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breastcarcinoma,MB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较差的具有明显异源性成分的乳腺癌类型。其特点为肿块平均直径较大,较少淋巴结受侵,组织学分级较高,并且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较低。本文就近年来化生性乳腺癌在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遗传学、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化生性癌 综述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全长约为20nt的非编码单链RNA,在翻译后水平调控人类1/3的靶mRNA。特异的miRNA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疾病状态下特异miRNA的表达水平出现明显改变。在肾癌细胞中,miRNA表达水平和对应的循环miRNA表达量均会出现特异性改变,而循环miRNA稳定性较好。多项研究显示通过检测循环中miRNA的表达量来诊断肿瘤及判断预后似乎是可行的,近年来对肾癌有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对现阶段miRNA与肾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 标签: MIRNA 肾癌 分子标志物
  • 简介:胃癌因其症状不特异,诊断晚,治疗效果不理想,为全球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随着对胃癌分子生物学特性认识加深,针对特异性分子或基因的靶向药物逐步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回顾了相关靶向药物在胃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胃癌 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研究术前术中行淋巴免疫化疗(Lymphangialimmunochemotherapy,LIC)对胃癌淋巴转移灶的治疗及预后。方法进展期胃癌患者64例,按单盲法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淋巴组):术前经内镜胃黏膜下注射加手术时胃浆膜下注射化疗药和生物制剂与活性炭的混悬液。对照组(血液组):术前经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及生物制剂的水溶液。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随访2组3年、5年生存率。结果淋巴免疫化疗后,实验组术后阳性淋巴结SPF(s期细胞比例)、APO(细胞凋亡)发生率及Bcl一2表达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之问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及5年生存率之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IC能促进淋巴转移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而经血液途径给药的治疗则作用甚微。

  • 标签: 胃肿瘤 活性炭 淋巴化疗 淋巴免疫化疗 细胞凋亡
  • 简介: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目前认为起源于胸膜间皮层下方的纤维母细胞。根据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方法。作者通过查阅分析文献,结合认识,对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研究近况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提供讨论。

  • 标签: 胸膜 孤立性 纤维性肿瘤 研究近况
  • 简介:乳腺癌诊治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乳腺癌基因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乳腺癌易感基因相继被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意义的靶点,促进了乳腺癌发病机制和预后研究,推动了乳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作者就乳腺癌的高通量测序、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精准医学在乳腺癌诊治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乳腺癌 高通量测序 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基因组学 精准医学
  • 简介:狭义的残胃癌(GSC)为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的残胃发生的原发性胃癌,广义的GSC为胃切除术后残胃内发生的癌。近年来随着GSC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对GSC的诊断和预防尤其重要。本文就现有的研究对GSC病因学及预防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残胃癌 病因学 预防
  • 简介:原发性肝癌位居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位。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脏功能,肿瘤大小,是否存在转移灶和血管侵犯。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根治方法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手术,但是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全身系统性治疗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分子靶向治疗、全身系统性化疗和免疫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 全身系统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而锁骨近端骨折非常少见,过去多主张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近来,随着对锁骨近端骨折生物力学及治疗理念的更新、外科技术的完善以及固定器材的改进,对锁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出现新的趋势,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 标签: 锁骨 骨折 临床方案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渐上升,治愈难度大,且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中西药治疗本病,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的尚待完善。

  • 标签: 结肠炎 动物模型 中西药治疗 实验研究
  • 简介: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0年全世界有70万人患结直肠癌,占全部癌症新发病例数的9.4%;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占癌症死亡数的7.9%[1-2]。在过去的20多年中,结直肠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呈上升趋势。

  • 标签: 结直肠癌 癌骨转移 流行病学资料 恶性肿瘤 病例数 死亡数
  • 简介: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35%~40%。脊柱转移瘤发生率可高达30%~50%。肿瘤细胞在椎体内生长,侵蚀、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一直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降低了脊柱转移瘤的并发症。同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脊髓激光间质热疗同步发展也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脊柱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微创技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疗效的不断改善,长期生存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放射性脑损伤是影响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就放射性脑损伤在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性脑损伤 生存质量
  • 简介: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阐明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是放射生物学的重要课题。放射治疗可以诱发肿瘤细胞发生不同类型的死亡,包括:凋亡、坏死、有丝分裂殇折、衰老以及自嗜等。此外,局部的放射治疗不仅影响肿瘤局部,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成为辐射诱导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 标签: 电离辐射 凋亡 坏死 有丝分裂殇折 衰老 自嗜
  • 简介: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2]。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方案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15%~20%,如今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案使骨肉瘤的生存率提高到近80%[3]。现在,肿瘤局限的患者可以获得65%~70%的5年生存率,这也就意味着仍有很多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4-5]。骨肉瘤发病特点是绝大多数骨肉瘤在诊断时已经成为高等级的恶性肿瘤,而且极易发生早期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约占90%[6]。早期转移是导致肿瘤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仅为10%~30%;其它影响预后的指标包括原发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对化疗的敏感性以及手术效果。骨肉瘤的原发病灶患者生存率在65%左右,一旦出现转移,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25%,甚至更低[7]。随着对骨肉瘤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骨肉瘤的转移侵袭机制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报道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对骨肉瘤的转移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转移 肿瘤侵润 肉瘤
  • 简介:动脉栓塞术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还可栓塞肿瘤组织的血管,使肿瘤坏死溶解。目前,术前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运脊柱肿瘤的治疗。动脉栓塞术不但可以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一种术前辅助措施,增加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1-3],而且在某些情况下,

  • 标签: 止血技术 栓塞 治疗性 骨肿瘤 脊柱 出血
  • 简介:准确的肿瘤分期是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NPC临床分期的进展,比较’92分期和’2008分期标准的优劣,重点阐述新分期的修订要点等相关问题。认为’92分期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及时使用NPC’2008分期有助于保证NPC分期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 标签: 鼻咽癌 临床分期 研究
  • 简介:胃癌患者的藕后与就诊时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而Ⅲ期患者单纯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20~40%.虽然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单纯手术治疗仍没有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近40年来,人们一直寻找手术以外的方法,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的改善和安全性的提高、使可以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化疗或放化疗逐渐成为研究目标、特别是术前化疗的应用引起更大关注,并成为近年来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化疗研究 新辅助 研究实践
  • 简介:西黄丸为抗肿瘤治疗的经典中药方剂。近十年,该药的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就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且对此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便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西黄丸 抗肿瘤 机制
  • 简介:目的利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腹膜转移模型.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所有基因,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CG-7901细胞,并以此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提取RNA,制备探针,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找出差异基因.结果共建立供实验所需的原位移植裸鼠模型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发生腹膜转移率为40%(6/15).通过芯片杂交数据分析结果,计算Ratio(Cy3/Cy5,即转移灶/原发灶值).确定差异基因筛选标准为:Ratio≥2为上调基因,Ratio≤0.5为下调基因.实验发现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数百个胃癌腹膜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在胃癌腹膜转移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下调基因在胃癌腹膜转移中起到了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为研究与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基因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 标签: 胃癌 腹膜转移 基因芯片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