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补肾方药(由金匮肾气方加味人参、黄芪组成,以下均称方药,TS)对环磷酰胺(CY)处理荷H22瘤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影响.方法用CY处理荷H22瘤小鼠,建立免疫力低下动物模型.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别检测NK细胞、巨噬细胞(Mφ)活性,用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mRNA在脾脏细胞中表达.结果TS+CY组小鼠吸光度A值为1.332±0.510,明显高于CY组小鼠(P<0.01).TS+CY组小鼠A值为1.129±0.280,明显高于CY组小鼠(P<0.01).此方药能明显提高CY所致免疫力低下小鼠NK细胞、Mφ活性,增加IL-12在脾细胞中表达.结论该方药可以明显提高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力低下荷瘤小鼠非特异免疫功能.

  • 标签: 益气补肾方药 环磷酰胺 杀伤细胞 巨噬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研究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体质量120-180kg小公牛7只,常规全麻后左侧第4肋间开胸,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辅助下诱颤后,植入自主研发国产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DIVAD,domestic-madeimplantableventricularassistdevice),DIVAD机械性能参数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泵尺寸29.5mm×72mm,重量158g,体外转速可达9000r/min,流量可达8L/min,整合流量计,并可通过体外控制器监测控制。DIVAD连接左室及降主动脉,转速3500-8000r/min左右,行左室辅助。术后撤除体外循环,持续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及DIVAD运转情况。肝素静滴维持ACT在正常值1.5-2倍之间。结果7只小牛术后全部复跳,均能成功撤离体外循环辅助,最长存活时间超过93h,最短存活时间0.5h,平均存活时间20.28h。结论小牛可以作为DIVAD研究合适动物模型,其围手术期处理有相应特点,小牛DIVAD实验模型建立对于进一步研究改进DIVAD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负重爬梯抗阻实验装置改进,观察改进装置方法学、训练和生物效果。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爬梯装置和负重装置进行分别改进后建立新大鼠负重爬梯抗阻训练实验装置,实验组大鼠用改进装置进行8周负重递增训练。观察改进后训练装置操作效果;动态观察实验组大鼠8周训练平均最大负重变化;比较负重爬梯训练对两组大鼠体重影响。结果改进后爬梯装置具有稳定性高、承重好、易清洁特性,负重装置具有结实耐用、计算简易特点,实验员可单人操作完成训练全过程;用改进装置训练大鼠8周后平均最大负重可达756g;用改进装置训练大鼠体重比安静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改进大鼠负重爬梯抗阻训练实验装置可为大鼠力量训练研究提供长期、反复实验条件,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大鼠 负重爬梯 抗阻训练 实验装置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小鼠模型。方法30只BALB/c雌性小鼠经尾静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每只106CFU,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分别在感染后6周、10周、14周处死小鼠,进行脾、肺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计脏器荷菌数。结果感染后小鼠体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脏器病理变化随时间推移由急性炎症逐渐转为慢性炎症反应,抗酸染色均为阳性,脏器荷菌数与感染剂量相对应,并至少可持续14周。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株静脉感染动物模型,为其进一步用于结核病防治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模型 近交系小鼠
  • 简介:目的制备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2组:正常对照组(CON,n=9)和阿霉素模型组(ADR,n=15)。ADR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每周3次,连续2周,CON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完毕后饲养5周;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死亡率;7周后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形态变化,并进行心肌氧化损伤生化测定。结果ADR组大鼠死亡率为40%,CON组无死亡。与CON组比较,ADR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显著升高(P〈0.001,P〈0.05);组织检查结果符合心肌损伤病理学改变典型特征;心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P〈0.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按12mg/kgADR总剂量,以每周3次,共两周,每次2mg/kg腹腔注射方式给药,7周后大鼠心脏产生明显功能及形态异常,可成功建立ADR心肌损伤大鼠模型。

  • 标签: 阿霉素 心肌损伤 大鼠模型
  • 简介:法定计量单化是国家强制推行计量法规,任何刊物均必须认真加以贯彻执行。结合本刊来稿中常见差错,特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问题:

  • 标签: 使用注意事项 法定计量单位使用
  • 简介:目的对经典Vannucci法进行改进,建立一种简便、稳定新生小鼠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新生11d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20)和缺血缺氧组(HIBD组,n=160),对HIBD组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分别按照C1-C8条件缺氧建模。建模后通过比较各条件下小鼠死亡率、建模成功率和TTC染色脑梗死体积,选取最稳定建模条件。建模后利用体重生长曲线分析小鼠生长发育情况;Longa、Griptest、悬吊试验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8%O_2、35℃条件下缺氧45min,死亡率低(8.3%)且成模率高(47.92%);HIBD组较N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并出现严重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结扎侧出现脑梗死区,约占全脑体积(17.76±0.70)%;结扎侧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结论本实验采用新生小鼠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在8%O2、35℃条件下缺氧45min复制HIBD动物模型,简便且稳定性好,是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损伤研究较为理想动物模型。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新生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CD40-CD40L共刺激信号通路对移植皮肤免疫排斥反应影响。方法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呈可溶性表达CD40L分子胞外区(sCD40L),利用K14启动子构建了sCD40L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载体制备了转基因小鼠。结果所克隆CD40L胞外区片段其大小及序列符合预期;以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I为骨架,通过DNA重组,获得了含K14启动子和sCD40L编码区皮肤特异性表达载体K14-sCD40L;通过显微注射和胚胎移植,PCR筛选检测:49只G0代小鼠有1只小鼠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无条带。结论成功建立sCD40L转基因阳性小鼠。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SCD40L 共刺激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建立可用于搏动型心室辅助装置动物实验大动物模型。方法选取实验动物小尾寒羊3只,麻醉后建立动静脉通路,左侧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脏诱颤,心尖部打孔缝合心尖插管,降主动脉缝合主动脉插管,连接DPVAD,启动驱动器,观察血泵运转情况和实验动物情况。结果血泵运转良好,血泵随驱动器正压负压驱动血液单向流动。同时动物左心室负荷减轻,动脉血压升高。结论建立搏动型心室辅助装置大动物模型对于进行国产化心室辅助装置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室辅助装置 动物模型
  • 简介: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研究目标对应不同动物模型载体。本文就目前常用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鼠类
  • 简介: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生长差异及细胞色素C表达分布。方法对新生1~9日龄KM小鼠背部、尾部和触须部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进行细胞色素C进行表达分布检测。结果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发育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差异上,而发育时间差异也十分明显。小鼠出生后背部皮肤和尾部皮肤毛囊发育都经过了一个非线性发育和生长期,过了非线性发育和生长期才开始快速生长,相比较尾部发育略迟于背部。触须部毛囊发育特征和背部尾部差异很大,一出生便可看到较成熟触毛,没有经过稳定期便开始发育。结论通过形态比较,结合CytC表达分布水平,发现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存在形态和时间上差异。

  • 标签: 毛囊 细胞色素C 毛囊发育差异
  • 简介:目的探索铜绿假单胞菌致大鼠肺炎模型制备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B气管注射组、C气管插管感染组和D滴鼻感染组。适应饲喂3d后,分别给予不同造模干预,分别于干预后5、10和15d动态监测各亚组大鼠体重、体温、白细胞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行为表现、体重、体温、白细胞、肺组织炎症病理学表现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②各模型组均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照组则阴性。结论经滴鼻途径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可得到合格大鼠肺炎模型;此感染途径可避免手术创口带来炎症反应干扰,简便易行,可推广。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菌 肺炎 炎症反应 大鼠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类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类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技术手段。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 小鼠
  • 简介:目的了解鲫成体透明原因,探讨该性状应用特性,为透明鲫作为水生实验动物材料系统开发提供基础。方法对透明鲫进行繁殖,并观察其后代性状,了解透明性状遗传规律;体视镜观察透明鲫色素细胞种类与分布,并与鲫比较;组织切片和压片确认微孢子虫对透明鲫感染,并观察感染症状变化。结果鲫透明性状可以遗传,大部分后代表现为通体透明,心、肝、肾、肠、鳔、鳃、脊椎等组织器官肉眼清晰可见。与正常鲫比较,透明鲫主要色素细胞为黄色素细胞,并未发现虹彩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大为减少。微孢子虫对鱼体感染过程可直观观察,病原扩散和空间分布能实时获得,具普通鱼类无法比拟应用优势。结论虹彩色素细胞缺失是鲫透明突变结构基础。由于透明鲫内部器官可直接观测,无需依靠解剖或复杂仪器系统,在同一动物身上可能获得一系列动态试验数据,或可作为模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不同领域。

  • 标签: 透明鲫 虹彩色素细胞 感染 水生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和刺激技术基础上兔房颤模型制作。方法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MSP单片机和TI公司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s,暂停2s)高频(频率20Hz)阈上(强度2mA,脉宽1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h。结论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和刺激基础上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和替代原则。

  • 标签: 房颤 动物模型 长期遥测 程控高频电刺激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观察评价该模型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利用磁片循环压迫方法,构建大鼠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并从整体,组织和生化三个层次对糖尿病溃疡进行了研究.结果构建出了一个可以复制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组织坏死、白细胞聚集以及高浓度晚期糖化终末产物等特征.结论利用缺血-再灌注法构建了大鼠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其病理改变与人极为相似,是一种很好用于糖尿病溃疡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动物模型.

  • 标签: 动物模型 糖尿病 溃疡 大鼠 病理特点 病理改变
  • 简介:目的对西双版纳小耳猪群体遗传结构进行RFLP分析。方法采用ECL核酸直接标记和检测系统,以HRP标记ɑ-珠蛋白-3’HVR多基因座小卫星探针,对西双版纳小耳猪HinfⅠ或HaeⅢ酶切片段进行Southern杂交,以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获得了清晰可辨、具有高度多态DNA指纹图谱。结果2kb以上谱带数在6~15条之间,HinfⅠ酶切产生图带数低于HaeⅢ。JB亚系内805、807家系和JS亚系内111、121、121、151家系不同个体间相似系数分别为0.94±0.09、0.85±0.08、0.84±1.7、0.78±1.6、0.83±0.42、0.87±0.07,显著高于各家系间相似系数,JB亚系内805家系和JS亚系内151家系不同个体间相似系数较大,分别为0.94和0.87。结论西双版纳小耳猪近交程度较高,个体间差异较小,均一较强。

  • 标签: 家系 珠蛋白 RFLP分析 多基因 HRP 化学发光法
  • 简介:目的克隆和测定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全序列。方法提取剑尾鱼肝脏总DNA。设计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vectorsystem中T载体上,筛选转化子,提取质粒,酶切鉴定。挑取重组质粒pGEM-T-xhcytb11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获得了剑尾鱼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共1140bp。结论用BLAST与GenBank中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比较,显示剑尾鱼与其他鱼类cytb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根据剑尾鱼与其他13种鱼cytb基因序列同源所建立是进化树,与传统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 标签: 剑尾鱼 线粒体 细胞色素B基因 序列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用于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小鼠模型,为研究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适宜浓度菌液经腹腔感染4~5周龄雌性BALB/c小鼠,观察小鼠症状及死亡数。结果高盐(2%NaCl)条件下培养强毒株RIMD2210633,经腹腔感染107CFU菌量,小鼠存活率为20%~30%,而环境无毒株S251小鼠存活率为100%。结论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实验小鼠模型,并应用于不同盐分浓度培养强毒株与环境无毒株毒力比较实验。

  • 标签: 副溶血弧菌 小鼠 致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