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核能的利用、矿产开采、农业化肥的使用都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而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为热点话题,本篇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生物技术治理的探究,特别对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根际过滤和植物挥发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的修复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今后在对核能的利用、矿产资源的开采、农业化肥的使用所造成土壤的大面积低剂量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时,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联合使用可以缩短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时间周期。

  • 标签: 重金属污染 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提取 植物固定 根际过滤
  •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因人们不合理经济行为,使土壤遭受严重破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了有效治理受污土壤,必须采用科学防治手段。目前,以化学、物理、生物修复三项技术最为常见,其中化学与生物具有一定局限性,只有生物修复较温和且适用于不同土壤污染,本文以该项技术为主题,论述土壤污染种类及影响、具体应用,希望为相关行业建设性意见。

  • 标签: 土壤污染 生物修复 治理 应用
  • 简介:摘要:该项目位于我国西南某地,土壤检测结果显示多环芳烃类污染物超过GB36600-2018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采用过硫酸盐氧化+碱活化的化学氧化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小试和中试试验,最终确定6%过硫酸钠+2%生石灰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化学氧化 方案设计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中陆续涌现出多项高新技术,因此,土壤环境的监测精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且构建现代化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本文对常用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状况展开了探讨,从而探索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土壤环境 监测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在社会经济与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为了满足需求,各项工程在不断开发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环境,降低了土壤水土结构的稳定性,对生态环境与平衡产生了较大影响[1]。科学的土壤水土保持措施是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控制水土流失,进而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

  • 标签: 生态环保 理念分析 土壤水土 保持措施
  • 简介:摘要: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逐步健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形成稳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保部门开展环境质量监控工作和制定环保工作计划的主要依据。土壤是生态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本身可构成一个微型世界观的生态系统,并作为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生态环境质量,在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故而,土壤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 标签: 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 环境
  • 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对土壤进行光谱测量,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光谱测量流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及定性分析找出了影响土壤光谱特征的部分因素,并探讨了土壤光谱遥感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光谱 测量规范  土壤  分析
  • 简介: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壤的监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环境是现阶段倍受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焦点问题,而土壤污染治理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为土壤污染治理对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信息参考和数据支持,进而保障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就土壤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及环节进行研究,希望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

  • 标签: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污染 污染治理对策与技术方法
  • 简介:[摘 要]某水力发电厂因直流电源失压消失,引发某水轮发电机组失磁异步运行,局部过流造成其励磁装置灭磁柜及转子阻尼绕组等部件损坏,励磁装置的运行工况可由失脉(工作电源消失)到转子过电压(调节器失控、发电机异步运行),再经历灭磁(触发跨接器动作)进一步导致转子回路烧断。本文从事发前、后励磁系统运行工况开展计算,利用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励磁系统在本次事故中每个阶段的的暂态本质。

  • 标签: 励磁装置 逆变角 控制角
  • 简介:本文以新疆巴里坤盐湖周边硫酸钠型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异位培养的方法,使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研究了不同覆盐量(CK、1倍覆盐、2倍覆盐、3倍覆盐和4倍覆盐处理)对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峰值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15:00)比其他处理(17:00)有所提前;凌晨0:00—6:00,部分土壤呼吸速率呈现负值。(2)覆盐后土壤CO2日排放量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气温变化一致;培养期间土壤CO2日均排放量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CO2日均排放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3)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上可见,覆盐处理显著影响了盐湖周边盐渍化土壤CO2排放通量、特征和土壤温度敏感性,因此,在研究气候变暖对盐渍化土壤呼吸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增温对土壤呼吸的直接影响,也要考虑土壤盐层厚度与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 标签: 土壤呼吸 表层覆盐 巴里坤盐湖
  • 简介:本研究在彰化滨海工业区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林下有客土处、无客土处及邻近非造林地进行土壤取样分析,以评估滨海环境通过客土及植栽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成效.将土壤分成0~10cm、11—20cm、21~30cm、31~40cm分层取样,结果表明:3种土壤均以砂粒含量最高(80%以上);pH值以有客土的林地最低(pH4.80~6.71),显示植物作用明显降低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以林地有客土的土壤最高(0.41%~2.15%),但仍属于极低(〈2%)的等级;土壤全氮方面,同样以林地有客土最高(0.011%-0.075%),但不论林地、非造林地或有无客土之处,土壤全氮含量均低于0.1%;有效磷方面,林地含量明显高出非造林地,应与土壤有机质与pH值等的差异有关;阳离子交换量(CEC)方面,林地有客土的含量为2.06~3.92cmol(+)·kg^-1,林地无客土的含量为1.96~3.14cmol(+)·kg^-1,非造林地的含量为1.56~5.20cmol(+)·k^-1,三者具显著差异但均属极低(〈5)的等级;pH值随土深而增加,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有效磷以及交换性钙离子皆有随土深而下降的趋势;其余性质则无显著深度差异.综合而言,彰滨林地土壤性质受生物作用影响,在pH、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方面有显著改善,但离适合一般植物生长的土壤性质仍远.

  • 标签: 木麻黄 土壤性质 客土 彰滨工业区
  • 简介:通过闽东茶园黄红壤长期培肥定位试验,培肥处理包括:100%化肥(NPK)、50%化肥+50%有机肥(1/2NPK+1/2OM)、100%有机肥(OM)、100%化肥+豆科牧草(NPK+L)、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牧草(1/2NPK+1/2OM+L)和未施肥对照(CK),探讨了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结果表明:1/2NPK+1/2OM+L和OM等培肥处理下SOC、DOC和MBC含量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土壤MBC含量在2009年分别比CK增加了2.59、2.58、2.62倍,2011年增加了1.89、1.50、1.27倍。同时,不同处理的茶叶产量比CK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处理OM和1/2NPK+1/2OM+L的增幅较大,分别高达104.46%和128.26%,并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产。此外,茶叶产量与MBC含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直线关系。因此,处理OM和1/2NPK+1/2OM+L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总量,而且提高活性碳含量,为茶叶增产奠定基础。

  • 标签: 黄红壤 培肥处理 土壤碳组分 茶叶产量
  • 简介:针对中子仪测湿精度问题,利用2年的中子仪测湿资料与相同时期土钻法测湿资料进行比较,统计了两种资料的相对偏差、相关系数和离散系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各统计特征值的变化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其结论可为中子仪测湿精度的提高提供参考和思路.

  • 标签: 中子仪 土壤水分 测湿 偏差 土钻法 时空分布
  • 简介: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10月,研究了位于鄱阳湖主湖区南部的南矶山湿地的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和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群落下的土壤垂直剖面的细菌群落结构,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细菌群落-土壤因子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究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矶山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年变化显著,2011年10月的土壤细菌群落显著不同于2009年和2010年的10月;其次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布的是植物群落类型,在同一年内,狗牙根群落的土壤细菌群落显著不同于灰化薹草群落和南荻群落;而0~45cm深度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无深度差异。尽管湿地土壤总磷含量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年际分布,各植物群落土壤总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和含水量都显著影响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但仅能解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11.6%。

  • 标签: 土壤细菌群落 结构 植物群落 年际变化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 南矶山湿地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增加,对城市居住环境粮食生产的安全性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田土壤修复工程中的环境管理工作,不仅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还能提高修复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我国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规范现场施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成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 标签: 农田土壤修复 环境污染 防治管理
  • 简介:1引言辽西地区的气候概况以十年九旱而著称,其中以春旱机率最大。据统计,春旱(3~5月)机率为78%,夏旱(6~8月)机率为52%。由于辽西地区多山,自然水源不足,因此自然降水的主宰性尤为严重。极为突出的是春雨少、土壤湿

  • 标签: 土壤湿度 辽西地区 气候因子 夏旱 气候概况 积累期
  • 简介:为了研究潮白河流域某段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系统采集了42件土壤样品,对其7种重金属(Cu、Pb、Zn、Cr、Ni、Cd和As)进行了测试分析,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参考北京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采用环境质量指数与环境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土壤中7种重金属的累积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土壤样品中Cu、Zn、Cr含量超标分别为97.62%、100%、100%;Cu、Zn、Cr含量重度污染等级以上的分别占2.38%、2.38%、4.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Cu、Zn、Cr含量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分别占97.62%、100%、100%,Cu含量2.38%处于强生态危害等级.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判表明,所有样点均已污染,其中达到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样点分别占28.57%、42.86%、28.57%;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显示土壤样品点中97.62%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等级,根据悲观原则可以判断该段流域重金属污染均处于轻度污染以上.

  • 标签: 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简介:以小流域为研究尺度,选取云蒙湖流域为研究区,以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以最新的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为模型基础,得到研究区1986年和2010年2个时段的土壤侵蚀强度及分布数据,分析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1986—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变化面积比例为29.47%,主要以中度、强烈、极强烈侵蚀等级面积向轻度、微度等级及相邻较低侵蚀等级面积转化为主。2)通过将研究区划分为88个小流域的研究表明,25年来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指数降低趋势明显,76%的小流域侵蚀强度指数减少10%以上;侵蚀加强的有5个小流域,增加幅度最大者为6.23%,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西南部地区。3)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表明,坡度因子始终是影响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逐渐降低,贡献率由1986年的85.36%下降到2010年的80.79%;土地利用结构对侵蚀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2010年贡献达到19.21%;因此当植被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制约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土壤侵蚀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岭回归 云蒙湖流域
  • 简介:通过测定辽河口三道沟和笔架岭光滩、碱蓬(Suaedasalsa)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土壤汞和砷含量,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垂直分布规律,并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5月16日,三道沟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38mg/kg和9.13mg/kg;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059mg/kg和10.77mg/kg。三道沟各类型土壤汞和砷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笔架岭的芦苇沼泽和碱蓬沼泽土壤汞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大,芦苇沼泽土壤砷含量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而光滩和碱蓬沼泽0-10cm深度土壤砷含量总体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小。三道沟和笔架岭各类型湿地土壤汞和砷的I_(geo)指数都为负数,污染等级都是清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三道沟和笔架岭湿地土壤汞和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 标签: 分布 风险评价 河口湿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