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N)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I躏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8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和l临床科室分布进行调查,细菌培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依据CLSI最新折点进行评价。结果: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到95.2%(178/187)。结论:各级医院应加大细菌耐药性监测力度,遏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监测
  • 简介:目的:对妇科患者生殖道内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580例妇科门诊患者,用一体化试剂盒进行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和检测。结果:580例妇科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有315例,检出率为54.3%(315/580),其中Mh和uu的检出率分别为4.7%(15/315)和61.0%(192/315),Mh和Uu的混合感染率为34.3%(108/315),uu的检出率和Mh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O.05)。对于单纯的Uu感染,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均超过75%,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小于50%;单纯Mh感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超过70%。Mh和uu的混合感染对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超过70%。结论:女性生殖道内支原体检出率较高,且以单纯uu感染为主;治疗方面,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一线药物进行仲用.

  • 标签: 支原体 女性生殖道 耐药性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592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为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为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和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对防范手术和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②要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最大限度的选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试剂和仪器,尽可能的采用能缩短"窗口期"的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和手术医疗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前 输血前 乙肝标记物 抗-HCV 抗-HIV 抗-TP
  • 简介:自1991年我市首次从外流妇女劳务输出回归人员中检出HIV感染者以来,感染例数逐年增加。1993年前检出的感染者以性途径感染为主,1994年发现静脉吸毒人群,1996年发现母婴传播,感染人群已从境外到境内,

  • 标签: 无偿献血 抗-HIV 血清学检测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菌的耐药性,为防范及医治尿路感染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医院剖宫产手术患者病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尿液定量培养和药敏检测依照细菌学有关技术操作,WHONET5.6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4年1至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3414例,尿路感染率6.5%;感染危险因素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导尿管留置时间、多次切入性操作;244株感染菌以肠道菌群为主,占78.3%;产ESBLs株检出率为48.7%,耐亚胺培南绿脓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3.5%,MRS检出率为53.3%;耐药率在60%-70%的药物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含酶抑制剂抗生素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及糖肽类抗生素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尿路感染菌的耐药率呈增长态势,相关管理机构应针对危险因素严于防范,扭转医院流行菌耐药性增幅较大的危险倾向。

  • 标签: 剖宫产 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的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的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GAS6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240例疾病组和5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AS6、PCT和CRP水平。比较各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GAS6、PCT、CRP的差异。同时,绘制各诊断指标的ROC曲线。结果:脓毒症组、细菌性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患儿的血清GAS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支原体肺炎组患儿的GAS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患儿血清GAS6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1),此外,细菌性肺炎组患儿血清GAS6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P〈0.05),但支原体肺炎组和病毒性肺炎组患儿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诊断脓毒症还是细菌性肺炎,GAS6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PCT和CRP(P〈0.05),但诊断病毒性肺炎时,GAS6与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患儿血清GAS6、PCT和CRP会显著升高。但GAS6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脓毒症的诊断价值不及PCT和CRP。

  • 标签: 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脓毒症 细菌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
  • 简介:目的: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抗-HIV确认阳性者的分布特征,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方法:查找抗-HIV确认阳性者的个人信息,血液采集信息及检验信息,分析其感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感染途径。结果:212302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122例,WB法确证阳性4例,其中献血前未知4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3例,经血液传播1例。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征询、献血者信息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IV阳性 十堰
  • 简介:目的:调查山区基层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别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病原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药敏结果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最新规则评价;采用WHONET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COPD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41.9%,产ESBL细菌检出率达44.4%,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达13.3%、20.0%。结论:我院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控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部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特征及途径,为低危献血者招募服务。方法:对2012-2013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标本HIV传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有反应性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统计HIV确证阳性数;对确证HIV感染者进行告知和首次随访,分析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染途径。结果:2012-2013年HIV的感染率分别为0.049%和0.056%;感染者绝大部分为男性,占94.0%,女性感染者占6.0%,男女性别比为15.6∶1.0;感染者中年龄以21~30岁阶段为主,占45.8%,31~40岁,占33.7%,18~20岁和41~50岁分别占6.0%和14.5%,51~60岁阶段无感染者;感染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例最高,占43.3%,高中及中专学历者占41.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6%;感染者职业主要为普通务工者,占68.7%,商业、服务行业者占16.9%,学生占1.2%,医务工作者占3.6%,其他职业占9.6%;感染途径全部为性传播,其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男男同性性传播占31.3%,同时有异性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占13.3%,未出现女女同性性传播案例。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呈多年龄段、多职业人群分布状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形势严峻,应针对性的加强献血前问询和对高危献血人群的排查,以减少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特征分析 高危献血人群
  • 简介:目的:评估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对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并制定合理的复查策略。方法:对2010-05-2011-11送检标本中低浓度HBsAg或属于乙肝少见指标组合模式的HBsAg436例、HBsAb194例、HBeAg147例、HBeAb161例、HBcAb85例,以及756例HCV阳性、707例Syphilis阳性和94例HIV初筛阳性的标本进行复查,评估两者之间的重复性。结果:HBsAg复查前后符合率为63.07%,HBsAg在浓度≤0.1U/mL、0.1~1.0U/mL、1~10U/mL和〉10U/mL的符合率分别为38.25%、66.07%、84.21%、96.11%,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组后在0.05~0.15U/mL与0.15~1.00U/mL两组中复查前后符合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均P〈0.05);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复查前后符合率分别为96.39%、91.16%、96.27%、96.47%、97.35%、98.73%、91.49%。HCV在S/CO值为0.90~1.09与1.10~1.59,两组复查前后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MIA检测HBsAb、HBeAg、HBeAb、HBcAb、HCV、Syphilis和HIV重复性好,但HBsAg重复性较差。当HCVS/CO值在0.90~1.09以及HBsAg浓度≤0.15U/mL时,必须通过高速离心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 复查 输血前检查 感染性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VCS等参数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64例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常规血液分析。收集各组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各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来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WBC总数比正常对照组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和体积分布宽度(MNV-S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MNV的曲线面积达到0.879,MNC的曲线面积达到0.756。在MNV≥14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2%。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对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较好的早期诊断提示作用。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培养阴性 中性粒细胞 VCS
  •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抗感染化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所大型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5年期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委员会(CLSI/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5年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为主,ECO和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达43.79%-70.99%和44.24%-57.04%;2004、2005、2006年流感嗜血杆菌(HI)产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37.04%、50.67%、34.26%。结论:儿童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和临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湖北地区 儿童 革兰阴性杆菌 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2010-2015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并探讨现有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1-2015-06无偿献血人群HIV确证阳性结果,分别计算首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IV流行率,并用流行率/窗口期数学模型法计算经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评估。结果:2010-01-2015-06共检测血液标本545761份,确认阳性标本73份,流行率为0.0134%。首次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为0.0099%(39/395352),重复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为0.0226%(34/150409)。计算经血液筛查后,阴性血液传播HIV危险度为1∶251889。结论: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流行率较低,但仍存在经血液筛查残余风险,故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保证血液安全,降低经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无偿献血者 残余风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