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12月4日,冬日的厦门,温暖如春,阳光灿烂。踏着明媚的阳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会长圣辉大和尚率领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慧然法师、南普陀寺监院理文法师、市佛协会副会长定恒法师和厦门市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申素芳女士,厦门市劳动局副局长、厦门市慈善会副会长洪幼芳女士及厦门市民政局副局长傅一民先生等部门负责人一起走进了厦门市仙岳医院、南山疗养院和同安区皮肤病防治院。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麻风病患者 中国 佛教 慈善事业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54名精神分裂症,47名神经症及51名控制组被试分别完成了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责备与辩解问卷,研究结果表明,病人组与控制组相比有较高的内控倾向,但在责备和辩解倾向上的差异却不显著,针对这一结果,本文讨论了在心理控制源倾向与适应和健康关系中情境因素的重要性,以及病人责备与辩解倾向存在较大差异的假设,文中还针对问卷研究的局限,提出了验证假设的途径以及改进临床研究设计的必要性.

  • 标签: 心理控制源 精神分裂症病人 神经症患者 倾向 控制组 辩解
  • 简介: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价值。方法:100例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随机从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随机抽号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就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50例,集束化护理)的血流感染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展开比较。结果:观察组纳入对象的血流感染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且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相较对照组更少,(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流感染率,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开销,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具临床广泛推荐之价值。

  • 标签: 集束化护理;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流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