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问题。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指出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是提高农户走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理想选择,探讨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其运行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提出了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
  • 简介:本文着眼于太仓制造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研究太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情况。对太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阶段和方向作出判断,探讨太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太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建议。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 简介:构建固定效应变异系数模型,利用2002~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地区层面上,东中部地区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住宅非市场化供给加大会引起商品房价格的上升,而西部地区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住宅非市场化供给增加能够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上涨;(2)时间维度上,短期住宅非市场化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住宅非市场化供给与商品房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响应,其供给增加有利于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上涨,而从长期来看,其供给增加反而促进了商品房价格的上升。

  • 标签: 住宅非市场化供给 土地供给 商品房价格
  • 简介:空间集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计算29类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并且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区域间同一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西部更趋向于集中而东部地区则相对均衡。不同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集聚程度;交通运输会从整体上影响产业集聚;人口流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地方保护、FDI对产业的空间集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第三方绩效评估 地方政府 评估主体
  • 简介:本文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在JBuider开发环境下对消费者决策的市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成功验证了新技术生产扩张过程中存在临界容量与蝴蝶效应,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比如消费者特征、价格、技术存量、转移成本和互联互通等。结论表明:旧技术或次优技术也可能占领市场,自由市场经济下,企业家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改善这种非效率均衡,使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产品网络加速扩张,最终实现优胜劣汰。

  • 标签: 新技术(新产品) 临界容量 蝴蝶效应
  • 简介: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改革中。转制成本承担主体模糊,进而导致出现各级政府逃避承担转制成本、企业缴费积极性不高、个人账户亏空等相关利益主体“趋利避害”的策略性行为。促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行,需要科学应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企业与企业的博弈、政府与个人的博弈,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对企业缴纳社会统筹养老基金实行优惠政策、促进个人账户实账化等关键措施。

  • 标签: 养老保险制度 博弈 优化
  • 简介:本文选取1989—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面板回归分析对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城市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内,城市化对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本文还根据结论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经济增长 面板单位根 面板协整 动态面板
  • 简介: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工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因素之一。本文以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例,运用2000年至2010年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得分绘制折线图,考察21世纪以来广东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变动的趋势及其波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工业企业 经济效益 走势 波动分析
  • 简介: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 标签: 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 简介: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它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须从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挖掘其潜力,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利用改进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00—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无效率值均为0,西部和东北地区的R&D效率和经济绩效二者变化并不大,但是中部地区变化较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的无效率因素中政府冗余投入最大;“十一五”区间大多数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均向集约式协同发展模式靠拢。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强化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加强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和促进科技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的政策建议。

  • 标签: R&D效率 经济绩效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高技术产业
  • 简介:本文选取2004—2009年中部地区五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从五大城市群的总体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等三方面对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中部城市群的产业调整和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中部城市群 偏离-份额分析法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效应 聚类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
  • 简介:本文基于1997~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财政支出的结构变量来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类支出项目的产出弹性系数既有正数也有负数,这说明三大区域的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地区差异性,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即使同一类支出顷目在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对经济增长也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估某一项支出是否对经济增长有利,只有把它置于特定的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中才能准确衡量。

  • 标签: 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增长 产出弹性 西部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企业绩效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课题。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自1992年以来多次出台和更新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针对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为突出国有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责任和社会责任,运用德菲尔法和层次分析法改进了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2006-2010年国企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国有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国有企业绩效总体水平处于良好水平,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 标签: 国有企业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德菲尔法 层次分析法
  • 简介:利用894家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对其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利润和带动就业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财税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及竞争力的作用比较有限;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了企业发展驱动力,但由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等,因此投入增长较缓慢。最后提出了不断优化和完善财税和信贷扶持政策的建议。

  • 标签: 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财税政策 政策扶持 研发投入 创新驱动