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夹层动脉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本组12例中,采用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夹层动脉9例,椎动脉闭塞2例,双支架植入治疗1例。结果12例病人均治疗成功,无死亡。12例病人获得6月~4年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发生。5例获得术后一年的DSA随访,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夹层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层 诊断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13例,后交通动脉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窦前1/3段13例,中1/329例,后1/3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41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3例,行放射治疗2例,再手术1例。结论良好的手术显露,矢状窦及引流静脉的妥善保护和处理是提高矢状窦旁、大脑镰脑膜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矢状窦 大脑镰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夹闭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开颅夹闭术治疗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的临床资料。结果夹闭完全82例,夹闭不全3例。出院时GOS评分1分5例,3分4例,4分6例,5分70例。60例出院后随访1个月至3年,平均1.5年;病情均有进一步恢复。结论采用个体化入路,早期手术,尽早打开颈动脉池,酌情阻断载动脉等方法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动脉瘤 夹闭术 疗效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3例,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是一种高度精确的局部治疗。目前SRS已成为脑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将近年来在脑转移的SRS领域一些重点如转移数量的选择,放疗计划实施模式,挽救性SRS的使用,术后术腔的处理模式,联合靶向治疗及治疗相关副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脑转移瘤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应用Onyx液态胶栓塞治疗。结果4例病人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年,3例行造影复查动脉均无复发,2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共济失调症状。余1例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结论应用微弹簧栓塞载动脉的方法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是可行的,Onyx液态胶栓塞载动脉可引起继发小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颅咽管是鞍区常见的胚胎残余性良性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难点之一。经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是最早被采用的手术方式之一,但由于手术视野小,脑脊液漏发生率高,对鞍上肿瘤部分切除困难等原因,经蝶窦入路一直被视为一种颅咽管手术切除的补充入路。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进步,神经内镜、神经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扩大经蝶手术方式的发展,经蝶窦手术入路逐渐成为治疗颅咽管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本文就目前采用经蝶窦手术治疗颅咽管的情况做一综述。

  • 标签: 颅咽管瘤 经蝶窦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垂体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21例垂体手术中,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其中17例行经蝶手术,3例行扩大前中颅底硬膜外入路,1例行扩大前颅底硬膜外入路+经蝶手术。神经导航术喧位中线结构、蝶窦前壁、鞍底、以及海绵窦、颈内动脉、斜内动脉=斜坡等,并用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21例平均坐标误差为1.14-3.91mm(平均1.63mm);预期准确性为1.54-4.82mm(平均2.72mm)。21例垂体全切1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10例出现一过性尿量增多,1例下视丘损伤,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无手术死亡,结论对一些巨大、复发或解剖定位结构不清的垂体进行手术时,神经导航提供实时三维定位,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神经导航 垂体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巨大脑膜的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颅内巨大脑膜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巨大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中,脑膜SimpsonI级切除者21例,Ⅱ级切除者19例,Ⅲ级切除者12例,Ⅳ级切除者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巨大脑膜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显微手术切除,手术技巧决定了肿瘤切除的范围及预后。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早期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治疗。结果颈夹闭92例,动脉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按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生活能自理)2例,重残(需他人帮助)2例,死亡3例。随访80例,时间9-24个月,病人预后良好7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应及早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脑胶质是中枢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胶质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0—14个月。技术进步,胶质的治疗逐步深入到肿瘤生长、血管生成、侵袭迁移、凋亡等分子水平。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这些生物学事件进行分子水平的干预与调控。

  • 标签: 胶质瘤 靶向治疗 信号通路 进展
  • 简介:目的总结64例大型听神经显微外科手术的体会,探讨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法59例采用单侧枕下入路,5例巨大型累及岩尖斜坡者采用经岩入路,所有病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6例(88%),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57例(89%),功能保留43例(67%).术前尚有听力者22例,术后听力保存者6例(27%)手术,死亡1例(1.5%).结论大部分大型听神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行Ⅰ期全切除和面神经的保留,强调保护桥脑腹外侧静脉丛和小脑前下动脉的重要性.对大型听神经亦应争取面神经和听力的保留.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在各种颅内疾病中。颅内动脉是最为凶险的一类,为此,人们对于治疗这一疾病的努力从未停止。传统手术治疗动脉时,需解剖脑组织后行动脉夹闭。但颅内动脉是一种脑血管病,脑组织并无病变,因此.避开脑组织直接针对动脉进行治疗,避免脑组织的无谓损伤.在理论上是最为直接和科学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复发性颅内动脉的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7~2004年间行动脉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18例动脉患者(前循环动脉13例,后循环动脉5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15例患者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宽颈动脉辅以颅内支架,3例行手术夹闭。结果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均栓塞良好,3例手术完全夹闭。术后1例死亡,2例偏瘫,15例恢复满意。结论针对不同情况的复发性动脉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或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大脑后动脉动脉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动脉夹闭,5例行动脉夹闭并体切除,2例行动脉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4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月~10年,12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11例行颈夹闭者DSA或CTA检查示动脉消失,载动脉通畅,2例仍有不全象限性偏离,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再次破裂死亡。结论对于大脑后动脉动脉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和载动脉,注意保护神经及穿支血管,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大脑后动脉 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例1女性,45岁。因胸椎T1-2水平椎管内许旺细胞手术后6年,胸部不适伴左上肢肌力减弱5个月,于2007年3月20日入我院治疗。2001年7月因右下肢痛温觉消失于我院行左侧胸椎T1-2之水平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许旺细胞,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标签: 细胞瘤 发病形式 左侧胸椎 肿物切除术 肌力减弱 胸部不适
  • 简介:当前手术不可能彻底治愈恶性胶质,因此辅助治疗就非常重要,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多的是放疗和化疗,化疗和放疗的本质是造成DNA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一方面,任何细胞在DNA遭受损伤后都会启动一定的修复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另一方面,不同的细胞其DNA修复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正常细胞DNA修复能力略强于肿瘤细胞.DNA修复靶向治疗的实质是扩大这种DNA修复能力的差距,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效能.本文就DNA损伤修复靶向治疗胶质作一综述.

  • 标签: DNA损伤修复 胶质瘤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研究矢状窦脑膜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2001年间收治的20例矢状窦脑膜,按矢状窦腔堵塞程度分为三组:未堵塞组(A)、部分堵塞组(B)、完全堵塞组(C).在三组中邻近硬脑膜被肿瘤侵犯分别为4例、3例、2例.结果B组与C组中各有1例恶性脑膜.A组均获得SimpsonⅡ级切除.B组中SimpsonⅡ级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C组中SimpsonⅠ级、SimpsonⅡ级及次全切除各1例.A组、B组、C组中复发病例分别为2(15%)、3(75%)、2(67%).结论肿瘤与矢状窦侧壁粘连、肿瘤侵犯矢状窦腔、肿瘤与邻近硬脑膜粘连以及肿瘤的病理特性是影响矢状窦脑膜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矢状窦脑膜瘤 复发 手术疗法 脑膜瘤 病理 硬脑膜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