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医院收治的 92例老年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 46例。给予常规组常规治疗,实验组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第 14天、第 21天、第 30天后的脑水肿体积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的脑水肿体积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的影响积极,能够减小患者脑水肿体积,让患者的血浆脑钠肽、脑脊液乳酸浓度减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高压氧 老年脑出血 脑水肿 血浆脑钠肽与脑脊液乳酸浓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维生素 B6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 ACTA及 S-100B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 2019年至 2020年收治的 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抛硬币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 B6注射液治疗。治疗 10天后, 对所有患儿临床表现恢复及脑脊液ACTA、 S-100B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意识恢复、惊厥控制、颅内高压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P< 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脑脊液 ACTA、 S-100B指标低于对照组, P< 0.01,差异显著。结论:维生素 B6对于病毒性脑炎患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维生素 B6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分析其脑脊液代谢特征的改变。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和第八医学中心结核病区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同时收集已确诊的其他病原感染的非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作为对照组。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有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7.9±16.1)岁;对照组有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4.7±14.8)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两组患者的脑脊液进行反相色谱正离子、反相色谱负离子和亲水色谱正离子检测,生成代谢指纹图谱,并使用SIMCA软件对其分析,选择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OPLS-DA)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采用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阈值>1)并结合t-test的P值(P<0.05)来寻找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的差异性代谢物质。结果在两组患者脑脊液中共发现10种差异性代谢物质,它们分别是L-异亮氨酸、L-苯丙氨酸、L-犬尿氨酸、L-蛋氨酸、L-酪氨酸、二甲基甘氨酸、L-丙氨酸、L-苏氨酸、L-组氨酸和L-赖氨酸,且与对照组比较,在结核性脑膜炎组均表达上调。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代谢发生改变,可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鉴别诊断和分子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标签: 结核,脑膜 脑脊髓液 代谢组学 色谱法,高压液相 质谱分析法 氨基酸类 最小二乘法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ICNS)患儿脑脊液各项指标,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儿科 2015年 1月 -2016年 8月 153例 ICNS患儿资料,其中结核性脑膜炎 37例,病毒性脑膜脑炎 72例,化脓性脑膜炎 2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 23例,比较脑脊液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乳酸指标变化。结果: TBM组、 PM组、 CM组 LDH、 CK和 LA水平均明显高于 VM组( P< 0.05); TBM组、 PM组、 CM组 LDH、 CK和 L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TBM组 IFN-γ、 sIL-2R水平明显高于 PM组、 CM组和 VM组( P< 0.05); TBM组和 PM组 sICAM-l水平明显高于 CM组和 VM组( P< 0.05); PM组 TNF-α、 IL-8水平明显高 TBM组、 CM组和 VM组( P< 0.05); CM组 TNF-α、 IL-8水平明显高 TBM组和 VM组( P< 0.05)。结论:脑脊液各项指标在不同类型 ICNS患儿中增加程度各异,在临床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的同时联合脑脊液检查可提高对 ICNS类型诊断的敏感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 检测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脑脊液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2月2日至2018年8月2日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TBM的患者共50例,并跟踪随访其诊疗结局。送检脑脊液标本均进行二代测序,测序所得原始序列与病原微生物数据库进行对比得到最终结果。二代测序结果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唯一比对序列为阳性,未检测到唯一比对序列为阴性。以符合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涂片阳性、Xpert MTB/RIF检测阳性及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等4项中至少1项即为确诊TBM患者;临床可疑TBM且抗结核治疗有效为临床诊断患者;有其他病原学依据或临床排除TBM者为非TBM患者。分析二代测序在TBM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确诊为TBM患者22例中Xpert MTB/RIF检测阳性13例,培养阳性6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PCR检测阳性5例,临床诊断为TBM患者12例,非TBM患者16例。在确诊及临床诊断患者中,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系列20例,敏感性为58.8%(20/34),特异度为100%(16/16)。在确诊患者中,二代测序的敏感性为63.6%(14/22);在同步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Xpert MTB/RIF检测与二代测序的50例标本中,以临床诊断为标准,3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16/16);传统方法、Xpert MTB/RIF检测及二代测序的敏感性分别为29.4%(10/34)、38.2(13/24)和58.8(20/34),前两种检测方法与二代测序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χ2 = 8.333、P = 0.013,χ2 = 8.333、P = 0.065)。传统方法与二代测序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达82.4%(28/34)。结论二代测序技术能够较快速地检测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且其敏感性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作为TBM的早期诊断指标。二代测序联合传统检测方法可提高检出率。

  • 标签: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诊断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一例糖尿病足坏疽诊坏死性筋膜炎的案例,提示基层医师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较少见,而糖尿病足坏疽常见,应警惕合并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防治漏误诊给患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后果。方法 通过本院收治的一例糖尿病足坏疽合并坏死性筋膜炎诊的诊治经过,交流教训、经验。结果 本例患者虽最终治疗结果满意,但治疗过程曲折,疗程相对延长,也给患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结论 糖尿病足坏疽可能合并坏死性筋膜炎,当患肢出现明显肿胀,感染不易控制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及时做出诊断和合理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足 坏死性筋膜炎 漏诊
  • 简介:摘要 : 汽轮机 汽封及门杆汽是汽轮机结构造成的一种汽 损失 ,其泄漏量及汽的回收,不仅关系汽轮机的经济运行,也关系机组的安全运行。本文详细介绍某电厂上汽 1000MW 超超临界汽轮机轴封及门杆汽改造,有效的解决了机组运行过程中轴封母管压力频繁波动、阀门门杆密封外漏影响现场环境、阀门门杆密封内影响机组背压的问题,具有借鉴及推广意义 。

  • 标签: 超超临界 汽轮机 门杆漏汽 中压联通管 机组背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的观察组对象是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对照组对象是同期因头痛于我院入院治疗的32例患者。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脑脊液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和脑脊液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MRI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对照组患者,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肌酸激酶(CK)水平较其余两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对照组患者高,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乳酸(LA)水平较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差异显著。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上,运用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脊液分析可对感染类型进行明确鉴别,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故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损害与脑脊液蛋白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GBS患者,男143例,女99例,年龄(50.8±15.8)岁,年龄范围为15~85岁。根据治疗前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分为肝功能损害组(n=27)和肝功能正常组(n=215),比较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脑脊液蛋白水平间的关系,分析肝功能损害组脑脊液蛋白水平与AST、ALT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肝功能损害组ALT水平[(147.10±175.30)U/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22.97±11.81)U/L],肝功能损害组AST水平[(102.50±103.20)U/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21.66±7.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与ALT、AS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S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损害与脑脊液中蛋白水平比较,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脑脊液蛋白水平 治疗前肝功能损害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 简介:摘要:测控装置承担着变电站数据采集、处理,对断路器、隔离开关进行控制及防误闭锁等重要任务,变电站监控主机或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可通过测控装置采集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状态信息,并可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进行遥控操作。作为测控装置重要参数之一,防抖时间对于遥信信号上送具备筛选过滤功能。在实际运行中,因遥信抖动而误报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测控装置遥信防抖技术可有效减少和降低该类事件影响的程度,从而提高遥信信号的准确可靠性,助力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 标签: 测控装置 遥信信号 防抖时间 准确性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吻合口的病例,细小的口位于人工血管远端与自体主动脉吻合区,形成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中使用4 F造影导管释放Ⅳ型血管塞,有效封堵漏口,同时使得假性动脉瘤血栓化,短期疗效理想。

  • 标签: 主动脉破裂 心血管外科手术 吻合口漏 介入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83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7例,女116例;年龄12~78岁,中位年龄41岁。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胆危险因素,森林图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各个指标效应大小,建立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拟合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患者胆发生率为22.4% (41/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P>135 U/L(OR=10.797,95%CI:4.860~23.927,P<0.05)、囊肿直径>10 cm(OR=3.576,95%CI:1.911~6.268,P<0.05)是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两个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2.580+2.412XALP+1.215X囊肿直径。概率模型为:P=1/[1+Exp(-2.580+2.412XALP+1.215X囊肿直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19~0.864,P<0.05),敏感度为0.74,特异度为0.70。结论ALP、囊肿直径是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预测模型能比较有效地预测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胆的发生。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胆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 制梗丝线喂料提升机出料端存在频繁夹丝、丝的问题,该问题反复出现,难以处理。通过设计新型密封条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设备的有效作业率。

  • 标签: 制丝 喂料提升机 夹丝 漏丝 新型密封条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查补种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流动儿童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提升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方法:实验选取了 2019年 1月~ 12月天门市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疫苗接种率的分析。随后,联系儿童监护人或家属进行免疫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讲解,对健康教育宣讲前后情况分析。结果: 抽取 230名流动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和麻风联合疫苗的接种情况,其接种率均达到 100%。接种及时率评估分别为 95.6%( 222/230)、 93.0%( 214/230)、 91.7%( 211/230)。从影响因素上看,主要是儿童监护人及家属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认知度不够加之工作的繁忙及流动性等原因,从而导致未及时接种,存在逾期接种等问题。在开展健康教育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知识的得分中从原先的( 70.5±5.6)分,提升到( 90.6±3.4)分,可说明健康教育发挥了作用。结论:针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知识进行普及宣传,加强健康教育讲解,有助于增强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正确认知,提升疫苗接种的及时率。

  • 标签: 健康教育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 查漏补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将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应用于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对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纳选 2019 年 10 月至今我院的 64 例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探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 32 例采纳常规护理,研究组 32 例采纳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分析各组护理价值。 结果: 研究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参照组, P < 0.05 ;残疾率、植物状态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护理第 5 天、第 10 天以及第 14 天的脑脊液压力均低于参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具有显著的价值,可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 持续 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 颅内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地区AID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及不同病原菌脑脊液相关指标结果,为AIDS患者CNS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CNS感染的AIDS患者173例分为真菌组、革兰阳性杆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同一时期非CNS感染的AIDS患者198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脑脊液和血液进行培养,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同时进行脑脊液生化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NS感染的AIDS患者脑脊液共分离出病原菌173株,其中真菌101株(58.38%),革兰阳性杆菌39株(22.54%),革兰阳性球菌24株(13.87%),革兰阴性杆菌9株(5.20%)。非CNS感染AIDS患者血液分离病原菌共198株,其中真菌107株(54.04%),革兰阳性球菌65株(32.83%),革兰阴性杆菌26株(13.13%)。新型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除氟康唑外)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均≤1 μg/ml,氟康唑≤8 μg/ml,两性霉素B MIC≤4 μg/ml及氟胞嘧啶MIC≤32 μg/ml。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率7.69%。CNS感染和非CNS感染患者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比较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抗生素结果差异比较大。与对照组相比,真菌组、革兰阳性杆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和革兰阴性杆菌组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9.249,均P<0.011)。与真菌组、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和对照组相比,革兰阳性杆菌组蛋白、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6~7.686,均P<0.037)。结论AIDS患者CNS感染和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广泛,以真菌主。病原菌不同患者脑脊液相关检测指标不同,因此脑脊液生化指标可辅助诊断CNS感染。

  • 标签: AIDS CNS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血红素加氧酶-1(HO-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检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颅内出血新生儿50例为观察组,其中Ⅰ型15例,Ⅱ型18例,Ⅲ型11例,Ⅳ型6例。另抽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行脑脊液HO-1检查及外周血NLR检测,比较其检测值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脑脊液HO-1水平及外周血NLR值分别为(685.42±86.37)ng/L、2.79±1.22,均高于对照组(t=22.164、7.465,P<0.05)。颅内出血新生儿HO-1及NLR值与出血型级、急性出血期呈正相关(r=0.926、0.894、0.866、0.617,P<0.05)。结论炎症反应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关系密切,外周血NLR、脑脊液HO-1联合检测能反映患儿病情进展程度及恢复效果。

  • 标签: 颅内出血 血红素加氧酶-1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脊液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帕金森评分量表Ⅲ(UPDRS-Ⅲ)评分变化、氧化应激指标变化、脑脊液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12周,观察组UPDRS-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脊液相关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患者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UPDRS-Ⅲ评分,增强抗氧化活性,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帕金森病 艾地苯醌 多巴丝肼 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