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础民族——理论人种文化》(修订本)一书,是青海民族学院民族与人类学学院欧潮泉教授的一部力著。

  • 标签: 青海民族学院 修订本 人类学
  • 简介:任何书刊(出版物)都涉及版本问题,而版本(包含版式、封面、装订等)设计是出版物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总体质量及社会效果,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问题没有引起方志界的足够重视,很少针对地方志的特性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致使出版的新旧志书长期形成干部一面的格调,客观上影响了地方志的美学形象及社会效果。鉴此,笔者从建立新方志学科及发展方志事业出发,结合地方志版本设计的历史及现状,地方志版本的基本概念及地方志书版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地方志版本这一分支学科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探究,以期引起志界同仁的关注和探讨。

  • 标签: 地方志书 版本学 版式设计 社会效果 分支学科 出版物
  • 简介:2010年在成都出土的《李君碑》为墨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资料。从始刻于阳嘉二年的《李君碑》记载看,东汉时期仍然儒墨并称,并可在学校公开传授墨家学说。这与史学界通常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墨几成绝学的定论不符。墨由显而绝是自然衰微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打压并无太多联系。其衰微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传承与创新。碑文"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为墨子是鲁国人提供了新的佐证。

  • 标签: 李君碑 墨学 价值
  • 简介:在中国方志史上,二十世纪前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其特征是在梁启超等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广泛吸收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历史学一道向近代转型。进化史观的引入与运用,修志目的从资治垂训向反映一地之历史发展转向,方志内容向社会经济部类扩展,重视运用各门科学方法编写方志,提出了一些改造旧志的主张,是中国方志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对于在本土文化中形成的古代方志批判与继承中实现的

  • 标签: 新史学 方志学
  • 简介:从译价值谈《蒙古秘史》杨才铭(一)我们能不能断然地说,没有翻译,就没有《蒙古秘史》的现在?或者说,没有奶译,就没有风靡当今世界的“秘史学”热潮?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这是事实。《蒙古秘史》(以下称《秘史》),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足以值得矜夸的神...

  • 标签: 《蒙古秘史》 汉译本 汉字音 格附加成分 翻译技法 民族语文
  • 简介:盛先生,1936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成宁县。1953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1954年考取留苏预备生。1955年至1960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攻读古希腊罗马史。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世界史组工作。1987年起任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至1998年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卸任所长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著有《廖盛文集》。主编或与他人合作主编的著作有:《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20世纪的历史巨变》等。我们的采访是在廖先生的办公室进行的,话题从廖先生早年的求学经历开始。

  • 标签: 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访谈录 学术委员会 历史研究所 武汉大学
  • 简介:2011年6月返川,蜀地非常温和湿润,就是这看似阴沉的地理气候孕育了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杰出才俊。笔者约请拜访了蜀中的胡昭曦、粟品孝、舒大刚教授。从方法、历史、文献分别交流。访谈主题分别为:“蜀研究方法”、“蜀研究历史”、“蜀研究文献”。采访中,深深感受到巴蜀文化和蜀精神的丰富内涵。

  • 标签: 《蜀学》 教授 专访 巴蜀地区 研究文献
  • 简介:1933年3月,张学良因热河失陷引咎辞职。关于张学良辞职经过,一般都采取王卓然在《日军侵热和张学良下野》一文中的说法,认为蒋介石从南京北上,先让宋子文与张学良在保定会面,转达要求张学良辞职之意,说正如两人同在一条船上,目前风浪太大,必先下去一人,才能免遭灭顶之灾。然后蒋介石才与张学良见面,张即断然辞职。20世纪50年代,张学良在《杂忆随感漫录》中说:"我谒见蒋委员长于平汉路某车站,请训之下。

  • 标签: 引咎辞职 张学良 内幕 50年代 20世纪 蒋介石
  • 简介:二十年前我拜读了杨天宇教授的大作《论郑玄(三礼注)》(《文史》第21辑),就被文中缜密严谨的论证所折服。后来陆续见到先生一系列研究礼书、礼的论著问世,尤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他撰著的《仪礼译注》、《周礼译注》和《礼记译注》,颇受读者喜爱,同时得到学术界的好评,我也向自己的研究生推荐了这几部书。

  • 标签: 礼学研究 郑玄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史》 译注 学术界
  • 简介:吴宏聪(1918—2011),梅州市蕉岭县人。1938—1943年在西南联大人文学院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留校助教。1946年后,先后在广西大学中文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大中文系主任22年;退休后返聘指导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鲁迅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丘逢甲研究会会长等职。著作甚丰,除主编多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还有《闻一多文化观及其它》(论文集)、《岭南文论》(二辑)、《丘逢甲研究》(二辑)等。

  • 标签: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共产党 文学研究会 中国新文学 中文系 人文学院
  • 简介:李石曾与世界社的创办所谓“典”(Encyclopedia),即今天所说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是以一家之言为中心,按词典的形式分条编写,以阐发一个时代系统的知识成果。甲午战后,中国人开始密切注意日本翻译出版界的动向,日本学者借助汇聚各种知识的“百科全书”的编纂,对日本民族进行系统西学启蒙的活动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注意。1897年,康有为发表了《日本书目志》,在生理、理学、宗教、图史、政治、法律、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文字语言、美术等门类中,列出了日本文部省藏版的《百科全书》80多种单行本的篇目。1903年会文学社推出了范迪吉主译的《普通百科全书》100种。全书的原本分别是日本富山房的初级读物

  • 标签: 百科全书 世界书局 朝鲜学 杨家骆 中国学 张静江
  • 简介:<正>一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一门人文科学。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国民俗学的研究,目前大都侧重于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方面。这些民俗事象都是历史的文化传承,有它从古至今发生、发展,变异、衰亡的过程,而文献却记录了它起源、演化的轨迹。如,我们要研究现在仍在民间传承的端午节习俗,考察它的流变,就离不开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明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等古籍。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民俗事象 整理文献 训话 我国古代 古习俗
  • 简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这是孔子的教育理想,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方式,也是世界各国都一直非常重视的教育形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旅行的意见》,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旅行。这是让学生融入自然、走向社会,增进学识、学会生存,拓展视野、感受时代,锤炼意志、

  • 标签: 教育理想 学会生存 在路上 春服 冠者 万卷书
  • 简介:<正>周熙在主持北洋实业期间,先后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与滦州煤矿公司。这两个企业为北洋实业的两大支柱。关于周熙创办滦州煤矿公司,笔者在今年第一期《历史教学》上已有专文介绍;本文讨论的是周熙在创建和发展启新洋灰公司中的作用。

  • 标签: 周学熙 水泥厂 洋灰 袁世凯 新公司 德璀琳
  • 简介:李兆洛(1769-1841),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

  • 标签: 李兆洛 学思 方志 清代学者 文学家 常州市
  • 简介:由于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过去这些年,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一直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未把大量的历史古镇和古村落作为保护对象,以至20世纪80年代还星罗棋布的古镇及古村落,如今已寥若星辰。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数亿农民正陆续被要求移居新城镇。那些留存下来的古镇,也纷纷面临着被开发,面临着遭到“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旅游性破坏”的危险!

  • 标签: 保护与开发 古镇 20世纪80年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学思 博弈
  • 简介:<正>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 标签: 王应麟 叶德辉 起源 辑本 永乐大典 郑氏
  • 简介:2016年1月30日,我的导师、原《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林钢先生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无需再为新闻而奔走了。天地之间,除父母家人,老师是天下学子心目中尤为亲近、尊敬的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师者以道相传,尽心授业,点燃薪火,照亮后来者的前程。我在新闻道路上的领路人林钢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他将我领入新闻之路,送进记者队伍,又看着我在这条道路上跋涉30年,时常为我指点迷津。不仅如此,他身为典范,离休之后将'官帽'一抛,执记者之笔,热诚而坚韧地当了一回专业'汽车记者',而且当出了名堂,佳作迭出,遂有综合性

  • 标签: 导师林钢 新闻学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