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腰部疼痛、束带感伴感觉减退3年余"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腹部平软,双侧瞳孔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腰部压痛,有束带感,T6-10段左侧浅感觉减退,腹壁反射存在,颈软;无大小便失禁。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外观清亮、透明,细胞数0,蛋白1.1g/L,余正常,可排除炎性占位。

  • 标签: 脊膜瘤 束带感 腹壁反射 感觉减退 胸段脊髓 大小便失禁
  • 简介:胶质是脑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方案。因此,亟待明确胶质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Hippo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控制器官大小和维持组织内环境稳定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Hippo信号通路 治疗
  • 简介:脑膜血管(meningioangiomatosisM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良性增生性样病变。其病理学特征是软脑膜上皮细胞或成纤维母细胞沿软脑膜血管间隙侵入大脑皮层,绕血管周围生长,微小血管增生伴胶原变性和钙化,形成斑块状病变。临床上分为两型:(1)与神经纤维病Ⅱ型(neurofibromaⅡ,NFⅡ)相伴,多在尸检时发现,临床上常无症状;(2)与NFⅡ无关,被称为散发型。多发于青年人或者儿童;被认为是引起顽固性癫痫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血管瘤病 外科治疗 继发癫痫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成纤维母细胞 瘤样病变
  • 简介:听神经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过去30年中有很大进展[1],如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现在众多学者特别关注保护和改善蜗神经功能-听力保留问题,期望在这一方面对降低听神经致残率有所贡献.听力保留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上面临3个问题[1]:①肿瘤全切,保留听力;②完善显微操作技术,预防听力迟发性损害;③预防恶性耳鸣.本文拟对上述3个问题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 标签: 听神经瘤 听力保留 颅底外科 手术技术 治疗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是指最大直径2.5cm的动脉,是颅内复杂动脉的一种,占所有颅内动脉的3%~5%左右,其好发部位是颈内-眼动脉、颈内-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等处.

  • 标签: 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内动脉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脉络丛乳头状的临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5年我科收治的28例脉络丛乳头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脉络丛乳头状患者平均22.5岁,位于侧脑室15例,第四脑室9例,第三脑室3例,桥小脑角1例。全部行显微手术治疗,7例术前行脑室外引流,24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部分术后出现并发症。随访18例,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脉络丛乳头状为良性肿瘤,多发于儿童,预后较好,积极的手术全切除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脉络丛乳头状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原发性淋巴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底原发性淋巴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常见发生部位包括海绵窦、蝶岩斜区和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受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而少有移位或狭窄是主要的影像学特点。8例病人均经鼻蝶或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完成活检。结果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7例,大细胞间变性淋巴1例;术后行化疗和局部放疗。随访8例,时间6~112个月,病人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完全缓解率为62.5%。结论颅底原发性淋巴是一类临床罕见的颅底肿瘤,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为主;多为中老年发病,常累及海绵窦、蝶岩斜区、颅中底-颞下窝-翼腭窝区。手术活检、化疗和局部放疗联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淋巴瘤 原发性 颅底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活组织检查 化疗 放疗 局部
  • 简介:对于前循环动脉,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仍是疗效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破裂后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而且越早期破裂风险越大,因此对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大部分作者建议早期手术,可以减少由于动脉再次破裂而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翼点人路夹闭16例前循环动脉。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前循环 破裂 早期
  • 简介:CT及MRJ技术的普及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水肿及占位效应被认为是区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可靠依据之一,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一类特殊表现的炎性脱髓鞘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如胶质、淋巴等十分相似,故常误诊而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称该类病变为脱髓鞘性假或肿胀性脱髓鞘性病变,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 标签: 脱髓鞘假瘤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脑胶质约占颅内肿瘤的45%~50%.此类肿瘤以恶性者多见,传统的手术治疗复发率高,预后较差.近年来的基因疗法为从根本上治疗胶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由于胶质系多基因突变造成,而以往的单基因治疗有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劣势,目前的研究多着眼于各种基因疗法的联合应用.本文将近年来的有关报道作一概述.

  • 标签: 胶质瘤 基因治疗
  • 简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按Kernohan分类属于星形细胞Ⅲ~Ⅳ级,WHO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其归类为星形细胞Ⅳ级,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25%。该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以往研究认为该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但近些年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 标签: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化学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宽颈动脉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嗅沟脑膜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人行手术治疗,翼点入路5例,额外侧入路15例。采用Karnofsky评分法评估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Simpson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5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3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应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对提高嗅沟脑膜手术效果及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关系。

  • 标签: 脑膜瘤 嗅沟 入路 翼点 入路 额外侧
  • 简介:目的:检测20例小儿脑软质中P16基因及其蛋白的存在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0例1-14岁小儿脑胶质。成果显示P16基因和P16蛋白的丢失率分别为50%(10/20%)及(5/20)。结论本文结果提示P16基因和蛋白缺失可能与部分小儿脑有质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脑胶质瘤 P16基因 儿童 免疫组织化学 PCR-SSCP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0例室管膜,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14例,第三脑室4例,侧脑室4例,脊髓内8例:其中多发1例。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并向下延伸至第2颈髓背侧、桥小脑角。均经病理证实为室管膜

  • 标签: 室管膜瘤 神经外科手术 脑室 脊髓
  • 简介:目的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结果15例假性动脉中栓塞动脉而保持载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而保留载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比较O-(氯乙酰-氨甲酰基)炯曲霉醇(TNP-470)和卡氮芥(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株种植于裸鼠皮下,制备U-251胶质动物模型,第7天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TNP-470组、BCNU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第21天观察裸鼠体重及肿瘤大小,并测定移植CD105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CD105-MVD)。结果治疗后第21天①TNP-470组(576.10mm^3±114.29mm^3)及BCNU组移植体积(473.01mm^3±48.04mm^3)均明显小于(P〈0.01)对照组(1512.61mm^3±470.25mm^3);TNP-470组与BCNU组间移植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TNP-470组与BCNU组抑率分别为(61.91%±6.29%)和(68.73%±9.65%),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TNP-470组移植CD105-MVD[(5.70±0.85)个/视野]显著低于(P〈0.05)BCNU组[(8.60±0.87)个/视野];两治疗组移植CD105-MVD均较对照组[(11.32±1.50)个/视野]显著降低(P〈0.05)。结论TNP-470和BCNU对人U-251胶质母细胞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的生长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生长 TNP-470 卡氮芥 微血管密度
  • 简介:胶质是颅内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约占颅内神经组织原发性肿瘤的45%。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将胶质按组织学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1]。Ⅰ级预后最好,大部分经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被认为是良性肿瘤;Ⅳ级恶性程度最高,又称作胶质母细胞(glioblastoma,GBM),占所有胶质的55%。根据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90%的GBM为原发性GBM,多为老年人(诊断中位年龄62岁);10%为继发性GBM,中青年常见(诊断中位年龄44岁)。GBM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最大限度安全地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等化学药物治疗。但是由于GBM侵袭性强,浸润到正常组织导致无法全部切除、容易复发,使得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平均生存期只有16~19个月[2]。

  • 标签: 胶质瘤 信号通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致密栓塞的临床因素。方法125例单发破裂颅内动脉,按栓塞结果分成致密栓塞组(92例)、非致密栓塞组(33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对影响动脉致密栓塞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致密栓塞组与非致密栓塞组间单临床因素比较,动脉部位、形态、大小及FisherCT分级、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情况、栓塞时间、栓塞材料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部位、形态及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栓塞材料等与动脉致密栓塞与否有关(P〈0.05)。结论致密栓塞是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的关键,颅内动脉部位、形态及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栓塞材料是影响颅内动脉致密栓塞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致密栓塞 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