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正>由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海外版》杂志联合举办(《澳门日报》协办)的第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新闻发布会,于2008年6月3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吴志良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吴北明,百花文艺出版社社

  • 标签: 百花文艺出版社 驻北京办事处 吴志良 北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简介: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次高潮,本文以社会大环境、文学理论思潮、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为观照点,指出次高潮中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出路的反思与构建主要体现在:第一次高潮中的“觉醒后要求‘多重认同'”;第二次高潮中的“在‘反抗’中争得平等”;第次高潮中的从“自身‘融合’走向社会‘融合'”。美国黑人文学的自在性和发展的自为性对我们认识多元社会中的美国文学和美国少数裔文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美国黑人文学 高潮 认同 反抗 融合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明代词话作家诸圣邻别出心裁地在《大唐秦王词话》中将诗、词、赋、赞作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使之彰显出一种“形神兼备、隽永传神”的艺术风貌。本文基于维人物角色的视觉审美,从“以形写神、以动传神、以意会神”个方面,对剧迟恭维视觉形象的艺术意蕴进行探析。

  • 标签: 尉迟恭 三维视觉形象 艺术审美
  • 简介:<正>东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常常可以发现在一个艺术家身上,美学与艺术创作合而为一;而若干伟大的画论家,也常常由他人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以“追体验”的功夫体验出艺术家的精神意境。在西方,一些美学家很少是实际的艺术家,也就是说美学与艺术创作是分离的,因此,艺术家所开辟的精神境界与美学家所开辟的艺术精神,实有很大的距离。马克思恩格斯不是艺术家,但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 标签: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艺术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力量 文艺批评 《济金根》
  • 简介:孙绍振先生在《美国语文和中国语文:"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问题》一文中,多次提到"一元价值""多元价值"等概念,而孙先生对一元价值的理解却有飘忽不定之嫌。本文意在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维价值观视角,探讨语文教育形塑国民性格的意义,使语文教育抛弃各种偏见,避免意气之争,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去。

  • 标签: 语文教育 一元价值 多元价值 三维价值观
  • 简介:将后现代主义小说放在广义的新时代技术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操作已经体现了麦当劳的几个基本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简单、快速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大量化原则;以能指技术的不及物性为保障的可预测性原则;以能指技术的无主体性为标志的控制原则。这四个原则既囊括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快餐特征。又体现了因写作技术意志的放纵所导致的、与非文本的社会技术相通的消灭主客体的异化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自由和反叛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文本 不及物 反叛 追求 能指
  • 简介:为促进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东西方叙事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首届国际会议暨第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定于2007年10月16日-19日在南昌赣江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部和《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

  • 标签: 国际会议 叙事学 南昌 《江西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院 文艺理论
  • 简介:本文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的理论出发,研究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部曲》的主人公生活境遇发生改变时,“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相遇的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新的生存处境中进行新的建构。论文分析了奥斯特小说与后现代理论的契合之处,指出主体的建构和消解以语言为中介,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凝视中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纽约三部曲》 主体性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乡村的空心始于新时期被城市诱惑而产生的乡土逃离,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脱离。吴佳骏的《雀舌黄杨》以散打的写法,叙述了“一个中国乡村消失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表意结构,诠释了乡村的空心主题。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乡村伦理 城市龙卷风
  • 简介:大江健郎《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以追求视觉、动态的现在时叙事,描绘出遭受精神创伤的女性通过制作电影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生故事。大江在传统的私小说框架中导入元小说技巧,通过电影改编和电影小说书写等跨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私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建构了文本广阔的对话空间,表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女性力量的期待,也体现了他对自己作家人生价值的追问和再审视。

  • 标签: 大江健三郎 《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 跨界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联系紧密,完善跨境结算将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与投资便利的重要载体,而不断放大的贸易与投资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地位,加快其国际进程。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东盟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站。

  • 标签: 人民币国际化 东盟地区 投资便利化 贸易逆差 国际化进程 “走出去”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本世纪以来,认知诗学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深入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筹)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一11月3日在重庆召开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PeterStockwell,MarkTurner,GeoffHall(LanguageandLiterature主编),JoannaGavins,GerardSteen,ElenaSemino,ElenaSemino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诗学 中国 知名学者 外国语大学 诗学发展
  • 简介:崇左建市以来,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始终坚持特色立城、特色建城、特色兴城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好“两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大力发扬“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实干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良好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崇左市 城镇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 精神状态 建设系统 城市建设
  • 简介:晋唐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唐人多于此日剪赠花胜、出游登高、集会游宴、赋诗唱和,人日遂成为唐人节日诗的重要题材。唐人人日诗多表达对新春的迎颂,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也兼有怀人之思。这些人日诗不仅透露出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唐诗已渐呈律之势。

  • 标签: 唐人 人日诗 独特内涵 律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