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你们知道吗?除了发射“天宫二号”。今年我国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那就是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京时间2016年8月16日下午1时40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墨子号”卫星在中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 标签: 实验卫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墨子 量子 中国科学院 科学中心
  • 简介: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本封底、封面选用了4张卫星照片,北纬26°附近尼罗河—段河谷及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我国渤海湾附近地区的卫星照片。封底是地球卫星照片和卫星云图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拍摄到的照片,所以叫卫星照片。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地球资源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也叫陆地卫星,是以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动态监测为目的,专门探测、普查地球资源的航天卫星。航天卫星拍摄时高度较大,因此卫星照片的覆盖范围较大。一张卫星照片可以覆盖地面34225km~2,这样把我国领土勘测一遍只需拍500张卫星照片,而利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则要拍500万张航空照片。因此利用卫星照片可以进行宏观研究。

  • 标签: 航空照片 九年制义务教育 航空测量 宏观研究 遥感器 奋进号航天飞机
  • 简介:国家确定在我国第一颗电视直播星——中星9号卫星广播中将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电视传输技术标准ABS—S和视频信源编码技术标准AVS。这是卫视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本刊将陆续介绍这些新标准。

  • 标签: 技术标准 卫星直播 信源编码 电视传输 卫星广播 电视直播
  • 简介:数字地球的概念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8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召开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论坛年会上率先提出的。它是指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由海量数据组成的、能立体表达的虚拟地球。通俗地说,数字地球是将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全部用数字化表示,简单地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搬进实验室和计算机。

  • 标签: 数字地球 遥感卫星 地理信息系统 加利福尼亚 科学中心 多分辨率
  • 简介:帝企鹅在冰上排泄粪便,利用这些粪便,可以监测帝企鹅的活动啊!正是如此,科学家发现了10个新种群。同时,通过它,还能研究气候的变化!又是老道理:只要留心观察,一会发现一个新天地。

  • 标签: 追踪 卫星 科学家
  • 简介:人造卫星与情人,只有村上春树才想象得出来的名字。瞧着封面的太空飞行物,明媚想起小时候对人造卫星的最初印象。夜深人静,为了等人造卫星,可以不睡觉,这对小孩来说可真比制造卫星还兴奋。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仰着头,朝夜空遥望。然后有一个微弱闪光的物体远远地从空中飞过来了。

  • 标签: 人造卫星 村上春树 计算机 上网 名字 网站
  • 简介: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两颗导航定位卫星,并建立了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一种区域导航系统。它的服务区域仅限于中国本土和周边地区。投资节省,只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可。它主要为公路、铁路运输和海上作业等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导航服务。

  • 标签: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导航定位卫星 区域导航系统 静止轨道卫星 北斗
  • 简介:越南第一个卫星直播电视系统--VCTV(网址:www.vctv.com.vn)已于日前开播.该系统使用位于148°E的Measat2号卫星(马星-2号)的越南波束中的一组Ku转发器,采用Viaccess2.6加密方式向用户传送节目.目前该系统中有17套节目,其中5套免费播出.

  • 标签: 卫星直播电视 越南 开播 电视系统 系统使用 加密方式
  • 简介: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时55分,重900公斤的俄罗斯“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与铱星公司一颗重560公斤的卫星“铱33”在西伯利亚上空790公里的区域发生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两颗完整在轨卫星相撞事故。

  • 标签: 军用通信卫星 相撞事故 太空 铱星公司 美国东部 西伯利亚
  • 简介:摘要宽带卫星通讯就是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能通过卫星进行语音、数据、图像和视频的处理和传送。陆地丰富多彩的个人业务也使得对宽带海洋卫星通讯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现今的这些卫星通讯无法在海工平台上开展起来,如何满足海洋上高容量、大覆盖、多业务的海洋通信需要我们亟待解决。海洋移动卫星宽带系统,可实现与海陆之间的宽带连接,实现个人移动终端在海上作业过程中的正常使用,也可实现平台与陆地间的大数据传输。

  • 标签: 海洋通信 宽带 海工平台 远程管理
  • 作者: 乔振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1-05
  • 机构: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 简介:摘要:为了扎实推进我省遥感影像统筹共享工作,经省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遥感影像统筹工作专班,专班组长由副省长姜有为担任,副组长由省委秘书长孙佳峰、省自然资源厅刘兴伟担任,专班成员由省自然资源厅、省大数据管理局与省财政厅相关同志担任。本文将针对卫星遥感影像统筹共享展开深入探讨,旨在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 标签: 卫星遥感影像 统筹共享
  • 简介:2013年7月1日夜间,印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从印度东海岸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印度首颗导航卫星IRNSS1A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而在印度发射IRNSS1A卫星大约8个半小时后,俄罗斯"质子-M"(Proton-M)重型运载火箭携带3颗Glonass-M导航卫星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大约10秒钟后,火箭突然偏离飞行轨道,急转直下,爆炸解体,最终坠毁在发射场附近区域。

  • 标签: 导航卫星 发射失败 印度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升空 卫星运载火箭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日常高空气象探测工作经验进行总结,认为降水是影响气象探测气球高度的天气现象,净举力、空气阻力会对气球上升高度产生阻力,同时探空仪器和气球的质量也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供开展高空探测工作参考。

  • 标签: 气象探测气球 高度 影响因素 分析 对策
  • 简介:应用双频GPS动态后处理高精度定位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GPS无验潮海洋深度测量作业模式,通过海上试验与传统作业模式作了数值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作业模式不仅无需验潮,而且能够有效消除传统作业模式中船只动态吃水和涌浪等因素对测量成果的影响,显著提高水深测量成果的精度.

  • 标签: 水深测量 GPS动态后处理 深度基准面 无验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B)的CT表现预测术前肿瘤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46例HB患儿,术前均行胸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参照儿童HB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制定的临床危险度分层方案,将HB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分别为16和30例。测量肿瘤最大径及肿瘤相对体积指数,观察肿瘤CT征象,包括外生性生长、瘤内出血、坏死囊变、钙化、纤维分隔、肿瘤破裂征、肝包膜回缩及包膜下积液。测量并计算病灶CT参数,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百分比及病灶增强指数。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危组与非高危组患儿性别、病灶CT征象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年龄、孕周、出生体重、甲胎蛋白、血小板计数、肿瘤最大径、肿瘤相对体积指数及病灶CT参数的差异,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到与高危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高危HB的效能。结果高危组与非高危组间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相对体积指数和肿瘤破裂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OR值为1.906,P=0.004)及肿瘤破裂征(OR值为16.558,P=0.005)是高危HB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诊断高危HB的临界值为10.5 cm,肿瘤破裂征、肿瘤最大径和肿瘤最大径联合肿瘤破裂征诊断高危H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807和0.879,肿瘤最大径联合肿瘤破裂征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6.7%。结论高危HB患儿发病年龄偏大,当肿瘤最大径>10.5 cm,且出现肿瘤破裂征可高度提示为高危HB。

  • 标签: 肝胚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度
  • 简介:摘要: 在高压电力电缆的正常运行中,绝缘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电缆的安全 。 因此在电缆运行的时候进行绝缘检测,可以有效提供诊断依据,及时发现所存在的绝缘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解决 。 对于高压电力电缆的绝缘检测,当前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主绝缘检测与护套层的在线检测,但主绝缘故障与护套层故障的正确区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正确区分的目的,并和预警系统相结合,进一步保障高压电力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 。

  • 标签: 电力系统 高压输电线路 施工技术
  • 简介:目前地表移动观测站仍然是矿山在采动影响下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有效技术手段。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地表移动观测站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本文介绍了地表移动观测站采集监测信息过程中,采用电磁波测高方法代替几何水准测量获取监测点高程信息的方法。通过实际观测试验与精度分析,此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精度是允许的,大大简化了测量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电磁波测高 矿山开采沉陷 观测站 水准测量
  • 简介:摘要:在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成为确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这项探讨聚焦于提升建筑材料检测的高质量标准和有效控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文章揭示了该领域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质量控制的不严格性、技术的滞后更新、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检测标准的不统一性。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如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推广先进的检测技术、统一行业标准和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这些策略旨在提高建筑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并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建筑材料检测领域的进步铺平道路。

  • 标签: 建筑材料检测 高质量检测 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