丙组PaCO2(40.99±2.67)mmHg,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19,P<0.01)。结论应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较口含嘴式雾化器与普通面罩雾化器能有效改善血气分析pH值,增加PaO2,降低PaCO2,提高雾化吸入临床效果。

  • 标签: 雾化器和汽化器 肺部感染 二氧化碳潴留 面罩雾化器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儿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的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迅速进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研究APL患儿发生DIC的高危因素并动态观察ATO对APL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内科初诊的28例APL患儿的基本信息、初诊时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诱导阶段应用ATO治疗各个分段时间点凝血指标,回顾性分析这些因素与DIC发生的相关性及随治疗时间的推移,凝血指标的动态性变化趋势。结果28例患儿中,24例(85.7%)发生DIC。APL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时血常规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与DIC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分组中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PT在治疗前[(17.58±2.99)s]高于治疗第3~4天、7~10天、14~16天、22~26天[(15.3±1.86)s、(13.81±1.18)s、(14.13±0.62)s、(14.2±1.59)s](P=0.016)。PLT≥20×109/L组PT在治疗前及治疗第3~4天[(15.02±2.83)s、(14.59±2.19)s]均高于治疗第7~10天、14~16天、22~26天[(13.25±2.01)s、(13.31±1.51)s、(13.47±1.64)s],P<0.01)。结论APL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时血常规指标、FIB水平、LDH与发生DIC无显著相关性。ATO诱导治疗前及诱导的第3~4天为初诊APL患儿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的时间点。

  • 标签: 儿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LSECs)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对肝细胞(H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并分组为HC组,HC+LSECs组,HC+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HC+LSECs+L-NAME组,HC+LSEC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HC+LSECs+HGF+L-NAME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方法检测HC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C的蛋白激酶B(Akt)、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及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LSECs、LSECs+L-NAME组中细胞的eNOS、血管生成素2(Ang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42.30±4.43)%比(32.80±3.1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96.34±2.48)%比(59.5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325,P<0.01)。Akt、c-Met的表达: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4.71±0.02、9.18±0.09比2.66±0.01、6.78±0.0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10.55±0.02、17.53±0.16比5.82±0.02、10.72±0.05,F=103 175.549、8 465.544,P<0.01)。Ang2、TGF-β1、eNOS的表达:相对于LSECs细胞组,LSECs+L-NAME组中eNOS的表达下降(0.372 838±0.019 876比0.117 049±0.008 135,t=20.732,P<0.01);(0.027 93±0.000 92比0.010 57±0.000 15,t=32.126,P<0.01),而Ang2、TGF-β1的表达升高(0.216 319±0.018 801比0.557 341±0.034 118,t=-84.663,P<0.01),(0.004 99±0.000 06比0.017 00±0.000 10,t=-181.747,P<0.01);(0.137 316±0.012 621比0.628 727±0.045 014,t=-75.773,P<0.01),(0.010 930±0.000 351比0.034 670±0.000 830,t=-45.488,P<0.01)。结论来源于LSECs的eNOS,可以通过抑制LSECs中Ang2/TGF-β1信号通路表达,达到促进HC增殖作用。

  • 标签: 肝窦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生成素2 肝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 作者: 彭源 卢毅飞 邓君 张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0011,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检验。结果(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2(t=3.706、5.075、5.558,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t=6.115、11.762、11.725,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 标签: 糖尿病 伤口愈合 氧化性应激 氧化铜纳米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抗氧化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UVECs细胞,分为:N组(对照组)、G组(高糖组)、A组(低剂量高糖组)、B组(高剂量高糖组),各组均干预12、24、48 h后,测定其氧化应激产物和抗氧化产物含量。结果G组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N组(P<0.05);利拉鲁肽干预组细胞中的ROS、MDA、ox-LDL含量均明显低于G组(P<0.05);利拉鲁肽干预组细胞中Nrf2、NQO1、HO1、GSH-PX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利拉鲁肽的作用效果与干预时间和利拉鲁肽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利拉鲁肽可通过增强高糖条件下内皮细胞抗氧化因子的活性,减少氧化生成,减轻内皮细胞氧化损伤。

  • 标签: 利拉鲁肽 高糖诱导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新生小鼠模型,探讨β-胡萝卜素对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方法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5只。对照组:母鼠哺乳喂养,无其他任何干预;NEC组:通过对新生小鼠缺氧刺激,人工喂养及脂多糖干预诱导产生NEC;β-胡萝卜素干预组:在诱导产生NEC的同时,给予新生小鼠胃管灌注β-胡萝卜素(1 mg/kg)。于生后第9日收集各组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分析比较NEC病理评分,肠道炎症反应,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C组肠道出现明显损伤(0/5比5/5,P<0.05),炎症反应(1.0122±0.03比9.5367±3.025,P<0.01)及氧化应激水平(TBARS 6.9292±0.129比11.4420±0.074,P<0.01; GPx 25.21±7.113比17.5674±5.769,P<0.01)明显升高,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36±0.308比1.48±0.212,P<0.01),且凋亡增多(2.5683±0.39比5.4974±0.967,P<0.01);与NEC组相比,β-胡萝卜素干预组的肠道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5/5比1/5,P<0.05),肠道组织炎症减轻(9.5367±3.025比5.7871±1.489,P<0.01),氧化应激水平明显下降(TBARS 11.4420±0.074比8.1148±0.013,P<0.01;GPx 17.5674±5.769比35.1576±11.077,P<0.01),肠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增强(1.48±0.212比3.8±0.1,P<0.01),凋亡减少(5.4974±0.967比3.7773±0.772,P<0.05);干预组肠道组织损伤程度及凋亡水平较NEC组有所改善的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胡萝卜素可通过降低肠道氧化应激水平来减轻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程度,缓解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提示β-胡萝卜素对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氧化性应激 β-胡萝卜素 小鼠,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法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98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胸腔包裹性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充分后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隔天注射1次,观察组采用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治疗。比较2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胸膜厚度、临床症状、肺功能等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32.6%),有效25例(51.0%),无效8例(16.4%),总有效率83.6%。观察组经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吸收较快、症状明显改善,胸膜无明显增厚,肺功能改善明显,显效25例(51.0%),有效24例(49.0%),总有效率100.0%。结论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能在直视下发现胸膜腔内纤维粘连包裹,二氧化碳冻切法可以对病变进行清除,有效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的发生。

  • 标签: 结核,胸膜 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 二氧化碳冷冻法 包裹性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随着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氧化应激在其发病机制及预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氧化应激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可诱导线粒体转换孔的开放、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从而影响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还可通过内质网应激、一氧化氮利用度降低及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过表达等机制,使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和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因此,抗氧化应激治疗可能是HFpEF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

  • 标签: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济南市6~18岁健康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正常值范围。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1日至26日济南市6~18岁在校健康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采用电化学原理的检测方法分别测定50 mL/s流速时口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50)、200 mL/s流速时口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200)、肺泡一氧化氮(CaNO)及10 mL/s流速时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10)水平。分析FeNO50、FeNO200、CaNO和FnNO10分布情况,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2名健康儿童,其中男364名,女408名;年龄12.1(11.8~12.3)岁,身高154.8 (153.6~156.0) cm,BMI 20.3(20.0~20.6) kg/m2。FeNO50、FeNO200、CaNO、FnNO10测量值分别波动于3.0~168.0 ppb、2.0~44.0 ppb、0.5~44.2 ppb、0~1 253.0 ppb。FeNO50、FeNO200、CaNO均呈偏态分布,其95%上限值分别为35.0 ppb、13.3 ppb和8.5 ppb。FeNO50在男童中的几何均值(95%CI)为14.6 (13.7~15.5) ppb,高于女童[13.3 (12.7~14.0) 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70,P=0.027);在多元线性回归中,FeNO50与年龄、身高均呈正相关(β=0.023、0.007,均P<0.05),与BMI呈负相关(β=-0.016,P<0.05)。FeNO200在男性中几何均值(95%CI)为7.1(6.8~7.4) ppb,高于女童[6.4 (6.1~6.6) 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47,P=0.004);在多元线性回归中,FeNO200与身高呈正相关(β=0.005,P<0.05),与性别呈负相关(女童:β=-1.126,P<0.05)。男童与女童间Ca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性别、年龄、身高、BMI均无相关性(均P>0.05)。FnNO10呈正态分布,其均值为456.2 ppb,95%CI为29.3~863.4 ppb,男童均值(95%CI)为408.7 (377.1~443.0) ppb,高于女童[368.8 (339.0~401.3)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22,P=0.005);在多元线性回归中与性别相关(β=-36.098,P<0.05),与年龄、身高、BMI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济南6~18岁健康儿童FeNO50、FeNO200、CaNO和FnNO10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3.0~35.0 ppb、2.0~13.3 ppb、0.5~8.5 ppb和29.3~863.4 ppb。FeNO50与年龄、身高、BMI相关,FeNO200与性别、身高相关,FnNO10与性别有关,CaNO及FnNO10与年龄、身高、BMI均无相关性。

  • 标签: 呼出气一氧化氮 正常值 儿童 气道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药子醇提对人肝癌细胞SMCC-7721凋亡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MCC-7721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根据黄药子醇提的不同浓度分为: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药物处理48 h后,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DCD4、Caspase-3 mRNA表达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分别为0.47±0.06、0.45±0.07;1.15±0.12、1.02±0.13,高浓度组为2.38±0.31、2.26±0.28明显高于上述两组(t=6.830、5.140, P<0.05);PDCD4、Caspase-3蛋白表达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分别为0.51±0.09、0.48±0.08;1.23±0.13、1.18±0.10,高浓度组为2.51±0.28、2.48±0.22,明显高于上述两组(t=6.560、5.890,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G0/G1期与S期细胞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分别为[(53.46±4.32)%、(30.95±3.42)%],[(67.32±5.32)%、(21.49±3.46)%],高浓度组为[(77.12±6.34)%、(14.65±2.72)%],G0/G1期细胞明显高于上述两组(t=5.750、4.230, P<0.05),S期细胞数明显低于上述两组(t=5.280、4.460, P<0.05);高浓度组凋亡率[(22.62±1.2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低浓度组[(3.12±0.63)%、(11.25±0.85)%,t=5.280、4.720, P<0.05];平板克隆实验显示高浓度组细胞克隆形成数[(115.54±14.64)个]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低浓度组[(214.35±18.52)、(171.95±16.83)个,t=5.280、4.760,P<0.05];穿膜细胞数高浓度组为(87.63±15.76)个,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低浓度组[(208.36±23.72)、(122.46±21.42)个,t=6.870、6.150,P<0.05]。结论黄药子醇提调高PDCD4、Caspase-3表达,抑制SMCC-772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黄药子醇提物 肝癌 细胞周期 凋亡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泪道肿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年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经手术治疗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4例(65只眼)原发性泪道肿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眼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良、恶性病变的构成情况。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别统计原发性泪点肿、泪小管肿和泪囊肿的组织病理学构成和年龄分布情况,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原发性泪道肿患者中男性23例(24只眼),女性41例(41只眼)。右眼36例,左眼27例,双眼1例。患者年龄(46±4)岁(12~78岁)。病程(13.1±4.2)个月。64例患者中,主诉为溢泪者43例,发现肿者19例,溢脓者2例;伴有内眦角移位者29例,胀痛者21例。64例原发性泪道肿患者中良性病变51例,交界性病变4例,恶性病变9例。按照发生部位分类,原发性泪点肿17例,原发性泪小管肿2例,原发性泪囊肿45例。原发性泪点肿均为良性病变,其中色素痣占首位(10例)。原发性泪小管肿包括表皮样囊肿和变性物质各1例,均为良性病变。原发性泪囊良性病变(32例)中发生率前3位的为黏膜上皮囊肿(9例)、皮样囊肿(6例)和表皮样囊肿(6例);原发性泪囊交界性病变4例,包括软组织巨细胞瘤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各1例;原发性泪囊恶性病变(9例)以鳞状细胞癌居首位(3例)。原发性泪点肿患者中年龄40~59岁者多见(14例);原发性泪囊良性肿患者中年龄<40岁(15例)和40~59岁(11例)者多见,而原发性泪囊交界性和恶性病变均为40岁以上患者。共49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57.2±3.8)个月。1例泪囊移行细胞癌和1例泪囊黑色素瘤分别于泪囊肿切除术后7个月和1年出现复发,经再次泪囊肿切除术后分别随访24个月和38个月未复发。其余肿均未见复发。结论泪点肿绝大多数为良性,以色素痣多见;泪囊良性肿以黏膜上皮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多见,恶性肿以鳞状细胞癌多见。泪囊恶性肿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64-369)

  • 标签: 泪器疾病 眼肿瘤 痣,色素 表皮囊肿 皮样囊肿 癌,鳞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