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并改良磁珠提取基因DNA的方法,以应用于HLA常规测序分型。方法:使用磁珠法自动提取系统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DNA定量仪测定DNA浓度与纯度,利用测序仪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相关的分析软件进行HLA分型结果分析。比较改良前后DNA浓度与纯度、HLA分型结果成功率、信噪比及测序胶图的反应格局。结果:改良后96份DNA浓度的均一性、纯度均优于改良前;32份HLA分型结果HLA-A、B位点成功率改良后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人份HLA-B第二外显子信噪比(N/S)合格率均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份分型胶图反应格局均优于改良前。结论:改良磁珠提取DNA法能稳定、可靠地应用于HLA测序分型,具有快速、高通量化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标本 基因分型 测序分型
  • 简介:患者出院后,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的全过程,其是医疗及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的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病历是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的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随着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法律知识的普及,输血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输血不可能达到“零风险”。各种原因导致的输血医疗纠纷客观存在,为提供安全的血液,保证输血安全,血站人员应加强法律法规《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学习。本文通过初浅的分析让血站人员了解在输血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责任及需履行的法定义务。

  • 标签: 血站 输血 医疗纠纷 法律责任 义务
  • 简介:安尔碘皮肤消毒液是碘与增效剂、缓冲剂和干燥剂等合成的一种络合剂,具有缓慢释放碘分子而达到快速杀灭,持久有效的作用,目前国内已应用于临床皮肤穿刺消毒。为了解安尔碘能否应用于献血人群的皮肤消毒,笔者就安尔碘与当前采供血系统常规应用的碘酊消毒液在献血人群皮肤消毒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安尔碘 碘酊 皮肤消毒 献血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H联合术回收式自体输血68例前置胎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无自体输血的前置胎盘手术患者54例。记录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不良反应情况等。对2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2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预存血量(565±198)ml、术回收血量(612±137)ml,库血输注例数和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2组术后24h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24h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4)观察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具有较好的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血回输 前置胎盘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3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大出血患者术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产科 大出血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CCP)抗体、抗角蛋白(AK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和RA33抗体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EORA(EORA组)、69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PMR组)和47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检测,其中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AKA和APF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法检测。结果:①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在EORA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9%、95.8%)、(33.7%、91.4%)、(31.6%、89.4%)和(36.8%、86.7%),显著高于PMR组和对照组(P〈0.01)。②EORA组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AKA、APF和RA33抗体(P〈0.05)。联合检测4种抗体,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使阳性率提高至98.9%,且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③69例PMR患者中有6例患者CCP抗体阳性,3例AKA阳性,且与CCP抗体相重叠,2例APF阳性,2例RA33阳性,1年后3例重叠阳性的PMR患者确诊为EORA。结论:PMR与EORA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特征,临床上有时难以鉴别,极少数病例,在早期不典型时易误诊,但抗CCP抗体、AKA、APF和RA33抗体仍主要出现在EORA患者,尤其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种抗体联合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等,4种抗体联合检测对EO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联合检测 自身抗体 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者36例(Ⅰ组)、单纯T2DM者38例(Ⅱ组)和健康体检者32例(Ⅲ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标本的APN和RBP4浓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结果:Ⅰ组血清APN的浓度为(3.5±0.8)mg/L,显著低于Ⅱ组(7.8±0.9)mg/L和Ⅲ组(11.6±1.6)mg/L;Ⅰ组血清RBP4浓度为(23.1±2.8)mg/L,显著高于Ⅱ组(13.6±1.5)mg/L和Ⅲ组(10.2±1.7)mg/L。APN浓度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402、-0.322、-0.316、-0.518和-0.469,均P〈0.05);而RBP4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0.486、0.347、0.396、0.401和0.355,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血清ANP和RBP4检测对T2DM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4
  • 简介:目的: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抗-HIV确认阳性者的分布特征,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方法:查找抗-HIV确认阳性者的个人信息,血液采集信息及检验信息,分析其感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感染途径。结果:212302名无偿献血者抗-HIV初筛阳性122例,WB法确证阳性4例,其中献血前未知4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3例,经血液传播1例。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征询、献血者信息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IV阳性 十堰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目的:探讨灰色动态模型GM(1,1)(一个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在承德市中心血站预测血液采集及制备数量变化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04-01-2013-12承德市中心血站年采集和制备6类血液品种数据统计资料,建立采集、制备预测模型的Y(t)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将2013年采集、制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比较,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分析2014-2016年采集及制备数量。结果:承德市中心血站上述6类血液品种的后验差比(均方差)C均〈0.35,小误差概率P值均为1,经拟合优度检验,精度均为优,预计2016年6类血液采集及血液制备品种数量仍处上升趋势。结论:承德市中心血站以上6类血液采集、制备品种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利用本模型对未来年份血液采集、制备数量进行外推预测。灰色系统一阶模型GM(1,1)成为其强化库存科学管理,保证血液供应计划的有效方法和可行性工具。

  • 标签: 灰色GM(1 1)模型 预测 血液 采集量 制备量
  • 简介:患者,58岁,因胸闷伴胸痛、心慌不适来我院就诊,以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收入院。患者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血型B型,Rh(D)阳性,Hb:106g/L。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行全弓置换术,

  • 标签: 交叉配血 不规则抗体鉴定 不规则抗体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评价根据年龄分层设定诊断界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选择9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02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体检健康人员(正常对照组)。按年龄分为3组:50~60岁为I组,61~70为Ⅱ组,≥71岁为Ⅲ组。所有对象均测定血清BNP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BNP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确定各年龄组BNP在诊断心衰时的最佳临界值,计算各年龄组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分组和按年龄分组后应用BNP诊断心衰时的准确性。结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组最佳临界值为124.8ng/ml,AUC面积为0.868;Ⅱ组最佳临界值为166.4ng/ml,AUC面积为0.808;Ⅲ组最佳临界值为204.2ng/ml,AUC面积为0.742。与不分组时的R0c曲线比较(AUC面积为0.689),分组后各组AUC面积均明显增大(P〈O.05)。结论:中老年人血清BNP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应根据年龄分层界定BNP在中老年心力衰竭诊断的临界值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脑钠肽 心力衰竭 年龄 诊断界值
  •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中性粒细胞 VCS
  • 简介:目的:比较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蛋白、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低效价)与微柱凝胶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实验室检测的优势。方法:首先以微柱凝胶法直抗试验筛选阳性血液标本,然后对上述标本分别用高效价抗人球蛋白(效价≥1:512)、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做直抗半定量试验,γ中和试验。结果:微柱凝胶法易出现假阳性,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易出现假阴性。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未发现假阳性,而且凝集梯度明显,易于结果判断分析。结论: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在AIHA直抗试验,较抗人球蛋白试剂(效价≥1:4)与微柱凝胶法具有结果更加准确的明显优势。

  • 标签: 高效价抗人球(效价≥1:512)蛋白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优势
  • 简介:目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5例试验组结直肠癌患者和对照组43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硝酸还原法及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手术前及手术7d后NO及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比较2组结果变化,同时对手术前后的检测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7d,TNF-α、IL-1β、IL-6血清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NO含量恢复正常水平。手术前后TNF-α与IL-6、NO、IL-1β及NO与IL-6、IL-1β均无相关性,而IL-1β与IL-6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血清TNF-α、NO、IL-1β、IL-6浓度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及手术治疗新的参考指标。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坏死因子-α 一氧化氮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的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